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底色上描畫山川勝景
《山川紀行:臧穆野外日記》內(nei) 頁。
不久前,讀到《山川紀行:臧穆野外日記》,將近400幅植物、菌物素描,大量山水和建築的水彩畫,畫麵上漂亮的板橋體(ti) 手書(shu) ……作者的一專(zhuan) 多能,讓它區別於(yu) 通常的科考筆記,成為(wei) 一部詩意飛揚、美學意味濃鬱的作品,令我體(ti) 驗到酣暢飽滿的閱讀喜悅。
這部50多萬(wan) 字的著作,是真菌學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臧穆在青藏高原、橫斷山脈等地野外科考日記,時間從(cong) 1975年到2000年,跨度長達1/4個(ge) 世紀。
整本書(shu) 由考察筆記和手繪圖畫構成,豐(feng) 富博大,除專(zhuan) 業(ye) 領域的地形地貌、植被類型、真菌種類、標本信息等方麵的知識,還涉及民俗、宗教、文藝、建築等諸多領域,堪稱是一部具有鮮明博物誌書(shu) 品格的圖書(shu) 。
閱讀此書(shu) ,首先會(hui) 讚歎作者深厚精湛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文字間,你能夠讀出一種遊刃有餘(yu) 、萬(wan) 物皆備於(yu) 我的從(cong) 容、自信和舒展。科考中見到的野生植物種類繁多,作者大多認識並能說出其科屬種的分類、生長習(xi) 性,隨手記下拉丁文學名。讀了這些,再去看他的事跡:從(cong) 零開始,率領研究團隊對雲(yun) 南及青藏高原的真菌、地衣和苔蘚進行全麵野外考察和采集,創建中科院昆明所隱花植物標本館,開中國西南高等真菌綜合研究之先河……正應了那句“名下無虛士”。
作者出色的文字功夫,讓這類高度專(zhuan) 業(ye) 性的內(nei) 容,不再阻礙行業(ye) 外讀者的閱讀。他在雲(yun) 南西雙版納和哀牢山一帶考察真菌,“采到一介於(yu) 竹蓀和鬼筆屬的有趣菌類。不甚有異味,微有香氣,蓋極大,而菌幕短於(yu) 蓋,有膜質狀分化,似香筆菌,但全株和蓋部均為(wei) 粉紅色,這是來此之大發現”。典型的專(zhuan) 業(ye) 知識,但文字間傳(chuan) 遞出的形象與(yu) 節奏,分明有一道美的閃光,任誰都願意讀下去。
野外考察,終日跋涉穿行於(yu) 山澤林莽之間,抬頭舉(ju) 目皆是大自然的萬(wan) 千形態,書(shu) 中一些段落至為(wei) 動人。“滿山已近秋意,湖旁平原地帶有野菊爭(zheng) 放,花序黃白兼之,清曠潔雅,樹平天遠。林下菌類梁山蟲草亦見於(yu) 此。”“在林蔭樹影搖曳中,偶透陽光數條,由林冠射入,清奇以極,跳石擇步,雖林外略有暑意,而林中卻格外幽靜,涼暗宜人。”這些文字靈動傳(chuan) 神、雅致精練,令人想到徐霞客的遊記,或某些明清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野外科考可謂艱難,尤其在作者寫(xie) 下這些日記的年代。櫛風沐雨,披霜戴雪,藤蘿羈絆,蚊蟲叮咬,白天辛苦采集標本,入夜還要一身泥一身汗地趕著烘烤製作,但流蕩於(yu) 字裏行間的卻是一派怡然自得,甘之如飴。這種態度,當然與(yu) 對專(zhuan) 業(ye) 的熱愛有關(guan) ,但除此之外,是不是還有別的東(dong) 西,仿佛酒曲,發酵出他的一腔詩情?
答案是明確的!豐(feng) 富深厚的人文素養(yang) ,賦予了作者看待山川自然的獨特目光。構成它們(men) 的,既有對文學藝術的傾(qing) 心,也有在曆史、宗教、民俗等領域的不凡識見。有它們(men) 作為(wei) 靈魂的儲(chu) 備,讓他在履痕所及之處,不僅(jin) 考察專(zhuan) 業(ye) 領域的事物,更是在賞讀一部天地大書(shu) 、人文長卷。臧穆夫人撰文談及,臧穆自幼酷愛書(shu) 法繪畫,高中畢業(ye) 時曾有報考藝術院校的想法,還喜歡收藏,醉心集郵,癡迷京劇,興(xing) 趣極為(wei) 廣泛。長久的涵泳陶冶,自然有助於(yu) 其審美化人格境界的構建。
在這樣的目光下,仰觀俯察,無往而不美。瀘沽湖的美麗(li) ,讓他感歎範蠡蘇軾不曾泛舟於(yu) 此,失落多少奇文佳句;南溫河“山綠水紅,如凡·高的彩畫,紅綠相間,在自然中果有此美豔丹青”,自然和藝術的界限,在他眼中已然消弭。大千世界的一切,須彌之大,芥子之微,都能成為(wei) 他審美的對象、思想的材料,也成為(wei) 生命感悟之所憑依:“夜寐前,出門少息。見明月半輪,高懸夜空,周圍山嶺環抱,泉水潺潺,由四麵而來,水聲響而不噪,益感宇宙寧靜,萬(wan) 籟無聲也。人在寂寞中是一樂(le) 趣,人不甘寂寞是更高層的樂(le) 趣。”
讀這部書(shu) ,到處能看到一個(ge) “通”字,融會(hui) 貫通,無所拘囿。山川、自然、人生和社會(hui) ,共同作為(wei) 他情懷投射的對象,庶幾可謂“漱滌萬(wan) 物,牢籠百態”。科學精神與(yu) 人文情懷,一並構成了他生命的底色。
喜愛這本書(shu) 的人,從(cong) 中收獲的不僅(jin) 限於(yu) 植物學領域的知識,更多的應該是一種對宇宙萬(wan) 匯的好奇心,一種對知識進行綜合建構的能力,一種對寥廓廣博生命境界的企慕與(yu) 追求。(彭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