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情牽京台 京劇藝術綻放兩岸——訪大陸藝術家胡文閣、楊強
中新社北京4月19日電 題:傳(chuan) 統文化情牽京台,京劇藝術綻放兩(liang) 岸——訪大陸藝術家胡文閣、楊強
作者 朱賀 劉玥晴
“此次演出比不了專(zhuan) 業(ye) 劇場,但目的是通過這樣的平台,讓更多海峽兩(liang) 岸同胞把我們(men) 祖先留下的傳(chuan) 統文化,一代代繼承下去、流傳(chuan) 開來。”19日,京劇梅派藝術第三代傳(chuan) 人、梅葆玖唯一男旦弟子胡文閣在北京接受中新社等媒體(ti) 采訪時說。
當日舉(ju) 行的“同心拾景情係中華”2022年京台社區同品京劇魅力線上交流活動上,胡文閣在北京會(hui) 場以一出梅派經典劇目《貴妃醉酒》,收獲兩(liang) 岸觀眾(zhong) 喝彩。
演出後,胡文閣向記者講述了他與(yu) 兩(liang) 岸京劇交流的深厚淵源。2009年以來,胡文閣曾連續數年前往台灣演出,有機會(hui) 與(yu) 在台北的老藝術家交流,亦感受到台灣戲迷的熱心與(yu) 熱情。
當地戲迷對京劇傳(chuan) 統的堅持與(yu) 喜愛,給胡文閣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men) 會(hui) 與(yu) 我溝通說,‘胡先生,其實我們(men) 還是希望你把從(cong) 梅蘭(lan) 芳大師到你師父梅葆玖的男旦藝術原汁原味地繼承下來,盡量不要去改變它。’我們(men) 都在講與(yu) 時俱進,他們(men) 更希望延續藝術的傳(chuan) 統。”
梅派藝術亦跨越海峽兩(liang) 岸,胡文閣對記者說,“我師父梅葆玖開山門收的第一個(ge) 徒弟,就是台灣的魏海敏,你想這個(ge) 意義(yi) 得有多深呢?”
胡文閣與(yu) 大師姐魏海敏情誼深厚。2016年的央視中秋晚會(hui) 上,胡文閣和魏海敏作為(wei) 來自海峽兩(liang) 岸的梅派弟子,同唱一曲梅葆玖代表作《梨花頌》,“那年師父剛剛離世,這場表演在當時反響很大。”
拜師至今,胡文閣收獲了魏海敏給予的許多關(guan) 心,“她常鼓勵我說,作為(wei) 師父唯一的男弟子,一定要好好地、認認真真地把梅派藝術的衣缽繼承好。”
盡管受新冠肺炎疫情阻隔、線下見麵機會(hui) 減少,每有困惑時,胡文閣都會(hui) 通過電話向魏海敏請教,師姐總是毫無保留地傳(chuan) 授學戲經驗。這份師門情誼,後來也由胡文閣傳(chuan) 承給台北的小師妹劉珈後,二人也常線上交流、分享心得。
當天交流活動中,兩(liang) 岸觀眾(zhong) 人手一個(ge) 的京劇臉譜也極具特色。
它們(men) 出自“京劇臉譜(翁派)繪畫技法”第三代傳(chuan) 承人楊強之手。活動開始前,他畫好70餘(yu) 個(ge) 京劇臉譜,寄往海峽對岸,贈予參加活動的高雄民眾(zhong) 。
楊強向記者介紹,此次所畫京劇臉譜包含孫悟空、竇爾敦等五種,每個(ge) 都經過仔細描摹。他還將五個(ge) 臉譜放於(yu) 一張宣紙上,“一並寄去,以便台灣同胞收藏。”
他說,雖然還未到訪台灣,但自己的臉譜作品早在20多年前就跨越海峽。“京劇離不開臉譜,臉譜也離不開京劇,”他期待未來繼續弘揚這門藝術,增進兩(liang) 岸同胞對中華非遺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