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70後、80後、90後、00後……二十四載接力奔赴,青春之光照亮大山深處

發布時間:2022-05-05 15:43:00來源: 新華社客戶端

  “把你所有的夢想

  都當作理想

  然後去實現它

  你會(hui) 成為(wei) 世界上最快樂(le) 的人!”

  這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第2屆支教隊員楊鋒

  寫(xie) 給寧夏學子王玉娜的一句話

  王玉娜一直記在心裏

  從(cong) 1999年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派出學生

  分赴青海、甘肅和寧夏支教

  從(cong) 第2屆支教隊開始

  中國科大研究生支教團紮根寧夏海原縣

  先後共選派154位隊員在寧夏海原接力支教

  從(cong) 最早一批“70後”到現在的“00後”

  這場接力還在繼續

  2000年8月

  楊鋒來到海原縣西安中學支教

  他記得給學生解釋“lake”這個(ge) 單詞

  無論怎麽(me) 形容

  學生們(men) 都不明白“湖泊”是什麽(me) 樣子

  海原缺水、信息落後

  孩子們(men) 想象不出一個(ge) 地方有那麽(me) 多水

  楊鋒等支教隊員的到來

  讓海原的孩子有了朗讀的習(xi) 慣

  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

  當時走了十幾裏路到學校找楊鋒

  隻為(wei) 說一句話:

  “非常感謝老師

  這輩子我第一次

  在家裏聽見了讀書(shu) 聲

  是我的孫子在讀書(shu) ”

  後來

  楊鋒的學生王玉娜考上大學

  現在是寧夏醫科大學的一名老師

  在王玉娜的記憶裏

  楊老師嘴角總是掛著笑容

  還給班裏每位同學取了英文名

  “老師像朋友

  更是榜樣!”

  在劉福麗(li) 支教前

  她對“海原”這個(ge) 詞的想象

  是蔚藍大海和碧綠草原

  但實際上

  海原沒有海

  也沒有草原

  “海原的植被少、風沙大”

  2006年

  第8屆支教隊員劉福麗(li) 來到寧夏海原教信息技術

  3名學生共用一台計算機上課

  但孩子們(men) 對計算機課很感興(xing) 趣

  “當時教學條件比較差

  我上計算機課隻能靠嘴來講

  這種困難需要我不斷摸索、調整”

  “85後”吳茂乾是一家科技創新型企業(ye) 的負責人

  作為(wei) 第13屆支教隊隊長

  他認為(wei) 支教很酷

  吳茂乾和隊員想點子、拉讚助

  建立校園科普實驗室和夢想書(shu) 屋

  在當地設立就業(ye) 創業(ye) 資源平台

  支教影響了學生

  也豐(feng) 富了吳茂乾的人生

  2021年8月

  第23屆支教隊員溫雅琴

  奔赴海原二中支教

  有一次

  溫雅琴給學生分發心願卡

  讓他們(men) 寫(xie) 下自己的心願

  一名學生在心願卡上寫(xie)

  “溫老師,您的願望是什麽(me) ?

  我來幫您實現!”

  溫雅琴確實有個(ge) 心願

  她希望孩子們(men) 學習(xi) 進步

  擁抱美好人生

  勤勞、刻苦、樂(le) 觀、質樸

  這是“00後”劉航宇對海原學生的印象

  中國科大物理學院2021級研究生劉航宇

  目前在海原一中支教

  他的父親(qin) 是一名鄉(xiang) 村教師

  在支教中遇到困惑時他總會(hui) 跟父親(qin) 交流

  劉航宇想通過支教培養(yang) 學生們(men) 的科學素養(yang)

  為(wei) 他們(men) 播下科學的種子

  “中國科大支教隊員有活力

  知識結構全麵

  他們(men) 更新了孩子們(men) 的認知

  開拓了學生們(men) 的視野”

  海原三中李貴校長說

  這些年

  海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論是吃水、交通、生態

  還是學校的條件

  都有了很大改變

  在當地學校建立第一個(ge) 科創中心

  為(wei) 海原添置第一台淨水機

  給學生拍第一張全家福

  帶學生第一次走出大山

  支教隊員創造的許多個(ge) “第一次”

  照亮了大山孩子的人生

  二十四年間

  中國科大研究生支教團

  將青春與(yu) 大山相連

  不斷奔赴

  讓希望的繁花

  盛開在黃土地上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