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傳統手工藝賦能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2022-04-20 11:00:00來源: 光明網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意見》,從(cong) 七個(ge) 方麵擘畫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藍圖。手工藝便是重點領域之一。

  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事業(ye) 的蓬勃發展,城鄉(xiang) 傳(chuan) 統工藝得到了更大的關(guan) 注和更好的發展。其中,鄉(xiang) 村手工藝以其靈活的生產(chan) 和就業(ye) 形式,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了強大活力。新時代的鄉(xiang) 村手工藝,具有不同於(yu) 以往的發展模式和發展理念,出現多種新業(ye) 態,湧現出一大批具有創新意識的帶頭人。

  文旅融合新業(ye) 態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離不開新型城鄉(xiang) 關(guan) 係的形成與(yu) 發展。將資源和人口集中到大都市的城市化進程,在中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過程中,出現了“逆城市化”的拐點,即出現了城市對鄉(xiang) 村的依賴、城市對鄉(xiang) 村的反哺以及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的發展格局。鄉(xiang) 村手工藝從(cong) 複興(xing) 走向振興(xing) ,離不開這個(ge) 宏觀的社會(hui) 發展格局。

  以雲(yun) 南鶴慶縣及下轄村落為(wei) 例。鶴慶金屬工藝的複興(xing) 和振興(xing) 走過了四個(ge) 階段。第一階段是改革開放初期,大批“小爐匠”外出務工,學習(xi) 積累技藝和資本;第二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一批手藝人返鄉(xiang) 創業(ye) ,新華銀匠村崛起;第三階段是2010年以後,在民族工藝品市場外開辟全國茶具市場;第四階段是2019年以來,聚集創意人群、發展文旅產(chan) 業(ye) 。

  第一、二階段主要發展的是製造業(ye) ,與(yu) 改革開放以來的鄉(xiang) 鎮工業(ye) 發展模式類似,隻不過前者是傳(chuan) 統手工藝,後者是現代工業(ye) ;第三、四階段,鄉(xiang) 村手工藝產(chan) 業(ye) 向高附加值的文旅產(chan) 業(ye) 轉型,出現了與(yu) 江西景德鎮、江蘇宜興(xing) 和浙江龍泉類似的新業(ye) 態和新氣象。

  這種轉型,一方麵與(yu) 非遺保護政策和社會(hui) 發展理念呼應,另一方麵也得益於(yu) 鶴慶得天獨厚的地理和交通條件。鶴慶山明水靜,風光優(you) 美,位於(yu) 大理古城和麗(li) 江之間的黃金旅遊路線上,距麗(li) 江三義(yi) 機場僅(jin) 20分鍾車程。這使得鶴慶的銀銅器生產(chan) 不僅(jin) 能較為(wei) 便利地與(yu) 外界交流,而且具備了吸引創意人才駐留、興(xing) 辦民宿、開展全域旅遊的條件。

  同樣處在這條黃金旅遊路線上的,還有靠近大理古城的周城村,那裏曾有集體(ti) 所有製的紮染廠,主要為(wei) 出口創匯服務。隨著大理旅遊產(chan) 業(ye) 的發展、特別是白族紮染列入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後,周城村的紮染作坊開始從(cong) 第二產(chan) 業(ye) 向第三產(chan) 業(ye) 轉型,獲得了更大發展。例如,這裏的璞真染坊,近年來通過建立白族紮染博物館、開展文旅融合的紮染手工體(ti) 驗課,使年收益增長了一倍以上。

  新傳(chuan) 人注入活力

  非遺保護理念的普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以及相關(guan) 的一係列自然和文化生態保護政策,是鄉(xiang) 村手工藝轉型升級的輿論和政策保障。從(cong) 2007年以來探索建立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到近年來蓬勃開展的文化帶、國家公園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wei) 保護非遺傳(chuan) 承、保護傳(chuan) 統村落等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非遺傳(chuan) 承,一方麵依賴於(yu) 整體(ti) 環境和受眾(zhong) ,另一方麵依賴於(yu) 核心傳(chuan) 承人群,特別是年輕一代傳(chuan) 承人。2015年以來,文化和旅遊部大力推進“中國非遺傳(chuan) 承人群研修研習(xi) 培訓計劃”,培養(yang) 和提升新生代傳(chuan) 承人的傳(chuan) 承創新能力。2016年開始設立傳(chuan) 統工藝工作站,將優(you) 質藝術設計資源引入傳(chuan) 統工藝聚集區和欠發達地區。在工作站基礎上,又推動設立了一係列非遺扶貧工坊,帶動鄉(xiang) 村群眾(zhong) 創新創業(ye) ,共同致富。

  在此過程中,湧現出一大批年輕有為(wei) 的帶頭人。如新疆哈密傳(chuan) 統工藝工作站致力於(yu) 振興(xing) 維吾爾族刺繡,通過引入設計團隊和商業(ye) 訂單,建立起一個(ge) 輻射廣大農(nong) 村的手工業(ye) 合作體(ti) 係。一批又一批村民走出村莊、走出哈密,到北京、上海、廣州交流學習(xi) ,出現了一批帶頭人。其中,卡德爾·熱合曼從(cong) 一名技藝高超的“繡郎”,發展為(wei) 圖案設計師和對外聯絡人,將一批批訂單帶回家鄉(xiang) 。

  在貴州黔東(dong) 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各族非遺傳(chuan) 承人群大大受益於(yu) 非遺研培計劃、傳(chuan) 統工藝工作站和非遺扶貧工坊。如苗族蠟染傳(chuan) 承人楊秀芳2016年到清華大學非遺研修班學習(xi) 。學成歸來後,她開拓了眼界,提升了文化自信,在大山深處組織苗寨婦女從(cong) 事手工藝生產(chan) ,她的女兒(er) 還將銷售門店開到了丹寨縣。

  施秉縣的苗家婦女龍祿穎,早先去南方打工,後來返鄉(xiang) 創辦了一家苗繡企業(ye) ,以“公司+合作社+農(nong) 戶”的模式,帶動留守婦女就業(ye) 增收。龍祿穎、龍宇母子積極外出學習(xi) 交流,不斷提升產(chan) 品設計和企業(ye) 經營水平。如今,他們(men) 將算法引入苗繡設計,探索建立數字化雲(yun) 工廠生產(chan) 線,通過手繡與(yu) 機繡結合的模式,增加產(chan) 能,提高產(chan) 值,將苗繡拓展到家居裝飾領域。

  正是這樣一批有眼界、有能力、有闖勁的傳(chuan) 承人,在手工藝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發揮了骨幹帶頭作用。隨著教育的普及和交通、通訊條件的改善,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鄉(xiang) 村手藝人加強與(yu) 外界溝通,與(yu) 高校建立產(chan) 學研合作,參加各類展會(hui) ,開展網絡直播。還有不少大學生選擇返鄉(xiang) 創業(ye) ,他們(men) 有的成為(wei) 了新一代手藝人,更多的則成為(wei) 創意、設計和管理者,為(wei) 補齊當地產(chan) 業(ye) 鏈缺環作出貢獻。

  (作者:陳岸瑛,係清華大學教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