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光明網評論員:這一代年輕人,一邊喊著“躺平”一邊努力奮鬥

發布時間:2022-04-28 14:44:00來源: 光明網

  【閱讀提示】“90後”網民社會(hui) 心態調查:“躺平一代”係誤解,“奮鬥”是當代青年主旋律

  光明網評論員:4月27日,複旦發展研究院傳(chuan) 播與(yu) 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上海信息安全與(yu) 社會(hui) 管理創新實驗室、嗶哩嗶哩公共政策研究院聯合發布《中國青年網民社會(hui) 心態調查報告(2009-2021)》。此次調查在社交媒體(ti) 通過分層抽樣抽取了4556個(ge) 出生於(yu) 1990年至2005年的來自不同區域、年齡層和教育層級的活躍青年網民作為(wei) 研究樣本,爬取其2009年至2021年發布的貫穿其電子生命周期的所有博文近千萬(wan) 條展開基於(yu) 監督型機器學習(xi) (SVM)的大數據分析。

  此份報告得出的一些結論與(yu) 大家印象有所出入。首先,青年網民群體(ti) 總體(ti) 上持非常積極的奮鬥意願,對“躺平主義(yi) ”持明顯的摒棄態度,可以說當代青年是呼“躺平”之名,行“奮鬥”之實;其拒絕躺平、支持奮鬥背後的動力在於(yu) 他們(men) 普遍相信“努力有用”,並具備較高的社會(hui) 流動預期。數據顯示,高達75.0%的青年樣本都表達出積極的奮鬥取向,鞭策自己不斷努力,反對“躺平”;隻有極少數的青年樣本支持“躺平”;還有21.3%的青年既表達過奮鬥意向,也表達過相似頻率的“躺平”意向,屬於(yu) 混合態度偏好。並且隨著時間推移,青年網民的“奮鬥主義(yi) ”傾(qing) 向變得更強。反對“躺平”的比例從(cong) 2010-2016年間的45.0%上升為(wei) 2017-2021年間的74.1%。

  其次,青年網民渴望經濟獨立,不甘願當“啃老族”,部分青年網民對收入分配不滿意,期盼社會(hui) 分配狀況改善。數據顯示,在所有被研究對象中,反對“啃老”的青年網民占比67.6%,讚同提早經濟獨立的青年網民占比69.1%。通過比較2010-2016與(yu) 2017-2021兩(liang) 個(ge) 時間段青年網民的就業(ye) 觀數據,可以發現:隨著年齡增長,青年網民更希望擺脫對父母的經濟依賴。反對“啃老”者占比由32.5%上升為(wei) 52.9%,且有35.1%由未表達轉變為(wei) 反對“啃老”。

  該報告的一些數據也支持了大眾(zhong) 的既往印象。例如,在就業(ye) 觀方麵,調查顯示青年網民對體(ti) 製外工作更傾(qing) 向正麵態度,但在就業(ye) 選擇中,傾(qing) 向體(ti) 製內(nei) 工作的比例更高;00後較90後更傾(qing) 向體(ti) 製內(nei) 工作;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對青年網民的吸引力仍然處於(yu) 上升階段。在婚戀觀方麵,青年群體(ti) 在戀愛、婚姻議題上仍然表現出積極和渴望的心態,但其結婚意願與(yu) 戀愛意願之間存在明顯差距,不婚、晚婚的情勢逐漸抬頭。

  如何看待這樣一份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調查報告?筆者認為(wei) ,豐(feng) 裕一代塑造了當代青年群體(ti) 以自我承擔生活機遇和自我價(jia) 值放大為(wei) 特征的個(ge) 體(ti) 化,追求超越溫飽的自由、舒適和成就感。喊著“躺平”,隻是用來擺脫外部責任束縛的姿態,這樣的“口是心非”並不罕見,也不難理解。要求外部給予更寬鬆的環境和降低長輩期待的做法,其實會(hui) 出現在任何時代的青年中。隻是當代的青年,更有勇氣把它表達出來。正如報告中所提到的那樣,盡管“躺平”的言論在網絡上甚囂塵上,但它更多的是當代青年的一種情緒表達,而非真正決(jue) 意躬行的內(nei) 在信念。

  當代青年崇尚奮鬥的工作倫(lun) 理,依然發揮作用。普遍相信“努力有用”(占總數的73.2%),具有較高的發展效能感(占總數的62.8%),折射出青年網民群體(ti) 對自身發展的信心與(yu) 對未來的憧憬。隻是除了在體(ti) 製內(nei) 尋找穩定感外,當代青年還會(hui) 從(cong) 以個(ge) 人價(jia) 值和興(xing) 趣為(wei) 基礎的圈層中找到精神滿足和價(jia) 值來源,這也就是斜杠青年頻繁出現的原因。

  當然,我們(men) 也看到,伴隨當代青年成長的,不僅(jin) 是中國經曆改革開放、經濟經曆高速增長,大規模的高等教育擴張以及互聯網和社交媒體(ti) 的普及,而且也有社會(hui) 分化不斷加劇,社會(hui) 階層日益僵硬板結的現實。麵對一個(ge) 既定的社會(hui) 格局,改變現狀似乎困難重重,這是每一代年輕人所麵臨(lin) 的相同的課題,隻是悲觀的人想消極躺平,樂(le) 觀的人會(hui) 積極奮鬥。我們(men) 要做的是,盡一切可能理解、體(ti) 恤他們(men) ,盡一切可能為(wei) 他們(men) 在未來社會(hui) 中激發個(ge) 人能動性創造條件。畢竟未來是屬於(yu) 當下年輕人的。

  (轉載請注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