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三無”食品充斥直播間 安全隱患成消費者投訴重點

發布時間:2022-04-14 16:44:00來源: 法治日報

  主播賣力吆喝讓多少人衝(chong) 動下單

  “三無”食品充斥直播間 安全隱患成消費者投訴重點

  收到貨後,葛悅傻眼了——在直播間裏“拚手速”搶到的這箱荔枝,個(ge) 頭小味道淡,有些殼已經發黃、發褐甚至有黴點,與(yu) 他記憶裏的“永興(xing) 荔枝王”截然不同。

  葛悅曾因為(wei) 工作前往海南省海口市永興(xing) 鎮多次,當地獨特的火山土壤讓荔枝頗負盛名,高品質的荔枝價(jia) 格並不便宜。當聽到主播在直播間賣力吆喝“大顆飽滿”“全網最低價(jia) ”“買(mai) 了絕對不吃虧(kui) ”時,葛悅心動了,支付89元買(mai) 了3斤,沒想到到手的荔枝品質這麽(me) 差。

  與(yu) 葛悅一樣,在直播間購買(mai) 食品後直呼“吃虧(kui) ”的消費者不在少數。

  近年來,直播帶貨行業(ye) 猶如一輛風馳電掣的列車,駛上了飛速發展的快車道。根據商務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近日發布的《2021年中國直播電商產(chan) 業(ye) 研究報告》,2021年我國直播帶貨整體(ti) 規模接近兩(liang) 萬(wan) 億(yi) 元。很多食品企業(ye) 借助直播帶貨取得了不菲的銷售成績,有數據顯示,消費者通過直播帶貨方式購買(mai) 食品的比例達55.74%。

  然而,《法治日報》記者近日采訪發現,巨大的市場紅利下,加上網絡直播這種新型網絡營銷模式的發展,使個(ge) 人經營食品的門檻降低,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直播帶貨等渠道進行食品銷售,小作坊貼牌產(chan) 品、“三無”產(chan) 品屢屢出現,誇大虛假宣傳(chuan) 、誘導消費、安全隱患等成為(wei) 消費者投訴的重點。

  虛假宣傳(chuan) 誘導消費

  買(mai) 家收貨懊惱不已

  “絕對新鮮”“幾乎和雞蛋大小差不多”……葛悅事後回想自己衝(chong) 動下單的原因,和主播在鏡頭前撥開殼讓觀眾(zhong) 感受荔枝肉的鮮嫩,又拿著雞蛋在旁邊比對大小有一定關(guan) 係。直觀的視覺衝(chong) 擊力,讓葛悅相信店家賣的就是“永興(xing) 荔枝王”。後來他意識到,店家利用濾鏡和機位借位製造了視覺假象。

  記者隨機采訪了來自北京、天津的20位在直播間購買(mai) 過食品的消費者,他們(men) 均提出,視頻直播的現場性、互動性,讓他們(men) 更直觀地“感受”到美食的誘惑,從(cong) 而下單。

  “老鐵們(men) 看啊,拉出的絲(si) 都是阿膠,都是滿滿的膠原蛋白。”一位主播在鏡頭前用開水融化阿膠固元糕後,用勺子舀了一勺,指著拉出的絲(si) 現場解說。有消費者在評論區立即跟進留言,“這個(ge) 好,下單去”。

  記者近日觀看了10場關(guan) 於(yu) 阿膠固元糕的直播,發現像這樣強調拉絲(si) 效果的主播並不少。記者從(cong) 業(ye) 內(nei) 人士處得知,固元糕拉絲(si) 效果主要取決(jue) 於(yu) 麥芽糊精或麥芽糖漿,其含有豐(feng) 富的糖,平時可以用來增加食品的黏稠度。

  這些主播還通過一係列能治療疾病等功效口號的宣傳(chuan) ,給所銷售產(chan) 品披上保健食品甚至藥品的外衣。比如有的主播聲稱“吃阿膠糕能夠補氣血,調養(yang) 肝腎,晚上睡覺更踏實”,有的主播稱“腰間冒汗,頭發禿了,都可以治療改善”,還有的主播稱“兩(liang) 個(ge) 月一個(ge) 療程,沒有任何副作用”。

  記者注意到,這幾位主播銷售的阿膠固元糕外包裝並沒有保健食品標識、批號或藥品標識,僅(jin) 為(wei) 普通食品。而根據我國食品安全法、廣告法及《食品廣告發布暫行規定》等法律法規,普通食品不能宣傳(chuan) 疾病預防治療功效。

  除了直觀優(you) 勢外,“便宜”是直播帶貨的另一個(ge) 核心競爭(zheng) 力。“史無前例的活動價(jia) ”“今天為(wei) 了回饋老鐵們(men) ,不賺錢了”等,幾乎成為(wei) 直播帶貨的統一話術。在強調高性價(jia) 比的基礎上,再通過“限量低價(jia) ”“活動秒殺”等言語引導,誘導消費者下單。

  葛悅多次在直播間衝(chong) 動下單,就是因為(wei) “被主播的激情感染,再不馬上搶就秒沒了”。但第二天他卻發現,直播間同一款產(chan) 品的價(jia) 格仍然是“史上最低價(jia) ”,仍然是“秒殺”。

  三無產(chan) 品充斥市場

  安全隱患不容忽視

  一塊塊酥肉在沸騰的油鍋裏翻滾著,擁有10多萬(wan) 粉絲(si) 的主播手持鏡頭,展示工作人員現場烹飪的過程,還不時地用筷子夾起酥肉品嚐,讓觀眾(zhong) 感受酥肉的香脆;在另一個(ge) 售賣煎餅的直播間,工作人員正在忙碌地烙餅,主播指著煎餅不停地解說,“純粗糧製作”“不加一顆糖”,並饒有興(xing) 致地將整塊煎餅拎起來用手指反複揉捏,讓觀眾(zhong) 看看“到底軟不軟”。

  如今,越來越多的預包裝食品、散裝食品、家庭作坊生產(chan) 的食品進入直播間,越來越多的主播選擇走進生產(chan) 車間,讓食品的加工過程直接呈現在鏡頭下,以突出現做、現發貨的新鮮感。

  然而記者采訪發現,這些一邊生產(chan) 一邊銷售的商家中,有不少缺乏食品生產(chan) 許可證,為(wei) 小作坊生產(chan) ;有些商家在食品銷售詳情頁麵,對成分或者配料表、淨含量、保質期等信息未予明示;有些商家甚至直接用塑料飯盒打包銷售。

  前不久,家住河南平頂山的許強在某直播平台購買(mai) 了一箱手工辣條,可到貨後發現,手工辣條的包裝極其簡陋,僅(jin) 經過塑封就打包寄出,生產(chan) 日期、保質期、生產(chan) 地址、生產(chan) 廠家等信息均沒有。許強谘詢當地監管部門後得知,該產(chan) 品為(wei) 預包裝食品,商家的包裝方式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相關(guan) 規定,隨後他選擇投訴商家並請求賠償(chang) 。

  根據食品安全法,預包裝食品的包裝上應當有標簽,標簽應當標明名稱、規格、淨含量、生產(chan) 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生產(chan) 者的名稱、地址、聯係方式;保質期;產(chan) 品標準代號;貯存條件;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在國家標準中的通用名稱;生產(chan) 許可證編號等事項。

  值得注意的是,記者采訪獲知,有些走進直播間的商家即使有生產(chan) 許可證,其售賣的食品安全性也不樂(le) 觀。

  在一個(ge) 實時點讚量超過1萬(wan) 的直播間,主播正在售賣當下流行的酸辣無骨雞爪,“9.9元200克,包郵”。當記者谘詢其是否有生產(chan) 許可證、經營許可證時,對方回複“有”並向記者展示。可在視頻左下角實時滾動的留言區,有消費者評論稱,其收到的雞爪有一股腥味,懷疑商家將爛掉的雞爪切掉後再出售。

  “如果直播帶貨食品存在‘三無’產(chan) 品、虛假宣傳(chuan) ,甚至主播掛羊頭賣狗肉等問題,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chan) 品質量法、電子商務法等法律規定,食品的生產(chan) 者、銷售者、電子商務經營者應承擔產(chan) 品和服務質量責任。因此,直播帶貨中的產(chan) 品生產(chan) 者、銷售者、網絡直播平台以及進行帶貨直播的主播,都應承擔相應的連帶賠償(chang) 責任或補充賠償(chang) 責任。”北京市金台律師事務所主任皮劍龍說。

  多管齊下加強監管

  保障流通環節安全

  食品安全無小事。近年來,為(wei) 了更好地規範食品直播帶貨,有關(guan) 部門一直在努力紮緊安全籬笆。

  在治理方麵,從(cong) 2020年7月開始,全國檢察機關(guan) 開展了為(wei) 期三年的“公益訴訟守護美好生活”專(zhuan) 項監督活動,重點監督“網紅代言”“直播帶貨”等網絡銷售新業(ye) 態涉及食品安全的漏洞。

  在管理方麵,針對網絡直播出現的問題,從(cong) 平台備案許可到主播實名製認證,從(cong) 建立直播內(nei) 容審核製度到履行內(nei) 容日誌信息留存要求,從(cong) 建立信用等級管理體(ti) 係到黑名單管理製度,一係列監管與(yu) 規範、自律與(yu) 他律的製度在不斷完善。

  2022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guan) 於(yu) 審理網絡消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規定(一)》,對網絡消費合同權利義(yi) 務、責任主體(ti) 認定、直播營銷民事責任、外賣餐飲民事責任等方麵作出規定;當月,國家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聯合製定《關(guan) 於(yu) 進一步規範網絡直播營利行為(wei) 促進行業(ye) 健康發展的意見》,對虛假宣傳(chuan) 、誘導消費者、違規引流等亂(luan) 象作出相應原則性規定。

  麵對密集出台的法規政策,為(wei) 何還有諸多主播和直播間運營者鋌而走險,亂(luan) 象頻出?

  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專(zhuan) 家分析指出,一方麵,網絡食品銷售平台供應商和投訴管理仍然不夠完善,除了少數大型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外,越來越多的自媒體(ti) 公眾(zhong) 號加入網絡食品銷售行列,而這類渠道往往較難配備食品安全管理專(zhuan) 職機構和專(zhuan) 業(ye) 人員,供應商準入以文件審核為(wei) 主,現場審核難以開展或流於(yu) 形式,對經營者違法行為(wei) 製止和報告、違規經營者黑名單退出和公示、食品安全自查、食品安全投訴舉(ju) 報處理等要求執行不力。

  另一方麵,由於(yu) 食品入網門檻較低,自製自售食品質量安全保障措施不足,生產(chan) 日期和保質期標注隨意,對普通食品進行虛假或誇大功能宣傳(chuan) 的現象頻發,個(ge) 體(ti) 分散性和信息不對稱導致政府監管和消費者索賠難度較大。

  “違法食品直播帶貨具有點多、麵廣、頻發等特點,經營主體(ti) 具有多樣、鏈長、混同等特點,經營行為(wei) 具有感性、價(jia) 廉等賣點,消費者具有眾(zhong) 多、衝(chong) 動、力薄等弱點,電子證據具有發現、固定、取證等難點,而消費維權則有意識、舉(ju) 證、能力等痛點,多方因素綜合導致食品直播帶貨亂(luan) 象難治。”中國互聯網協會(hui) 法治工作委員會(hui) 副秘書(shu) 長胡鋼說。

  受訪專(zhuan) 家提出,要解決(jue) 由新型網絡營銷方式所帶來的食品健康安全問題,首先應該做的就是規範這種新型營銷方式,即網絡直播帶貨;其次要加強網絡食品經營平台和個(ge) 人的準入審核、備案,強化網絡第三方平台對入網食品安全的主體(ti) 責任,增加對網上食品經營者的網絡巡查力度與(yu) 產(chan) 品抽檢頻率,促進傳(chuan) 統食品經營與(yu) 網絡食品經營整合協調發展。

  皮劍龍建議,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明確直播平台的內(nei) 容管理、人員管理、消費者保護等義(yi) 務和責任,在發生產(chan) 品質量問題時,未盡到相關(guan) 義(yi) 務的直播平台,承擔連帶或者補充賠償(chang) 責任;提高準入標準,完善誠信評價(jia) 機製;完善內(nei) 容審核機製,規範自身平台支付和訂單跟蹤係統,約束商家建立完備的售後機製。

  從(cong) 治理層麵來說,皮劍龍認為(wei) ,要充分發揮市場監管部門的作用,對廣告、商品和服務質量、售後服務以及其他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wei) 進行監管;對消費者反映的售後問題、侵權行為(wei) 及時依法查處。

  “建議協調多部門全方位實施綜合治理。”胡鋼說,強化網信、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的溝通協調,綜合運用行政指導、行政約談等柔性措施和行政調查、行政處罰等剛性措施,標本兼治;發揮行業(ye) 協會(hui) 作用,適時出台行業(ye) 自律規範和行業(ye) 標準;壓實平台企業(ye) 責任,引導督促平台企業(ye) 率先垂範;發揮消協力量,實施公益訴訟治理。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yu) 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盤和林則從(cong) 消費者層麵提出建議:疏通消費者投訴渠道,減少消費者因網絡食品銷售者信息舉(ju) 證複雜導致的舉(ju) 報、索賠困難,鼓勵消費者及時對產(chan) 品質量和安全性提出質疑,及時發現食品安全風險。

  “不管多麽(me) 新潮的銷售途徑和方法,都不能降低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直播帶貨不能在食品安全上打折扣,隻有守住法治底線才能長遠發展。”盤和林說。

  (文中葛悅、許強均為(wei) 化名)記者 文麗(li) 娟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