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敢把沙漠變綠洲

發布時間:2022-04-14 16:44: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陽春時節,東(dong) 風過處,百草滋榮。在內(nei) 蒙古烏(wu) 梁素海湖麵上,水光瀲灩,鳥聲盈耳。疣鼻天鵝也如約飛回,它們(men) 結伴戲水,時而翩躚起舞,時而引吭高歌。烏(wu) 梁素海,是內(nei) 蒙古自治區全麵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一個(ge) 縮影。上遊治沙、湖區治水、山區修複草原植被,這裏成為(wei) 260多種鳥類的樂(le) 園。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美麗(li) 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一幅幅“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wan) 古琴”的大美圖景,徐徐鋪展。目前,中國已成功遏製荒漠化擴展態勢,荒漠化、沙化土地麵積分別以年均2424平方公裏、1980平方公裏的速度持續縮減,沙區生態狀況整體(ti) 好轉,實現了從(cong) “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曆史性轉變。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成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堅強底色,中國成為(wei) 全球荒漠生態治理新標杆。

  科學治理

  ——實現生態巨變

  在中國古代,荒漠見證著“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lan) 終不還”的豪情,承載了“關(guan) 山萬(wan) 裏遠征人,一望關(guan) 山淚滿巾”的離愁。

  “荒漠不是病,荒漠化才是病,荒漠化被稱為(wei) 地球癌症,得治!”中國林科院沙林中心主任、荒漠化研究所所長盧琦在接受本報采訪時介紹道,荒漠化在我國最主要的表現形式之一是土地沙化,防沙治沙、國土綠化是遏製我國北方土地退化的重大舉(ju) 措,是我國應對荒漠化的國家行動。

  盧琦自稱“職業(ye) 沙手”,他形象地將治沙比喻成醫生看病:“要形成一套係統性的治療方案,治愈出院後還要有後續的康複方案。”

  我國代代“治沙人”薪火相傳(chuan) ,推陳出新,以科學治理鑄就綠色屏障,實現生態巨變。

  回顧新中國的科學治沙史,與(yu) 共和國建設基本同步。盧琦說,70餘(yu) 年的探索與(yu) 實踐大致可分為(wei) 3個(ge) 階段:全民動員、進軍(jun) 沙漠的起步階段;國家意誌、工程帶動的發展階段;科學治理、提速增效的推進階段。

  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就曾開啟了全國治沙的擘畫與(yu) 探索,防沙治沙工作穩步開展。國務院成立了治沙領導小組,在遼寧彰武縣、甘肅民勤縣等沙區成立固沙造林試驗站,在陝西榆林成立了陝北防護林場、實現了首次飛播造林種草試驗,不斷累積治沙經驗,提升治沙技術。

  1958年,世界上首條通過高大流動沙丘的“沙漠鐵路”包蘭(lan) 鐵路竣工,在寧夏中衛境內(nei) 6次穿越騰格裏沙漠。其中,沙坡頭段穿越沙漠最長,沿途沙丘裸露,植被覆蓋率極低,路軌常常受到流沙侵襲。

  在固沙治沙初期,嚐試過卵石鋪麵、瀝青拌沙、草席鋪蓋等眾(zhong) 多固沙方式,但都被風沙掩埋殆盡。一次工作閑暇時,林場職工在沙漠中紮了“人定勝天”“中衛固沙林場”幾個(ge) 字,喜出望外地發現其中方塊形的字沒有被沙子埋沒。

  科研人員經過反複試驗,將麥草或稻草在流動沙丘表麵紮設成1米×1米方格形狀,形成網狀結構。它們(men) 就像沙海中的衛兵,築起一道禁錮流沙的草牆。“麥草方格”固沙法漸漸蜚聲世界,被譽為(wei) “中國魔方”。在“麥草方格”技術的基礎上,由固沙防火帶、灌溉造林帶、草障植物帶、前沿阻沙帶和封沙育草帶共同組成的“五帶一體(ti) ”鐵路防風固沙體(ti) 係正式形成。“寸草遮丈風”,自此,包蘭(lan) 鐵路開通60餘(yu) 年來從(cong) 未被流沙阻斷,如一條蜿蜒的河,為(wei) 沙漠串起生命的綠色。

  1978 年,國務院正式批複“三北”防護林體(ti) 係建設工程,這是我國生態建設史上的裏程碑;2000年以來,先後又啟動了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等多項國家重大生態工程,開啟了由國家重大生態工程帶動荒漠化治理的新階段。

  盧琦表示,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ge) 將防沙治沙專(zhuan) 門立法的國家,這在世界防沙治沙史上也是一次偉(wei) 大的實踐。2002年1月1日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防沙治沙工作步入了法製化軌道。20多年來,《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關(guan) 於(yu) 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修複製度方案》等政策文件,科學有效指導防沙治沙以及沙化地區的植被保護與(yu) 修複工作。

  “十三五”期間,我國荒漠生態係統保護和荒漠化治理成效顯著,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97.8萬(wan) 公頃。近日發布的《2021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2021年全國完成造林360萬(wan) 公頃,種草改良草原306.67萬(wan) 公頃,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44萬(wan) 公頃。中國氣象局發布《2021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顯示,2021年,全國植被生態質量為(wei) 2000年來最好,全國草原產(chan) 草量達2000年以來最高,北方荒漠化區大部地表生態持續向好。

  防治荒漠化是人類麵臨(lin) 的共同挑戰。從(cong) 1995年提交第一個(ge) 國家履約行動方案到2017年成功舉(ju) 辦《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hui) (COP13),中國荒漠化防治工作成功實現了“三級跳”,由最初的跟跑、並跑到國際領先的新局麵,為(wei) 世界各地提供可借鑒的治沙模式,將象征著生機的綠色不斷延伸。

  造林增綠

  ——傳(chuan) 承奮鬥精神

  在漫漫黃沙中,謀求綠色生存空間,是物質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對壘。

  扶犁開溝、躬身鋪草、揮鍬填沙……進入3月,在甘肅省河西走廊沿沙漠地區的武威、張掖等地,春季壓沙活動陸續啟動。黨(dang) 員幹部、誌願者、林場職工紛紛參加,忙得熱火朝天,大家搶著幹、比著幹,勞動過後,一排排整齊的草方格延伸開來,治風沙,護新綠。

  2021年10月,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複司發布《中國生態修複典型案例集》,向全球推介生態與(yu) 發展共贏的“中國方案”,“古浪八步沙林場荒漠化防治”作為(wei) 典型案例入選。

  八步沙位於(yu) 騰格裏沙漠南緣,曾是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最大的風沙口。狂沙席卷,吞噬農(nong) 田和村莊。

  1981年,作為(wei) “三北”防護林前沿陣地,古浪縣著手治理荒漠,對八步沙試行“政府補貼、個(ge) 人承包,誰治理、誰擁有”政策。

  黃沙莽莽,寸草不生。治理沙漠,談何容易!“治沙,算我一個(ge) !”漪泉大隊的老支書(shu) 石滿第一個(ge) 站了出來。緊接著,賀發林、張潤元、郭朝明、羅元奎和程海也加入。他們(men) 以聯戶承包的形式,組建八步沙集體(ti) 林場,守護家園,誓把沙漠變綠洲!

  “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老漢們(men) 不辭勞苦,種下棵棵樹苗。累了,倒頭便睡,任憑日曬蚊咬;餓了,就用石頭支起鍋,開水泡饃當飯吃。沒承想,大風過後,活下來的樹苗連半數都不到。六位老漢沒有灰心。一次次嚐試,一次次失敗,一次次重新開始……他們(men) 一邊求教一邊摸索,終於(yu) 發現在樹窩周邊埋上麥草,能把沙子固定住,在刮風時就能保住樹苗,於(yu) 是轉而采用“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的辦法,再戰黃沙。

  慢慢地,樹苗成活率得以提高。綠點染開來,一如天上的星。

  四季往複,日月升替。六位老漢的頭白了,他們(men) 用汗水澆綠4.2萬(wan) 畝(mu) 沙漠,周圍土地和村鎮得以保護。老漢們(men) 曾約定:“不管多苦多累,每家必須出一個(ge) 人,把八步沙治下去。”

  治沙步履不停。林場三代治沙人接續奮鬥,一共完成治沙造林20多萬(wan) 畝(mu) ,封育管護麵積達43萬(wan) 畝(mu) ,八步沙周邊的沙漠已經基本治理完畢。

  這裏的綠意不斷延展,八步沙也走向了提質增效的新階段。花兒(er) 迎著風搖曳,土雞四處溜達搜尋美味。如今的八步沙,嘉木蒼鬱,生命粲然。

  在陝西省榆林市,石光銀也寫(xie) 下了黃沙當中持之以恒增綠造林的壯麗(li) 篇章。

  “我這輩子就隻幹一件事:治住沙子!”這是石光銀從(cong) 小親(qin) 曆風沙危害立下的誌向,也是一位老黨(dang) 員畢生努力向黨(dang) 兌(dui) 現的承諾。

  2021年6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hui) 堂金色大廳,已有48年黨(dang) 齡的石光銀緩步走上領獎台,戴上了代表黨(dang) 內(nei) 最高榮譽的“七一勳章”。

  石光銀出生在位於(yu) 毛烏(wu) 素沙漠南緣的榆林市定邊縣。數十年裏,他帶領群眾(zhong) 在毛烏(wu) 素沙漠南緣治沙造林,為(wei) 徹底改變“沙進人退”的惡劣環境作出了傑出貢獻。

  陝西省內(nei) 99%的沙化土地集中在榆林市。在榆林,曾經“黃沙滾滾流,十耕九不收”。1968年,當選定邊縣海子梁公社圪塔套村小隊長後,石光銀帶領群眾(zhong) 三年造林1.4萬(wan) 畝(mu) ,使海子梁有了第一片綠洲。

  1984年,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石光銀成立了一家治沙公司,承包治理3000多畝(mu) 荒沙。

  資金不足,怎麽(me) 辦?石光銀賣掉家裏養(yang) 的84隻羊和1頭騾子,同鄉(xiang) 親(qin) 們(men) 東(dong) 拚西湊攢夠了樹苗錢,一頭紮進茫茫沙海。從(cong) 1986年開始,石光銀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三戰海子梁荒沙麵積最大的區域之一——“狼窩沙”。

  治沙的困難超乎想象。大家喝的是沙坑裏澄出來的沙糊糊水,吃的是風幹的玉米饃,甚至啃過楊樹皮。出師不利,再戰铩羽……1988年春,石光銀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第三次奮戰“狼窩沙”,采用新學來的“障蔽治沙法”,走到哪就幹到哪、睡在哪,終於(yu) 取得勝利,九成樹苗都活了下來。

  數十年間,石光銀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在25萬(wan) 畝(mu) 荒沙、堿灘上植樹5300多萬(wan) 株(叢(cong) ),反複造林麵積達35萬(wan) 畝(mu) ,築起一道“綠色長城”。如今,陝西已成為(wei) 我國第一個(ge) 完全“拴牢”流動沙地的省份,創造了世界治沙奇跡。

  中國治沙史上,每一抹綠色背後都有一個(ge) 奮鬥故事。在寧夏靈武,王有德帶領職工植樹造林六十萬(wan) 畝(mu) ,有效阻止了毛烏(wu) 素沙漠南移和西擴;在塞罕壩機械林場,三代務林人澆灌出世界上麵積最大的人工林海……黃沙中、蒼穹下,綠意在蔓延,精神在延續。

  點沙成金

  ——黃沙漫漫展新顏

  長空之下,光伏板整齊鋪開,匯成一片壯闊的海洋。風起時,光伏板下綠意湧動,生氣盎然。環顧四周,卻見黃沙漠漠。這裏是內(nei) 蒙古庫布其光伏治沙示範基地。

  “我從(cong) 來沒有想到過沙漠會(hui) 變得這樣美好!”2021年9月,第八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開幕,參加論壇的一位外賓來到基地參觀後感慨,“滿眼望過去都是光伏板,下麵還會(hui) 種植土豆、蔬菜等作物,這一切太不可思議了!”

  利用豐(feng) 富的光照資源,庫布其開創光伏治沙新模式,不但實現了沙漠土地治理,更輸送著清潔能源,成為(wei) 京津冀的綠電基地、“菜籃子”。

  庫布其,蒙古語意為(wei) “弓上之弦”。庫布其沙漠猶如一根弓弦,橫亙(gen) 在黃河南岸的內(nei) 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西北部,這裏曾經植被稀少、沙塵肆虐,被稱為(wei) “死亡之海”。

  經過多年治理,庫布其沙漠植被覆蓋度達53%,降水量明顯增加,沙塵天氣明顯減少,總體(ti) 趨勢向好。

  2014年,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區被聯合國環境署確定為(wei) “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庫布其沙漠治理成為(wei) 中國的一張綠色名片。

  生態環境日趨友好也推動了當地沙漠旅遊業(ye) 發展。當地百姓搭建蒙古包、燒烤棚,經營著牧家樂(le) ,日子越過越紅火。庫布其人從(cong) 單純的生態建設,向生態建設、生態經濟發展並舉(ju) 轉型,書(shu) 寫(xie) 著一個(ge) 個(ge) “點沙成金”的傳(chuan) 奇。

  中國大地上,綠色果實處處喜人,昔日黃沙換上新顏。在甘肅張掖,以沙區生態建設為(wei) 基礎,以節水灌溉為(wei) 前提,發展沙區林果產(chan) 業(ye) ;在西藏山南,近年來引進企業(ye) ,采取“生態治沙+產(chan) 業(ye) 發展+帶動增收”模式,在雅魯藏布江北岸實施現代農(nong) 牧業(ye) 示範基地等項目建設,帶動就業(ye) 超過1000人……

  防沙治沙,馳而不息、久久為(wei) 功。盧琦表示,新時代治沙方略,要麵向2035年、對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服務國家需求,總體(ti) 可概括為(wei) “24字方針”:保護優(you) 先、綠色發展,因地製宜、分類施策,係統治理、整體(ti) 增強。(嚴(yan) 冰 張馨月 任彤彤)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