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非遺剪紙:“守正”是傳承與創新的底線

發布時間:2022-04-19 16:17:00來源: 光明日報

  近年來,在剪紙非遺界,刮起一股“創新現代剪刻紙”之風,脫離中國傳(chuan) 統民間剪紙基因和語言,推銷“去民間化”的所謂專(zhuan) 業(ye) “西洋化”“繪畫化”“機器化”“商品化”等創作理念,一時造成剪紙非遺界在傳(chuan) 承與(yu) 創新關(guan) 係等理念上的混亂(luan) 。對此,我深感不安。作為(wei) 從(cong) 事搶救研究非遺一輩子的專(zhuan) 業(ye) 研究者,我想就此談點自己的意見。

  “民間”是非遺的底線

  “民間”是非遺傳(chuan) 承的底線。

  據非遺有關(guan) 文件規定,當代非遺傳(chuan) 承人的職責首先是要堅持在“民間”。守護住“民間”這條正道和底線,才能進行傳(chuan) 承與(yu) 創新。舍棄“民間”的所謂“創新”,是一種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錯誤做法。

  為(wei) 什麽(me) 這樣說?因為(wei) 包括非遺在內(nei) 的一切民間文化遺產(chan) ,它們(men) 都是在民間這塊沃土上培育、盛開的鮮花,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和母體(ti) 文化。與(yu) 精英文化不同,非遺是完完全全由民間普通勞動者創造,又由他們(men) 代代相傳(chuan) 、不斷創新留下的成果。如果我們(men) 拋棄了“民間”這條底線,非遺等民間文化就會(hui) 異化。

  “守正”是傳(chuan) 承的根本

  非遺剪紙的傳(chuan) 承,首先應強調“原汁原味”地、“真實無誤”地、“全麵係統”地“傳(chuan) 承”,而不是“創作”。這種整體(ti) 性的傳(chuan) 承是守正的真正含義(yi) ,也是傳(chuan) 承的頭等任務!

  傳(chuan) 承要守的“正”是什麽(me) ?我認為(wei) ,它不是泛指一般的藝術創作規律,而是非遺傳(chuan) 承的規律。傳(chuan) 承要“傳(chuan) ”的是什麽(me) ?有人認為(wei) ,傳(chuan) 承就是把自己的手藝教給徒弟、學生,傳(chuan) 給下一代。我認為(wei) ,這種認識過於(yu) 片麵、簡單。所謂“原汁原味”傳(chuan) 承,不僅(jin) 僅(jin) 是技藝,更多的是一種藝術精神,是把曆代相傳(chuan) 的技藝和圖樣等“不走樣”“不變味”地複原傳(chuan) 下去,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

  比如,潮州剪紙擁有許多巧奪天工的技法:羅瑞瑜剪(刻)公雞雞冠,獨創了暗刀法,又稱壓刀法,能造成浮雕似的立體(ti) 感;楊雪友剪公雞、丹鳳,在羽毛處理上則創造了獨具匠心的技藝手法——用特小的剪刀進行“切絲(si) ”(即鋸齒狀刀法);李木林也創造了“雙麵一樣花”的技法……他們(men) 創造的技法裏,深藏著的敬業(ye) 精神和智慧,都是當下剪紙必須傳(chuan) 承不能丟(diu) 棄的靈魂和生命。

  此外,剪紙一定要強調剪刀的力量。剪紙是剪(刻)刀與(yu) 紙張的交合與(yu) 分離而形成特定語匯的藝術。剪刻作品時,畫稿僅(jin) 起構圖布局作用,真正的“形”“勢”及節奏和張力,其實取決(jue) 於(yu) 作者剪(刻)刀走過的痕跡。無論是填色、襯色或染色,都不能掩蓋剪(刻)刀的主要功能作用,更不能用畫筆代替剪(刻)刀,用繪畫的語言敘說剪紙。前輩在曆代創作實踐中總結出了不少經典的紋樣,如“月牙”“鋸齒”“漩渦”“魚鱗”“米粒”“祥雲(yun) ”等。這些程式化的符號,烙下了剪刻紙藝術走過的曆代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印痕,也是潮州剪紙藝術的特質,是傳(chuan) 承時必須守住的正道。

  潮州剪紙老師傅常說:剪一張紙,是小孩子都會(hui) 的事,也很容易學會(hui) 基本剪法;但若要熟練掌握,則非要相當時間不可;倘若要進一步掌握傳(chuan) 承創作,則需要“技”與(yu) “藝”的巧妙結合和想象力的無邊無界。過去老奶奶剪“花”,各式各樣,你愛什麽(me) ,她就能剪什麽(me) ,信手剪來,栩栩如生,就是因為(wei) 她們(men) 已將技與(yu) 藝融為(wei) 一體(ti) ,化入血液。

  “創新“是守正的發展

  運用民間思維,立足鄉(xiang) 間水土,在傳(chuan) 承中創新,在創新後傳(chuan) 承。守正而後創新,這是非遺傳(chuan) 承發展之路,曆代剪紙藝人都是沿著這條路行走的。

  “供品花”,是潮汕地區民俗作為(wei) 裝飾供品的剪紙,是一種表現形式獨特的剪紙類型。這種剪紙源自民間遊神賽會(hui) 習(xi) 俗,植根於(yu) 人民群眾(zhong) 生活中,是潮汕地區廣大農(nong) 村勞動婦女代代相傳(chuan) 、曆經千錘百煉的傑出創造。在配合迎神賽會(hui) 活動中,從(cong) 最初用實物供品作拜祭,到運用簡單剪紙作裝飾,再到改進成複雜優(you) 美的剪紙,“供品花”的傳(chuan) 承發展就是守正創新的最好寫(xie) 照。

  在千百年來的傳(chuan) 承中,藝人們(men) 在繼承前輩精髓的基礎上,不斷修改補充,精益求精,把技藝錘煉得越發精絕超凡,而成經典。流傳(chuan) 至今的經典圖譜,多隨物像而剪飾,呈現出題材內(nei) 容和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可以說,凡是能用作祭拜的水果供品,藝人們(men) 都可別出心裁地創造出適合它的水果供品花。既有中秋拜月用的,也有時年八節、敬神拜祖用的,還有婚嫁習(xi) 俗中用的,可謂異彩紛呈,花樣奇絕。這些供品花藝術構思都是源於(yu) 生活,非常精妙。其造型簡潔靈活,都是按照附物隨形的創作手法進行布局結構的,是曆代潮陽婦女們(men) 的集體(ti) 守正創新的成果。

  (作者:羅雨林,係廣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博專(zhuan) 業(ye) 研究員)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