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青年推廣民歌是一次尋根之旅

發布時間:2022-04-12 15:5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觀察者】

  作者:雷佳,女高音歌唱家、歌劇表演藝術家,黨(dang) 的十九大代表,中國音樂(le) 家協會(hui) 副主席。多年深耕中國傳(chuan) 統音樂(le) ,致力於(yu) 挖掘、整理、傳(chuan) 播中國民族民間音樂(le) ,培養(yang) 中國聲樂(le) 人才。

  最近,一場民歌熱潮在青年群體(ti) 中悄然興(xing) 起,很多關(guan) 注的朋友都問我“您是什麽(me) 感受?”我想,在這樣一個(ge) 生活節奏快、審美多元化的時代,能有更多舞台麵向民歌開放,對於(yu) 從(cong) 業(ye) 者而言是十分欣喜和感動的。一些節目中呈現的歌曲不完全是我們(men) 講的“傳(chuan) 統民歌”,是民歌在當下的一種演變和創作新方向,但是,許多青年人能挖掘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容,對不同的音樂(le) 手段與(yu) 民歌進行結合,把自己對民歌的理解和思考帶到舞台上,這值得鼓勵。

  無論這種嚐試的結果能否被大家認可、接受,至少在這個(ge) 過程中,它帶來了這樣的效果——吸引更多人走進民歌、了解民歌。一些作品即便采用了流行音樂(le) 、電子音樂(le) 的形式,也同樣會(hui) 對民歌的普及和推廣起到積極作用;會(hui) 讓大家發現,原來身邊還蘊藏著這樣一座巨大的音樂(le) 寶庫,等待我們(men) 各個(ge) 領域的音樂(le) 人去發掘,因為(wei) 這裏正蘊含著我們(men) 中華文化的根脈。

  飯養(yang) 身,歌養(yang) 心。民歌自古以來就是人們(men) 生活親(qin) 密的伴侶(lv) ,承載著曆史、民俗等各方麵的內(nei) 容,記錄著人們(men) 生活的麵貌。隻不過伴隨城市化進程,民歌中的某些功能被削弱了。但是,在口耳相傳(chuan) 的民歌中,我們(men) 依然能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能感受人民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能追溯遙遠的民族記憶。所以在青年群體(ti) 之間推廣民歌,無疑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尋根之旅”,也是我們(men) 建立文化自信最好的方式之一。

  接到湖南衛視《春天花會(hui) 開》節目邀請時,我很高興(xing) ,不僅(jin) 因為(wei) 盼來了民歌的“春天”,還因為(wei) 自己有一些心得想與(yu) 年輕的歌者分享。多年來,我自己也在做著類似的探索,我十分注重田野采風工作,每年都會(hui) 到各地區采集民間音樂(le) 素材,並嚐試將這些歌曲和旋律進行符合時代審美的、藝術化的加工。從(cong) 2017年起,我推出了“源遠流長尋根之旅”係列音樂(le) 會(hui) ,將各種中西樂(le) 器編配的方式運用到民歌改編之中,就是希望在民歌的殿堂化與(yu) 藝術化方麵進行更多的探索,因為(wei) 我深知我們(men) 的民歌是有這樣的發掘空間和可塑性的。

  每一個(ge) 舞台都以留下好的作品為(wei) 初衷。有這麽(me) 多的新鮮血液願意為(wei) 民歌的發展盡一份力,我們(men) 一定要多加鼓勵。況且,民歌也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擴充內(nei) 涵。音樂(le) 界一位著名學者曾說“傳(chuan) 統是一條河流”。它不是靜止的,而是從(cong) 源頭的第一滴水開始,奔流不息奮勇向前。每一個(ge) 時代都會(hui) 在這條河流之中留下自己的痕跡,也會(hui) 被源頭而來的水不自覺地浸潤著。這就是我對民歌“煥新”的看法。

  民歌要發展,必然會(hui) 融入當下的審美觀念和藝術手段。我們(men) 回望每個(ge) 時代的民歌、新民歌或者民歌風格的創作歌曲,都會(hui) 發現這樣的特征。若不如此為(wei) 之,便很難得到傳(chuan) 承。但是,我們(men) 的創新不能沒有支點、毫無根據,而要充分了解民歌的創作背景、所處時代和文化環境,以及它蘊含的精神內(nei) 核,在此基礎上,圍繞民歌想要表達的核心內(nei) 容去展開,進行新的編創。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將時代的氣息融入民族的韻律,抒發當下的情感。我期待更多青年人加入開發民歌寶庫的隊伍,讓中國傳(chuan) 統音樂(le) 的“百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絢麗(li) 綻放!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