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保護開啟新征程
中國文化報記者集體(ti) 采寫(xie)
“修複一本古籍,就是和先賢的一次心靈對話。每當這個(ge) 時候,我的心就特別安靜。”廣西玉林市圖書(shu) 館的古籍修複師梁春霞認為(wei) ,古籍是中華文脈的重要部分,要世世代代傳(chuan) 承下去……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guan) 於(yu) 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要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道路,深入推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強古籍搶救保護、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促進古籍事業(ye) 發展,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精神力量。近年來,我國古籍保護和研究工作持續開展,古籍保護和社會(hui) 參與(yu) 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南京市圖書(shu) 館副館長全勤表示,古籍有文物價(jia) 值,也有文獻價(jia) 值,在保護的基礎上,要加大開放利用力度,他表示:“古籍不能僅(jin) 保存在圖書(shu) 館,還應該走進人們(men) 的生活,這是一種動態保護。”
持續深入開展普查和搶救工作
為(wei) 摸清家底、傳(chuan) 承文脈,我國在2007年實施了“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經過全國各地十幾年不懈努力,以及一係列卷帙浩繁的古籍整理基礎工作,目前古籍分級保護體(ti) 係基本建立。
據統計,我國典籍總量達到50萬(wan) 種,僅(jin) 《四庫全書(shu) 》《四庫全書(shu) 存目叢(cong) 書(shu) 》《續修四庫全書(shu) 》3套大型叢(cong) 書(shu) ,就收錄經、史、子、集等古代典籍文獻1.5萬(wan) 多種。這些存世典籍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在江蘇,自“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南京圖書(shu) 館(江蘇省古籍保護中心)組織江蘇省各級古籍收藏單位,對全省古籍藏量、存藏特征、保護現狀進行了摸底普查,共收集68家古籍收藏單位數據25萬(wan) 餘(yu) 條,數據量在全國名列前茅。全省古籍存藏條件得到充分改善,現有古籍書(shu) 庫為(wei) 102個(ge) ,書(shu) 庫總麵積達到23280平方米。在普查基礎上,江蘇省建立了古籍分級分類保護體(ti) 係,共有1422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占全國總量10.9%。
陝西線裝古籍存藏量豐(feng) 富,全省存藏的古籍大約有6萬(wan) 種157萬(wan) 冊(ce) 。“陝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自‘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以來,陝西省古籍工作在普查登記、整理研究、數據庫建設等方麵已取得長足進步。”陝西省圖書(shu) 館曆史文獻部副主任薛繼民說。
然而,業(ye) 界學者調查發現,在不少地區,受人力物力不足和思想認識不清等因素製約,仍有大量古籍亟待搶救。部分地方古籍出現蟲蛀、脆化和黴蝕等現象,甚至粘連嚴(yan) 重變成“書(shu) 磚”;有的古籍被束之高閣,成了摸不到、看不著、讀不懂的“死書(shu) ”;有的古籍散落在民間,自生自滅。針對這些現狀,《意見》要求提高古籍保護水平,持續推進中華版本傳(chuan) 世工程和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深入開展古籍普查,加強基礎信息采集,完善書(shu) 目數據,編纂總目提要,摸清國內(nei) 外中華古籍資源和保存狀況。
“時不時有人帶著古籍過來谘詢修補事宜,有些古籍很珍貴卻損壞嚴(yan) 重,如果能夠入庫,古籍本體(ti) 得到的保護會(hui) 大大改善。”梁春霞說,古籍普查和收集的形式可以更靈活,覆蓋麵應該更廣。
為(wei) 古籍保護利用提供體(ti) 係性支撐
“盡管我國已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十幾年,但因歲月侵蝕帶來的各種損害,亟待妥善保護的古籍數量過大,古籍保護依然存在很大壓力。”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shu) 館館長秦小燕表示,近年來,廣西古籍保護有機製、有行動、有名錄、有機構、有活動,成效顯著。但同時,由於(yu) 古籍數量多且分藏廣泛,古籍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河南是文物大省,古籍存量大。對當前古籍保護麵臨(lin) 的困難和問題,河南省圖書(shu) 館館長孔德超坦陳,收藏單位普遍缺乏專(zhuan) 項經費,古籍專(zhuan) 業(ye) 人才短缺,古籍數字化建設仍需加快進度,跨領域的古籍保護合作亟待加強。“特別是古籍修複人才嚴(yan) 重缺失,破損古籍修複成為(wei) 全省古籍收藏單位麵臨(lin) 的一大難題。”他說。
普查資料顯示,在古籍保護方麵,相對而言,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力、財力、技術力量較為(wei) 滯後。有基層古籍收藏單位一年的經費僅(jin) 幾萬(wan) 元,其中還包括購書(shu) 、免費開放運行等基本經費。
針對古籍保護工作的難點,《意見》提出從(cong) 加強組織領導、推進古籍學科專(zhuan) 業(ye) 建設、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完善法治保障和加強財稅政策支持5個(ge) 方麵強化古籍工作保障,形成體(ti) 係性支撐。
“《意見》將古籍保護、整理和出版利用等工作統籌在一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全勤表示,《意見》描繪了新時代古籍工作的發展藍圖,指明了新時代古籍事業(ye) 的發展方向。
再生性保護推動古籍走向大眾(zhong)
《意見》提出,加快古籍資源轉化利用。包括挖掘古籍時代價(jia) 值,促進古籍有效利用,推進古籍數字化,做好古籍普及傳(chuan) 播。近年來,一些珍貴的古籍通過影印、點校、數字化等形式,實現再生性保護,得以麵向讀者。
2016年9月,國家圖書(shu) 館“中華古籍資源庫”開通運行。至2021年年底,“中華古籍資源庫”平台已經累計發布古籍及特藏數字資源10萬(wan) 部(件),實現免登錄在線閱覽。“中華古籍資源庫”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重要成果,目前在線發布的古籍影像資源包括國家圖書(shu) 館藏善本古籍、《趙城金藏》等資源,總量超過2.5萬(wan) 部1000萬(wan) 頁。
數字化是解決(jue) 古籍保護存放與(yu) 利用矛盾的根本技術手段之一。浙江圖書(shu) 館始建於(yu) 1900年,前身為(wei) 杭州藏書(shu) 樓。至2021年年底,浙江圖書(shu) 館數字化館藏古籍2377部1.7萬(wan) 餘(yu) 冊(ce) 2368527拍、拓片285種565張、雕版約18萬(wan) 片。與(yu) 此同時,該館開通浙江省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平台,搭建浙江省古籍數字資源庫、浙江曆史文獻數字資源數據庫,實現一鍵檢索,為(wei) 讀者提供便捷的古籍使用服務。
廣東(dong) 省立中山圖書(shu) 館館長王惠君介紹,近年來,該館充分利用縮微和數字化技術,持續推進古籍地方文獻的再生性保護,完成了《縮微文獻》全文數據庫等係列數字資源庫建設。2008年至2021年,該館掃描的館藏古籍與(yu) 民國文獻數量有6000餘(yu) 種110萬(wan) 頁。在古籍保護推廣方麵,打造了兼具知識性、專(zhuan) 業(ye) 性、趣味性的“書(shu) 香古韻——中華古籍之魅力”讀者體(ti) 驗品牌項目。
“貫徹落實《意見》,促進全社會(hui) 關(guan) 心、支持、參與(yu) 古籍保護工作。”山東(dong) 省圖書(shu) 館館長劉顯世表示,“十四五”時期,山東(dong) 省古籍保護中心將多渠道宣傳(chuan) 展示古籍保護工作,通過各種傳(chuan) 媒手段,舉(ju) 辦有影響的展覽、講座等活動,普及古籍保護知識,宣傳(chuan) 中華古籍的寶貴價(jia) 值。
隨著古籍工作推動力度越來越大,古籍事業(ye) 將迎來新時代的發展機遇。有關(guan) 部門、單位負責人紛紛表示,未來,將以《意見》發布為(wei) 契機,注重健全再生性保護和古籍公共服務的機製,堅持普查收集保護、整理出版和開發利用相結合的路子,不斷推進古籍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讓典籍文獻中的文字“活”起來。
(統稿:賓陽,參與(yu) 采寫(xie) :譚誌紅、蘇銳、王煒、駱蔓、張瑩瑩、秦毅、瞿祥濤、郭誌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