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綿延不絕的哲思匠心

發布時間:2022-04-07 11:29:00來源: 人民日報

 

  蘇州非遺畫卷在紀錄電影《天工蘇作》中緩緩展開。煙雨水鄉(xiang) ,粉牆黛瓦,亭台軒榭,吳儂(nong) 軟語,12位非遺傳(chuan) 人悠然其間,講述燈彩、核雕、宋錦、明式家具、蘇式船點、蘇繡、香山幫建築營造、緙絲(si) 、玉雕9項蘇作的前世今生,還有綿延不絕的哲思匠心。

  影片以水墨煙雨中走來的孩子與(yu) 獨白開啟。明清時,姑蘇城能工巧匠輩出,一個(ge) 行當幾百家字號,求學童子無數。以至行會(hui) 規定,一個(ge) 字號限量收徒,隱瞞多收,嚴(yan) 懲不貸。磕過頭,遞上文契,就是手藝人了,擇一事終一生,從(cong) 此專(zhuan) 心學藝、修身做人。

  第一個(ge) 故事的主人公,是蘇州燈彩國家級非遺傳(chuan) 人汪筱文。蘇州燈彩有1500多年曆史,燈彩匠人曾是暗夜中的“光影魔術師”。汪筱文從(cong) 事燈彩技藝50多年,為(wei) 了製作“萬(wan) 眼羅燈”,他每天要切割至少500個(ge) 光孔,兩(liang) 孔間隙不超過一毫米。眼睛已不適合這種精細工作了,可他不甘心:“還要搏一搏,起碼讓孩子們(men) 看一看,真正的匠人是什麽(me) 樣的。”他每周講20多節課,將女兒(er) 汪麗(li) 秋培養(yang) 成燈彩傳(chuan) 人。他說:“世界上的燈,說到底隻有兩(liang) 種——給人家看的和給自己看的。給人家看的掛在外麵,亮了還要滅;給自己看的放在心裏,始終亮在那兒(er) 。”

  電影全程采用旁白,聲畫合一,展現了蘇州人生活與(yu) 藝術的融通,曆史與(yu) 現實的交匯。

  唐宋時,蘇州是舟楫雲(yun) 集的商業(ye) 中心。搖搖晃晃的行舟上,蘇式船點臨(lin) 水而生。兩(liang) 岸山塘,一葉輕舟,色香味兼備的船點近乎藝術品,令人不忍動筷。董嘉榮是蘇式船點名匠,曾在國際大賽奪得金獎。後來他因為(wei) 手抖,將船點手藝擱置數年。親(qin) 情喚醒了沉睡的手藝,董嘉榮嚐試重拾絕活兒(er) ,他現在做的船點,都以孫女喜歡的童話角色為(wei) 原型。

  “一棵紫檀樹,需要上千年才能長成,有一種獨特香氣,這是時間封存在木頭裏的味道。”為(wei) 了打造考究的明式家具,非遺明式家具製作技藝傳(chuan) 承人宋衛東(dong) 不惜花費兩(liang) 年時間晾曬木材,始終堅持手工打造。他說,隻有手作才不會(hui) 辜負木材的靈性。最為(wei) 精要的是連接各部的榫卯。榫卯是中國古典家具的精髓,無論怎麽(me) 摔怎麽(me) 撞,榫卯必須始終如一。綿綿哲思,就像刨刀下片片飛揚的刨花。物我合一,至臻至善。這大概是非遺傳(chuan) 人與(yu) 普通工匠的根本區別吧。

  幾乎所有手藝人都麵臨(lin) 同一個(ge) 問題:古老技藝如何適應現代社會(hui) ?建築設計師薛東(dong) 的祖父和父親(qin) 都是香山匠師的代表。他們(men) 傳(chuan) 承的營造技藝有2000多年曆史,香山匠師曾是故宮宮殿群、明代皇陵、蘇州園林的營建主力軍(jun) 。去年,父親(qin) 薛林根將公司交到薛東(dong) 手裏。讓薛林根憂慮的是技藝傳(chuan) 承後繼乏人,麵臨(lin) “斷代”風險。

  蘇州緙絲(si) 織造技藝傳(chuan) 人陳文做了大膽嚐試,讓15台緙絲(si) 機“空降”北京演出現場。“一寸緙絲(si) 一寸金”,看著精細閃亮絲(si) 線來回穿梭,年輕女士們(men) 迫不及待坐到織機前,體(ti) 驗這門擁有2500多年曆史、織品隨張騫遠赴絲(si) 路的神奇技藝。緙絲(si) 跨越千年、縈繞現代人指尖的無縫對接,讓陳文對這門古老技藝的生生不息更加自信。而蘇繡大師姚惠芬挑選傳(chuan) 承人的謹慎,是她對2000多年刺繡事業(ye) 的莊嚴(yan) 承諾。她不斷叮囑求學者:“這是一輩子的事,一定要想清楚了。”影片中她長發低垂,衣袂飄飄,精美雙麵繡妙手輕點。年輕的求學者與(yu) 姚惠芬堅定站在一起的背影,唯美感人。

  技近乎道。孫曾田導演的《天工蘇作》,生動細膩地紀錄了技、藝和人的關(guan) 係,也用詩畫般的鏡頭語言向世人講述江南文化的深邃韻味,令人陶醉。(文/朱悅華)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