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保護 用全部的心力去熱愛
【一線講述】
非遺保護 用全部的心力去熱愛
講述人:《民間文化論壇》執行主編 馮(feng) 莉
2009年9月,我進入天津大學馮(feng) 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師從(cong) 馮(feng) 驥才先生攻讀博士學位,主要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研究。
做一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方向博士生,除了應具備一定專(zhuan) 業(ye) 知識、能力外,還要有強烈的社會(hui) 責任感和文化情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形勢嚴(yan) 峻、條件艱苦,需要我們(men) 拿出很大的勇氣和飽滿的激情,需要我們(men) 用全部身心去工作。
博士三年,我經曆了完備的科研訓練,非遺學、人類學、民俗學等課程的學習(xi) ,讓我有了理論的積澱。我還參與(yu) 了很多大型國際論壇,始終保持著對學術前沿的敏感。但更多的時間,我是在田野裏摸爬滾打。
2010年左右,我參與(yu) 了木版年畫傳(chuan) 承人口述史項目,任務是去大理采訪木版年畫傳(chuan) 承人。我當時去了大理喜洲周城村、洱源縣的鳳羽鎮、巍山縣南召鎮等幾個(ge) 地方,訪談完回來整理口述史文本時卻犯了難——麵對一堆龐雜的材料,馮(feng) 先生卻要求訪談、整理的過程必須要有科學性。
我很不解:“怎麽(me) 叫有科學性?拿個(ge) 錄音筆、攝像機去問一些問題,回來整理好不就行了?”在我的印象裏,這是一個(ge) 不太需要動腦子的活。
馮(feng) 先生說,口述史要保留話語的意蘊,不應該把每一個(ge) 感歎詞丟(diu) 掉,這些是靈魂;如果出現明顯口誤或用錯詞,也應該有“可修改”的判斷;訪談要講求敘事邏輯和原汁原味表達之間的把控……
這件事過後,“非遺保護一定要科學保護”的理念刻在了我心底。
畢業(ye) 後,我繼續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從(cong) 事民間藝術、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等相關(guan) 領域研究和編輯工作,但也從(cong) 沒有遠離田野。我始終記得:“非遺保護最重要的是活態,活態體(ti) 現在哪兒(er) 呢?活態體(ti) 現在我們(men) 的田野一線。”
這幾年,我執行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中國唐卡文化檔案》,帶領團隊赴青海玉樹州、四川阿壩州、雲(yun) 南迪慶州以及西藏拉薩、山南、日喀則、昌都、阿裏等地鄉(xiang) 鎮村落,累計行程十幾萬(wan) 公裏,進行唐卡文化圖像采集和傳(chuan) 承人口述史訪談工作。
我和團隊咬牙克服高原反應,每天平均工作8小時以上,采集壁畫、唐卡圖像數千幅,訪談唐卡畫僧、畫師百餘(yu) 人。這些采集的資料為(wei) 編纂出版《中國唐卡文化檔案》《中國唐卡傳(chuan) 承人口述史》等成果打下堅實基礎。
非遺保護,是一個(ge) 需要用全部心力去熱愛的事業(ye) 。我讀書(shu) 時,國家還沒有設立專(zhuan) 門的非遺學科,我的博士學位——工學學位環境藝術專(zhuan) 業(ye) (非遺保護方向)獲得也很“曲折”。如今,非遺保護專(zhuan) 業(ye) 越來越被重視,我相信一定會(hui) 有更多的年輕人投身、熱愛非遺保護,為(wei) 中華文明的賡續添上青春的華彩。
(光明日報記者鄧暉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