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太空旅遊值得期待

發布時間:2022-04-14 16:43:00來源: 人民日報

  【現象】隨著全球航天技術的發展,太空旅遊逐漸從(cong) 科學幻想變為(wei) 現實。2021年,全球範圍內(nei) 完成了數次由非職業(ye) 航天員參加的太空旅行,率先拉開了太空旅遊的商業(ye) 化序幕。我國今年發布的《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shu) 提出,未來5年,中國航天將培育發展太空旅遊等太空經濟新業(ye) 態,提升航天產(chan) 業(ye) 規模效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此前也規劃在2025年前後,研製成功可重複使用的亞(ya) 軌道運載器。這些無疑為(wei) 人們(men) 打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點評】

  當航天員進入浩瀚而神秘的外太空,抬頭仰望的人們(men) ,不免產(chan) 生飛到太空看一看的憧憬。太空旅遊一直是航天領域的熱點話題之一。體(ti) 驗失重的感覺,從(cong) 太空俯瞰藍色地球,沉浸式感受無垠星空,讓人心馳神往。

  一般來說,距地球80—100公裏左右被認定為(wei) 航空和航天的分界線,可看作太空邊界。顯然,和乘坐熱氣球環遊世界相比,去太空旅行更超乎想象,其難度之大、危險程度之高、操作之複雜也可想而知。如今,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運載工具的運載能力不斷增強,舒適性、安全性不斷提升,普通人能夠適應的太空旅遊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目前,太空旅遊主要集中在亞(ya) 軌道飛行和近地軌道飛行兩(liang) 種。前者是指飛行器飛行高度在100公裏左右,但並不進入近地軌道繞地球飛行。在這個(ge) 高度,乘客也可以體(ti) 會(hui) 零重力狀態,以“太空視角”欣賞壯美的地球全景。但由於(yu) 乘坐的飛行器往往以拋物線飛行,在亞(ya) 軌道高度停留的時間較短,乘客體(ti) 驗到的太空失重隻會(hui) 持續幾分鍾。真正意義(yi) 上的太空旅遊,一般由火箭將載人飛船發射入軌,隨後飛船在近地軌道上繞地球飛行,乘客的太空觀光之旅能持續好幾天。

  對於(yu) 航天產(chan) 業(ye) 而言,發展太空旅遊,不僅(jin) 是實現高科技創新集成、先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ge) 重要方麵,也是商業(ye) 航天領域潛力巨大的增長點。由於(yu) 費用高昂,尤其是當前一趟軌道飛行旅遊的費用動輒上千萬(wan) 美元,現階段的商業(ye) 太空旅行還處在探索起步階段,對於(yu) 很多人來說仍然可望而不可即。就此而言,廣泛開拓太空旅遊的商業(ye) 市場,除了攻克技術難關(guan) 外,降低太空旅遊的費用同樣勢在必行。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火箭回收、飛行器重複利用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太空飛行的成本正在逐漸降低,為(wei) 發展太空旅遊帶來新的契機。

  人類對太空的好奇與(yu) 探索,從(cong) 未停止。可以想見,當發射和飛行成本降到一定程度,更多人的航天夢有望成行。當亞(ya) 軌道和近地軌道上的太空旅遊成為(wei) 常規項目後,太空旅遊的目的地會(hui) 不會(hui) 進一步拓展到月球乃至火星,同樣值得期待。(餘(yu) 建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