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現實題材網絡文學正打開廣闊天地

發布時間:2022-04-12 16:46: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對於(yu) 現實題材的把握、演繹和詮釋,在相當長的周期內(nei) ,被認為(wei) 是報告文學、人物傳(chuan) 記等純文學的固有專(zhuan) 屬。然而,新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媒介迭代效應的不斷外溢,網絡文學在我國文藝創作中的角色和作用愈發凸顯,特別是在現實題材創作上,網絡文學已經完成了從(cong) 異軍(jun) 突起到引領創作方向的結構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曾幾何時,宮鬥、玄幻、言情、懸疑等特定題材和類型占據了網絡文學的主流,直到2009年,在有關(guan) 部門的支持和引導下,以阿耐的《大江東(dong) 去》榮獲“五個(ge) 一工程”獎為(wei) 代表,現實題材網絡文學開始了由支流向主流邁進的征程。近年來,《無證之罪》《大江大河》《隱秘的角落》《少年的你》等現實題材網絡文學改編的影視精品佳作相繼湧現,收獲了廣泛的社會(hui) 影響,實現了叫好又叫座。相關(guan) 題材和類型也進一步細分和沉澱,《浮沉》《歡樂(le) 頌》《都挺好》等都市情感題材和《沉默的真相》《摩天大樓》《陽光之下》等涉案題材,已經成為(wei) 現實題材網絡文學作品的穩定輸出。不僅(jin) 如此,《少年的你》等作品,為(wei) 解決(jue) 困擾網絡文學多年的“甜寵風”“總裁風”等痼疾做出了有效努力,並且為(wei) 完善影視作品的題材、類型做出了非常具有行業(ye) 價(jia) 值的探索。

  尤其值得關(guan) 注的是,近年來,現實題材網絡文學的生態格局得到了進一步豐(feng) 富,既有《我不是村官》《櫻花依舊開》《傳(chuan) 國功匠》《朝陽警事》《特別的歸鄉(xiang) 者》《你好消防員》《極道六十秒》《我的祖國我的生活》《大山裏的青春》等展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眾(zhong) 誌成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故事,也有《大國重工》《重卡雄風》《浩蕩》《複興(xing) 之路》《春雷1979》《鐵骨錚錚》等聚焦產(chan) 業(ye) 工人托舉(ju) 起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科技工作者積極攻克“卡脖子”難題等各行各業(ye) 的奮鬥故事,充分彰顯了中國人民的自信自立自強和誌氣骨氣底氣。

  其中,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和中國作協聯合推介的25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網絡文學作品、獲得2021年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的《大國重工》,在對穿越類型進行現實題材改造的基礎上,通過展現改革開放初期幹部群眾(zhong) 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的精神風貌,彰顯出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可以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工業(ye) 文學傳(chuan) 統有機融合的巨大表意空間,這亦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一大碩果。而2020年“優(you) 秀現實題材和曆史題材網絡文學出版工程”入選作品《他從(cong) 暖風來》,將視角投向了遠在非洲的聯合國維和任務和“一帶一路”建設。這鮮活地昭示著網絡文學觸覺敏銳、形式靈活等媒介優(you) 勢。無疑,與(yu) 現實題材網絡文學相比,純文學雖然在小說技巧等方麵更勝一籌,但在思想性、文化表達等層麵,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卻蘊涵著諸多潛能,並觸達更為(wei) 廣泛的人群、圈層和地域。

  現實題材網絡文學的優(you) 異表現,正助推我國網絡文學進一步實現主流化、精品化。中國作協2020年網絡文學影響力榜單中的10部網絡小說,有《情暖三坊七巷》《大國戰隼》《長樂(le) 裏:盛世如我願》《北鬥星辰》等多達7部現實題材作品。2020年入選國家圖書(shu) 館永久典藏的網絡文學作品中,也有《大國重工》《朝陽警事》《相聲大師》《大醫淩然》《手術直播間》《美食供應商》等14部現實題材。

  當下,現實題材網絡文學正在打開新的廣闊天地,這既是其自身在題材和類型上的不斷拓展,也是作為(wei) 通俗類型文藝的網絡文學,正在打開純文學尚沒有完全觸及的文藝經緯。除了影視領域之外,現實題材網絡文學的蓬勃發展,還為(wei) 現實題材網絡遊戲、網絡動漫等其他藝術門類儲(chu) 備了充足的文化勢能,產(chan) 生了產(chan) 業(ye) 鏈條意義(yi) 上的IP聯動效應。在此基礎上,極具跨媒介、融媒介等“高維”媒介優(you) 勢的中國故事,既拓展、豐(feng) 富了我國文化藝術的版圖和生態,也為(wei) 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藝發展,提供了不同於(yu) 發達資本主義(yi) 國家路徑的文化參照。以網絡文學為(wei) 代表的中國經驗,正在腳踏實地邁出國際化的步伐。

  (作者孫佳山係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青年工作委員會(hui) 副秘書(shu) 長)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