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創新合作推動經濟全球化
作者:傅晉華(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經濟全球化符合人類長遠利益,是人類發展的方向。科技創新的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和深入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應對許多全球性挑戰的有力武器。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且深遠,一些主要國家內(nei) 顧傾(qing) 向明顯,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這些不僅(jin) 使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斷鏈風險加劇,而且助推了逆全球化思潮上升。
世界經濟複蘇麵臨(lin) 嚴(yan) 峻挑戰,實現普遍安全、促進共同發展依然任重道遠。各國需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曆史性機遇,通過科技創新共同探索解決(jue) 重要全球性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以科技創新的高水平開放合作推動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共同挖掘經濟增長新動能,共同應對時代挑戰。科學知識的廣泛傳(chuan) 播與(yu) 普及、全球科技人才的自由有序流動、技術成果的有規則轉移擴散以及全球市場的開放準入,都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能夠有效提升全球資源配置的效益與(yu) 效率。同時,世界各國共同麵臨(lin) 的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糧食安全、減貧挑戰等全球性問題,也迫切需要通過科技創新的高水平開放合作來解決(jue) 。
我國始終是經濟全球化的堅定維護者、積極踐行者,堅持深度參與(yu) 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目前,我國已經與(yu) 16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guan) 係,參與(yu) 涉及科技的國際組織和多邊機製超過200個(ge) 。未來一個(ge) 時期,需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領域的高水平開放合作。一方麵,堅定不移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明確長遠的戰略目標和重點任務,科學製定和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通過掌握核心技術把戰略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麵,繼續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全方位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創新資源,全麵提升我國在全球創新格局中的位勢,提高我國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響力和規則製定能力。
一是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wei) 目標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需堅持自主可控原則,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開展差異化再創新,係統掌握前沿領域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參與(yu) 全球產(chan) 業(ye) 分工,積極融入國際創新體(ti) 係,構建自主、開放、可控的全產(chan) 業(ye) 鏈創新生態體(ti) 係。
二是強化高效精準整合全球創新資源的能力。聚焦關(guan) 鍵技術領域,精準引進高端領軍(jun) 人才,促進全球科技人才的交流與(yu) 合作;謀劃布局建設高水平國際創新資源開放合作平台,促進關(guan) 鍵技術國際轉移,鼓勵有實力的創新主體(ti) “走出去”,高效利用國際創新資源。
三是加強與(yu) 重點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創新合作。特別是要加強與(yu)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科技創新合作與(yu) 交流,麵向“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大科技創新需求,在防災減災、先進製造、信息通信、農(nong) 業(ye) 、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加強聯合研究。
四是深度參與(yu) 全球科技創新治理。加強與(yu) 世界各國的創新對話,增強參與(yu) 全球科技創新治理規則製定的實力和能力,提高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參與(yu) 和主導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科學技術具有世界性、時代性,國際科技合作是大趨勢。麵向未來,我國要堅持做好全球開放合作的倡導者、科技治理的參與(yu) 者、創新發展的貢獻者,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以科技創新高水平開放合作不斷推動經濟全球化,完善全球科技治理,增進人類福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