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影視改編如何向優質文學借力

發布時間:2022-05-09 17:1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牛夢笛

  文學,向來是培植精品影視劇的沃土。曾經,《圍城》《紅高粱》《活著》乃至“四大名著”等文學作品被搬上熒屏,成為(wei) 文學改編影視劇的典範;近年來,改編自小說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同樣打造了一幕幕影視經典;此外,網絡文學也催生出《大江大河》《琅琊榜》《都挺好》《慶餘(yu) 年》等影視佳作,為(wei) 熒屏增添了不少看點……這從(cong) 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優(you) 質文學影視化改編在創造藝術精品甚至藝術經典上的可能性,也呈現出市場和觀眾(zhong) 對於(yu) 此類作品的歡迎和青睞。

  近期,《人世間》《風起隴西》等作品取得的高口碑,更折射出優(you) 質文學作品影視化改編的新方向和新路徑。一方麵,此類作品在視聽呈現、情節敘事和價(jia) 值表達上更為(wei) 精進,全方麵提升了影視創作的水準,凸顯出國劇精品化的創作趨勢。另一方麵,其在影視化過程中改編力度更深,尤其注重彰顯作品的時代氣質,能夠更好地滿足當下觀眾(zhong) 的觀劇品味和訴求。

  從(cong) 文學精品中尋找創作資源

  縱觀近年來的影視行業(ye) ,背靠曆史、麵向現實成為(wei) 一大主題,而優(you) 秀的文學作品則為(wei) 影視創作者提供了勾連曆史和現實的文本資源。年初播出的由梁曉聲長篇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人世間》,收獲了無數觀眾(zhong) 的追捧,接連登上各大社交媒體(ti) 榜單前列,話題度不斷攀升,成為(wei) 當之無愧的開年爆款劇。有人將《人世間》稱之為(wei) “一部當代中國百姓的生活史詩”——洋洋灑灑58集電視劇,深刻地勾勒出中國近五十年來國家發展的宏偉(wei) 巨變和百姓生活的磅礴變遷。

  除現實題材小說之外,不少曆史題材小說同樣進入影視創作的領域,如《長安十二時辰》《叛逆者》《風起隴西》等劇,其以波瀾壯闊的曆史圖景、傳(chuan) 奇色彩濃鬱的曆史故事和精致獨到的藝術審美俘獲觀眾(zhong) 的心。而這些作品不隻基於(yu) 五千年璀璨的中華文明,也來自創作者立足當下回望曆史的理性思辨。

  由央視、新麗(li) 電視、愛奇藝等聯合出品,改編自作家馬伯庸同名小說的古裝諜戰劇《風起隴西》近期引發了收視熱潮,該劇以三國時期為(wei) 背景,圍繞“失街亭”講述了“三國間諜”陳恭與(yu) 荀詡的跌宕命運。此外,馬伯庸還有《長安十二時辰》《風起洛陽》等多部小說此前成功完成影視化改編,獲得了不俗的市場反響。他將此類作品定義(yi) 為(wei) “曆史可能性小說”,即在基本的曆史寫(xie) 實的基礎上,通過現代創作合理虛構,填補曆史的縫隙。

  馬伯庸的作品多關(guan) 注曆史洪流之中的小人物,他表示,“人民群眾(zhong) 才是曆史的主角,是時代的原動力。曆史小說創作必須要牢牢把握住這個(ge) 核心邏輯,才能在藝術上更進一步”。《風起隴西》的影視化改編不僅(jin) 遵循了“曆史可能性”的創作脈絡,也進一步突顯了“小人物”之於(yu) 曆史的推動作用,在三國故事框架中發揮合理的藝術想象,更用劇中人的挫折成長、忠誠道義(yi) 、家國情懷,詮釋出“仁、義(yi) 、禮、智、信”等美好的精神品質。

  在著作基礎上突出影視表達

  文學為(wei) 劇集創作提供了參考的藍本,但這並不意味著基於(yu) 此的影視化改編是亦步亦趨的過程,劇中的人物性格、服化道設計和故事情節設定都需要根據影視表達的規則進行重新考量和設計。中山大學傳(chuan) 播與(yu) 設計學院副研究員劉黎明表示,“以文學作品為(wei) 創作基底的作品,天然帶有獨特的創作風格,濃厚的文學底蘊在品位格調和美學風格對劇集形成支撐力,不僅(jin) 能在視覺呈現上更好地回應觀眾(zhong) 的審美期待,也能夠釋放出更強大的文化吸引力”。

  在《人世間》中,作家梁曉聲摒棄了平民人物傳(chuan) 奇化的手法,讓文學作品中的“老百姓”形象極具寫(xie) 實性,主人公們(men) 沒有光環,踏踏實實地拚搏,平平淡淡地生活。僅(jin) 僅(jin) 為(wei) 了讓《人世間》的置景更加真實、貼近生活,劇組在拍攝準備階段征集了很多老海報、舊掛曆、老衣服等舊物件,搭建了一千多平方米的道具庫,精心雕琢細節,隻為(wei) 讓觀眾(zhong) 一看到劇就回到那個(ge) 年代。

  而在古裝劇的塑造之中,曆史質感和藝術審美則是重要的發力點。《長安十二時辰》《風起洛陽》對瑰麗(li) 奇絕的盛唐景象的呈現,《清平樂(le) 》《鶴唳華亭》對素雅莊重的宋朝美學的還原,《山河月明》對明朝曆史的鮮活演繹,乃至眾(zhong) 多以清朝曆史背景為(wei) 依托的劇集,無不是在精彩的劇情之外探索曆史的詩意空間和美學想象。從(cong) 這些劇集的市場表現和觀眾(zhong) 口碑來看,兼具曆史質感與(yu) 美學特色的劇集更受歡迎。

  《風起隴西》在場景、造型、動作中充分融入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意蘊,將古樸簡約的美學氣質滲透到方方麵麵,該劇美術指導韓忠表示,“在戰爭(zheng) 頻繁的時代,人民流離且風物簡單,所以我們(men) 尋找到一種典型的中國審美觀——‘疏可走馬,密不透風’,並用它來貫穿全劇,希望給觀眾(zhong) 一些自己的空間,去拚湊自己心中的那個(ge) 時代”。

  此外,該劇製作團隊還在服化道等方麵呈現出一種古樸、簡約、雄渾的古典美學風格,以迎合三國特殊的曆史背景。在人物的形象塑造上全劇刪繁就簡,沒有華麗(li) 的造型,而是在蓄須妝造、服飾的麵料色彩上下功夫,去凸顯人物的性格外化。在環境烘托上,劇集根據劇情設定營造出了溫和濕潤、植被茂盛的蜀地和氣候幹燥、黃沙漫天的魏地,用不同地域特質的表現提升觀眾(zhong) 的沉浸體(ti) 驗。在細節表達上,演員穿戴的真盔甲與(yu) 真刀具,劇中頻頻出現的火光和燭光,精心陳設的案幾和板凳,乃至住宅的瓦簷和青苔,都盡量去模擬自然的效果,以保證在懸疑之外不失濃鬱的生活氣息與(yu) 曆史質感。

  以優(you) 秀改編來打開海外市場

  伴隨著國內(nei) 精品改編影視劇的不斷出現,一些優(you) 質劇集也開始在海外探索市場,向更深的文化傳(chuan) 播層麵發展。

  近期,在文學改編影視劇中,《長安十二時辰》《有翡》《慶餘(yu) 年》《鶴唳華亭》等古裝劇成功“出海”,這些作品不僅(jin) 拓展了中國曆史文化的表達維度,更對外展現了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不朽魅力;《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開端》等懸疑題材劇同樣在海外廣受關(guan) 注,並逐漸開拓出一席之地;《大江大河》《都挺好》等在海外“出圈”的現實題材劇數量不斷增多,用當代的中國故事激發起海外觀眾(zhong) 的情感共鳴和心靈共振……當下,走出國門的國劇數量越來越多,類型越來越豐(feng) 富,優(you) 質文學提供的支撐功不可沒。

  據悉,在《人世間》開機的第一個(ge) 月,迪士尼就買(mai) 下了其海外發行權,這部講述三代普通中國人家庭變遷的故事,代表了中國文化出海的新勢力。誠然,這部作品所反映的曆史背景、年代事件和不同時期變化的價(jia) 值觀,對於(yu) 海外觀眾(zhong) 來說是極其陌生的。但在《人世間》導演李路看來,這正是這部劇的價(jia) 值所在,“我們(men) 拍每一場戲,都要讓海內(nei) 外觀眾(zhong) 看到中國五十年來的飛躍”。

  此外,《風起隴西》也將在美國亞(ya) 洲影視平台Viki和北美華人影視平台OnDemandChina上線,韓國也確認買(mai) 入版權,即將台網雙渠道播出。《風起隴西》用平凡小人物傳(chuan) 承中華民族的風骨和氣節,用環環相扣的精彩故事承載厚重的曆史文化,更在劇集的價(jia) 值立意上注重強調家國大義(yi) 、國定安邦等貫通古今中外、具有廣泛共情力的命題。而這一種貫通曆史與(yu) 現實、傳(chuan) 統文化和當下價(jia) 值的創作特質,也為(wei) 這部作品插上“出海”之帆。《風起隴西》導演路陽表示,“作為(wei) 創作者,我期待著這部作品能夠吸引更多海外觀眾(zhong) 的關(guan) 注,向世界展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風貌,講好中國故事,彰顯文化自信,讓世界更加了解今天新時代下的中國和中國人民”。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