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啟用的都城 不斷裂的變遷
3月31日,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在京揭曉,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入選,這也是安徽省繼2009年固鎮垓下大汶口遺址之後,12年來再度入選的考古項目。
2015年以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故宮博物院、山東(dong) 大學等單位對明中都遺址展開精心、持續的考古發掘工作,逐步厘清了明中都遺址中軸線的建築布局、各單體(ti) 建築的規模、形製,探尋到其建造工藝、次序、用材等重要信息。經國內(nei) 權威專(zhuan) 家集體(ti) 研判,明中都是研究我國都城製度傳(chuan) 承發展演變的理想模型,其發掘成果為(wei) 我國古代都城製度由宋元向明清轉變補充了關(guan) 鍵環節的考古新材料。
雖被罷建,但城市輪廓已然形成
安徽鳳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鄉(xiang) ,這裏矗立著一座未曾啟用過的都城——明中都城。
明中都遺址位於(yu) 安徽省鳳陽縣,緊臨(lin) 淮河南岸。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在自己的家鄉(xiang) 臨(lin) 濠建造中都。洪武八年,在“功將完成”時又以“勞費”為(wei) 由,罷建中都,隨後對南京進行大規模改造,並在洪武十一年確定了南京的“京師”地位。
明中都雖然未曾成為(wei) 真正的都城,但罷建時城市輪廓已然形成,城垣、宮殿、壇廟、鍾鼓樓、軍(jun) 事衛所、公侯宅第等多數遺址留存至今,與(yu) 水係路網和建城時開設的窯址、石料廠等工程遺存共同構成了龐大的明中都遺址群。
據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明中都考古項目負責人王誌介紹,在龐大的明中都遺址群中,保存最好的是宮城和禁垣。宮城還保存有午門、西華門城台和1100餘(yu) 米的城牆。明中都宮城於(yu) 1982年被公布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被公布為(wei) 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從(cong) 2013年開始,以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為(wei) 契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製訂了《明中都遺址考古工作計劃》,並與(yu) 故宮博物院、山東(dong) 大學等單位合作,開展了連續的考古工作。
遺存豐(feng) 富,彰顯都城考古重大價(jia) 值
經過周密調查、勘探與(yu) 發掘,考古工作者基本掌握了明中都遺址宮城及禁垣內(nei) 大部分區域的地下遺存分布情況,特別是對於(yu) 明中都中軸線、城門、城牆以及水係、路網等都城建築設施的規製、布局取得了一係列新認識。據了解,明中都有三重城垣,內(nei) 為(wei) 宮城,麵積約84萬(wan) 平方米;次為(wei) 禁垣,麵積約3.8平方公裏;外為(wei) 郭城,麵積約50平方公裏。考古人員通過發掘承天門、外金水橋、宮殿基址以及清理午門門洞,推進了對明中都中軸線的認識。
2021年,考古工作者對明中都遺址中的塗山門遺址以及前朝區宮殿基址展開考古發掘,又獲得了一係列重要收獲。據王誌介紹,作為(wei) 明中都外郭城西牆的唯一城門,塗山門也是明中都外郭城中保存最好、城門形製辨識度相對最高的一處門址。
從(cong) 2015年起,考古工作者持續對前朝區的宮殿基址進行考古發掘,截至2021年,宮殿基址累計發掘麵積約9600餘(yu) 平方米。在近期發掘中,考古人員在前殿中後部位發現一處黃土台,其正處於(yu) 宮城內(nei) 的幾何中心點,從(cong) 斷麵和勘探確認其早於(yu) 周邊夯土建造。據分析,該位置應是殿址內(nei) 龍椅寶座安放的位置,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yi) ,與(yu) 都城的規劃、選址理念緊密相關(guan) 。
明中都是明清時代第一座真正體(ti) 現京師之製的都城。其規劃受到了明初營建的“吳王新宮”(南京明故宮前身)的一定影響,但反過來更深刻地影響了之後南京宮城的改造和北京都城建設。明代南北二京的城門形製、宮院設置、左祖右社等對稱布局、內(nei) 外金水河製度等均受到明中都的深刻影響,並深入地影響到了各城市明代王府及陵寢的規劃。
明中都近年來的考古發掘與(yu) 發現還填補了我國古代都城製度研究的多項學術空白。王誌具體(ti) 解釋,明中都承天門遺址“明三暗五”的門道布局填補了我國古代都城第二道城門從(cong) “三門道”最終轉變為(wei) “五門道”演變過程的過渡環節,是北京“天安門”五門道的雛形;明中都宮城內(nei) 黃土中心點的發現,在都城發掘中也極為(wei) 罕見。發掘中發現的巨型覆盆式石礎,石料邊長近2.8米,礎麵邊長2.5米至2.6米,覆盆直徑達1.8米,其體(ti) 量為(wei) 目前所見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石礎之最。
理想模型,都城發展承前啟後的集大成者
在今年3月中旬舉(ju) 行的“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2021年考古新發現專(zhuan) 家研討會(hui) ”上,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普遍認為(wei) ,由於(yu) 明中都在基本建成後沒有投入使用,它的一次性布局高度反映了當時建設者的原始設計、規劃理念,是都城遺址研究中難得的“理想城”模型。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王巍認為(wei) ,明中都是中國古代都城發展承前啟後的集大成者,特別是在前殿中後部發現的黃土台反映了明中都對“擇中建都”這一理念的延續繼承,他建議後續考古工作應對明中都“擇中建都”理念的發展進行著重探究。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劉慶柱表示,都城考古是探求國家文化基因傳(chuan) 承與(yu) 定型的重要途徑,其中關(guan) 於(yu) “中軸線”“宮城正門”等關(guan) 鍵學術問題的探討,是解釋中國5000年文明不斷裂原因的重大課題。明中都的中軸線規製沿襲自宋代都城,並深刻影響了明清北京城,明中都對研究中國進入中古時期以後的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jia) 值。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漢唐研究室主任董新林說,明中都上承宋元下啟明清北京城,在元大都、明南京和明清北京城無法實施大規模考古發掘的情況下,其考古發現成為(wei) 研究明代都城規劃理念和形製布局的一個(ge) 關(guan) 鍵點,對於(yu) 研究近古以來宮城製度的發展演變具有特殊價(jia) 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