節氣文化“受寵”,快時代值得“慢品味”
浙江衛視推出《中國好時節》、河南衛視推出《春分奇遇記》。近來,以歲時節日越來越“受寵”。不僅(jin) 是綜藝瞄準這一領域,圖書(shu) 、公眾(zhong) 號、社區活動也都圍繞它做起了文章。需要“慢品味”的二十四節氣,憑借其深厚的文化內(nei) 涵,在快時代收割眾(zhong) 多喜愛,成為(wei) 傳(chuan) 播傳(chuan) 統文化、感受文化自信的“根據地”。
節氣掀起文化浪潮
“把節氣過成節”是《中國好時節》係列晚會(hui) 的核心主題。網絡數據顯示,這場需要靜心品味的節氣文化晚會(hui) 得到認可。“中國好時節宋韻氛圍感拉滿”“千手觀音音樂(le) 一響,DNA就動了”等主話題閱讀量近2億(yi) ,微博討論次數超2.8萬(wan) 。網友評論道,“原來吃春菜、蕩秋千、放紙鳶都是慶祝春分的方式,沒想到看晚會(hui) 還上了堂課。”
不過要論到這波“節氣熱”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的開場設計。“立春傳(chuan) 訊”和“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呈現出中國式浪漫。有網友用短片截圖製作了二十四節氣壁紙,被大量收藏轉發。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hui) 學院人類學民俗學係教授蕭放表示,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時間製度,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實踐曆史,已在2016年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越是民族的,越是是世界的這句話,在冬奧會(hui) 二十四節氣元素驚豔世界的結果中得到生動證明。”
節氣文化重回百姓家
“我們(men) 會(hui) 結合當時的節氣,把節氣知識和相關(guan) 的傳(chuan) 統文化融入教案,學生們(men) 都非常樂(le) 意聽。”北京房山區某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師彭曉寧告訴記者。
彭曉寧提到,自己所學專(zhuan) 業(ye) 就是民俗學。“目前學校沒有專(zhuan) 門的課程,但是教材上會(hui) 涉及節氣文化的內(nei) 容,所以進行一些專(zhuan) 業(ye) 拓展是有意義(yi) 的”,她說,學生們(men) 對傳(chuan) 說故事、歲時節日的習(xi) 俗特別感興(xing) 趣,有的學生還積極分享自己知道的內(nei) 容。
針對歲時節日的科普工作,“北師大民俗”微信公眾(zhong) 號的創始成員林加和他的團隊,已經堅持了7年。團隊在社區實踐中感受到了大眾(zhong) 對節氣文化的呼喚。“我們(men) 以二十四節氣為(wei) 主幹,補充加入傳(chuan) 統節日、民俗文化的元素,構成開展社區和學校活動的框架。”林加表示,目前在北京市朝陽區垡頭街道開展的係列活動顯有成效,社區居民反饋這樣的活動設計更具有連續性,達成了良性互動。
“2021年春節,我們(men) 團隊與(yu) 支付寶集五福活動合作,將各地的春節習(xi) 俗投放到五福卡片,觸達上億(yi) 用戶。”林加告訴記者,目前還有遊戲公司、出版單位等主動接洽合作機會(hui) ,市場逐步青睞挖掘傳(chuan) 統文化價(jia) 值,“我們(men) 樂(le) 於(yu) 見到傳(chuan) 統文化普及湧現更多同行者,更期待和不同領域創作者融合創新。”
在傳(chuan) 承中創新文化表達方式
談及對未來發展的規劃,林加說:“分層次、分對象地分享合作是調整方向。既要以公眾(zhong) 號為(wei) 陣地持續深耕,使內(nei) 容更專(zhuan) 業(ye) 、更精致,也要嚐試短視頻、資訊平台等載體(ti) ,做好大眾(zhong) 普及。”他認為(wei) ,歲時節日等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是充滿魅力且值得不斷挖掘的。
蕭放認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與(yu) 新媒體(ti) 的結合是今後的傳(chuan) 播方向。在保持傳(chuan) 統文化核心內(nei) 涵的同時,創新其傳(chuan) 播方式,讓更多的年輕人迷戀傳(chuan) 統文化,十分有意義(yi) 。
蕭放指出,民俗文化是人民在生產(chan) 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文化,是人們(men) 長期生產(chan) 生活中的經驗與(yu) 智慧的凝結,發揮著服務與(yu) 美化人民生活的功能。“讓普通人接受傳(chuan) 統文化,最關(guan) 鍵的是找到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以傳(chuan) 統文化的理念與(yu) 技術補足與(yu) 支持現代生活。”(記者劉小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