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金文與先秦文學
一
有周一代,禮樂(le) 煌煌、文采紛鬱。孔子曾說:“周監於(yu) 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cong) 周。”青銅器經過夏商兩(liang) 代發展,到周代達到鼎盛時期,其上鑄刻的品類多樣、內(nei) 容豐(feng) 富的銘文,是我們(men) 了解周代文明的重要文獻。青銅器作為(wei) 藏於(yu) 宗廟,被冀望永傳(chuan) 後世的家族重器,其銘文記載了諸侯分封、官員冊(ce) 命、訴訟糾紛、家族世係、戰爭(zheng) 婚姻、道德說教等內(nei) 容,涉及周代政治和社會(hui) 生活的方方麵麵。器主對於(yu) 銘文的製作有著精心考慮,不論是文字書(shu) 寫(xie) 、遣詞造句,還是結構布局,都展現了作者的獨妙匠心。因而,銅器銘文除了具有重要的語言學和史學價(jia) 值外,也蘊含著豐(feng) 富的文學價(jia) 值。研究者很早就重視考察銅器銘文的這一價(jia) 值。早年肆力於(yu) “桐城派”古文,以文學名家的於(yu) 省吾先生,在轉治古文字學後,即於(yu) 1932年出版《雙劍誃吉金文選》一書(shu) ,尤重裒輯文辭高古的金文作品。於(yu) 省吾先生說:“金文之用韻者似乎《詩》,不用韻者似乎《書(shu) 》,可與(yu) 《詩》《書(shu) 》鼎足而三。”將金文與(yu) 同時代作品進行文體(ti) 類比。在該書(shu) 中,於(yu) 先生通過點評金文名篇,闡述其文學價(jia) 值。如著名的驫羌鍾,記載了晉國的韓、趙、魏三家聯合對齊國作戰的重要事件。於(yu) 先生認為(wei) 其銘文雖僅(jin) 61字,卻能將諸多事端詳備記錄無遺。銘文通體(ti) 多用韻文,詞高聲宏,章法奇變,文氣雄駿,開漢賦之先河。
二
神話、詩歌、散文等先秦文學體(ti) 裁,在周代金文中均有展現,異彩紛呈。
神話在文學寶庫中占有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地位,與(yu) 小說這一文體(ti) 關(guan) 係密切。在周代流行的諸多神話中,“洪水神話”最為(wei) 著名,廣為(wei) 流傳(chuan) 。《尚書(shu) 》《國語》,以及著名誌怪古籍《山海經》等,均有記載鯀禹父子治理洪水的神話故事。這一故事在西周金文中亦有記載。收藏於(yu) 保利博物館的豳公盨,年代屬西周中期晚段,其銘文記載:“天命禹敷土,墮山,濬川。”說大禹受天命平治水土,以息壤堙填洪水,削平高丘,填塞窪地,疏浚河流。這堪稱大禹治水神話的最早記載,保留了我國洪水神話的早期形態。
節奏明快、韻律整齊的四言句式,在周代金文中頗為(wei) 常見。這與(yu) 青銅器多為(wei) 禮樂(le) 器的用途相符。青銅禮器常常運用於(yu) 祭祀、宴飲等重要典儀(yi) 中。句式整齊、韻文錯落有致的銘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可與(yu) 樂(le) 舞相配合。西周晚期的虢季子白盤銘文,通篇基本以四言為(wei) 句,以陽聲字入韻,描述子白的戰功和周王的賞賜。後段更是運用排比句式收尾:“王賜乘馬,是用左王;(王)賜用弓,彤矢其央;(王)賜用鉞,用政蠻方;子子孫孫,萬(wan) 年無疆。”銘文音律和美,節奏強烈,氣勢磅礴。類似韻律整齊的四言韻文,在春秋以來的編鍾上更為(wei) 常見。編鍾銘文往往以“皇皇熙熙,眉壽無期,子子孫孫,永保鼓之”這類押之部韻的祝辭結語,韻聲清幽高遠。
金文韻文多以四言為(wei) 主,與(yu) 《詩經》的句式相類。七言詩一般認為(wei) 起源較晚,不會(hui) 早到戰國時期。下麵談到的這件時代屬西周中期的毛公方鼎銘文,則提供了探討七言句式的早期文例,頗值玩味:
毛公旅鼎亦唯簋,
我用厚眔我友飽;
其用友亦矧唯孝,
肆毋有弗順,是用壽考。
銘文說毛公製作鼎簋寶器,用來饜飽朋友;其用以友愛兄弟,更用來孝敬父母,希望無有不順,壽考無疆。董珊先生談及這篇銘文,謂其葉韻嚴(yan) 密,結構精巧,韻律整齊。銘文前三句是七言韻文,第五句也入韻。如果將最後一行的“肆”和“是”省略,則作“毋有弗順用壽考”。如此,這篇銘文就是四句七言韻文。毛公方鼎銘文也許是偶然出現的七言韻文,但不妨視作七言詩的濫觴。
三
大部分周代金文的文體(ti) 都可歸為(wei) 敘事散文。
周代金文中的敘事散文,主要記述周代貴族參與(yu) 的典儀(yi) 、訴訟、戰爭(zheng) 等事件,展現了較為(wei) 高超的敘事技巧。西周康王時期的作冊(ce) 麥方尊,銘文166字。器主作冊(ce) 麥作為(wei) 邢侯史官,記敘了邢侯回宗周述職,接著分別參加肜祭和射禮,並兩(liang) 次得到周王賞賜等事件。銘文首句先交代與(yu) 述職事件相關(guan) 的背景,即周王命令邢侯從(cong) 原來的封地坯(今河南滎陽),遷封於(yu) 邢(今河北邢台);接著以時間為(wei) 序,交代邢侯這次宗周之旅的全過程。銘文涉及諸多活動及其場所的轉換,敘事層次清晰。於(yu) 省吾先生讚其章法完密,文風肅穆典重,冠絕萬(wan) 世。
西周中晚期的銘文中,有一部分是關(guan) 於(yu) 貴族間圍繞土田、奴隸等財物進行交易或產(chan) 生爭(zheng) 訟的記錄,反映了當時社會(hui) 經濟生活的日益複雜化。研究者多將此類記錄看作約劑或法製文書(shu) 。這類記錄文字老練、表述清晰,敘事手法多樣,結構富於(yu) 變化,反映出周代敘事散文已趨向成熟。
裘衛鼎銘文記錄了裘衛和邦君厲兩(liang) 位貴族之間關(guan) 於(yu) 土地的一次爭(zheng) 端。恭王五年的正月庚戌,裘衛將邦君厲提告到王朝執政大臣那裏,訴說兩(liang) 者之間存在的土田糾紛;大臣們(men) 通過問訊,確認邦君厲須將土田賣給裘衛,判定邦君厲立誓執行;隨後派遣周朝的司土、司馬、司工等官吏帶領人員勘踏土田,確定轉讓土田的邊界;最後羅列兩(liang) 方參與(yu) 土田勘踏的人員。銘文完全按照時間順序,交代這一事件發生、發展和結果的全過程。同樣記錄土田轉讓事宜的散氏盤,則采用了不同的敘事方式。該銘記載了周厲王時期散伯從(cong) 夨伯那裏獲得土田的過程。第一部分先交代夨伯因為(wei) 殘毀散伯田邑而補償(chang) 土田給對方,接著詳細記錄勘踏土田的經過;第二部分記載參與(yu) 土田勘踏的雙方人員與(yu) 政府官員;第三部分則交代夨伯命令家族人員立誓要將土田忠實交付給散伯。兩(liang) 銘均包括處理土田訴訟案件的各個(ge) 環節:訴訟原由、審判立誓、勘踏田界、文書(shu) 製作等,但散氏盤變換敘事手法,特意將勘界提至銘首,並對勘界過程詳加記錄,顯然是為(wei) 了起到強調這一內(nei) 容,凸顯該盤作為(wei) 土田約劑的性質。
《左傳(chuan) 》是先秦敘事散文成熟的標誌,其對戰爭(zheng) 的描寫(xie) 曆來被人們(men) 讚不絕口。這種敘事能力可以追溯到西周金文。西周晚期的禹鼎、多友鼎、晉侯蘇鍾等銘文,描寫(xie) 戰爭(zheng) 場麵宏大,對戰事描述脈絡清晰,節奏緊張,精彩生動。在屬厲王時代的禹鼎銘文中,禹先講述自己受到武公策賞主管采邑,接著以追敘手法,陳述受賞事功,即對鄂侯作戰獲勝。銘文以“嗚呼哀哉”轉承到對戰事的描述,先強調“天降大喪(sang) 於(yu) 下國”,烘托形勢之危急;進而講述鄂侯率領淮夷諸部進犯周朝,周王派王朝軍(jun) 隊討伐而陷於(yu) 困境。禹適時奉武公之命,解救王師於(yu) 危難之中,攻破鄂國而大獲全勝。銘文在敘述曲折戰事的過程中,兩(liang) 次直引周王和武公“勿遺壽幼”軍(jun) 令,將禹親(qin) 曆的慘烈戰事描繪得曆曆如畫。
這類敘事散文的創作主體(ti) ,自西周中期以來,開始出現一定程度的職業(ye) 或階層分化,大致形成了史官和師氏兩(liang) 大分野。這兩(liang) 類創作主體(ti) 所撰寫(xie) 的敘事散文,呈現出一定的風格差異。史官長於(yu) 記事,師氏重於(yu) 說教。周代史官主要負責製作文書(shu) 和記錄周王言行,上麵談到的約劑文書(shu) 銘文,多出自史官之手,可見其善於(yu) 曲盡描述,鍛煉成文。最能體(ti) 現史官敘事風格與(yu) 技能的,當屬西周恭王時期的史牆盤銘文。該篇銘文長達284字,分成兩(liang) 段,前段稱頌文、武、成、康、昭、穆以及時王的功德,後段記敘史牆家族六代的事跡,語言古雅,構思精巧。對每位人物均以高度凝練的詞語概括其品德與(yu) 功績,如“憲聖成王”“宏魯昭王”“青幽高祖”“柔惠乙祖”等,深刻展現了史官的才學。師氏主要掌管教育。按照李學勤先生說法,西周時期教育不分文武二途,師氏既是學官又是武職。師氏所作金文,喜歡以“王曰”或“王若曰”的方式,引用周王訓導,尤重在記言中進行說理宣教。如時代與(yu) 史牆盤相近的師載鼎銘文,以“王曰”直述周王讚賞師載能夠引導匡正穆王,使之樂(le) 德。通篇通過反複強調“德”的思想,申明德教的重要。這兩(liang) 類創作風格,開啟了我國敘事散文和說理散文的先河。
(作者:何景成,係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