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花錢戒手機”背後的真問題

發布時間:2022-05-10 17:0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聞隨筆】

  作者:王子墨

  據報道,近期一些年輕人當中興(xing) 起了一股“戒手機”的風潮,甚至不惜花錢斷癮。有人花上百元上網買(mai) 一個(ge) 手機鎖,不到規定時間自己也不能打開,自己“折磨”自己。而在網絡上,戒手機App也開始湧現。這就出現了很吊詭的一幕:下載一個(ge) App,目的是讓自己不用App。

  這類似一種左右互搏,對手隻有自己,人的自控力如果弱到需要砸錢來加強的程度,就難免有一點喜劇和荒誕。更何況,在一個(ge) 買(mai) 菜、掛號、交作業(ye) 都離不開手機的時代,很難想象戒手機有多大實際意義(yi) 。

  結果雖然大體(ti) 可以預知,但這擋不住戒手機者的自我感動,以及某種輿論上的讚美。大概總有人覺得這是一種“奪回生活”的方式,是一種在技術宰製環境下的覺醒,是對代碼等無屬性之物的拒絕,戒手機之後人們(men) 的生活就可以回歸某種質樸狀態。無論哪個(ge) 時代,總會(hui) 有人對古典充滿想象和眷戀,這也給“前手機時代”帶上了一層濾鏡。

  花錢戒手機,也有點類似一種今天的盧德運動,人們(men) 像是十九世紀早期的英國工人,把機器與(yu) 技術視為(wei) 帶來痛苦的工具,要決(jue) 絕地加以“破壞”。人們(men) 把自己的“失敗”——虛度光陰、衝(chong) 動消費乃至頸椎問題歸咎於(yu) 手機,戒手機也就有了感性層麵的合法性。

  其實,這或許也是進入了另一個(ge) 牢籠,成了反向強調。就好像工業(ye) 社會(hui) 開啟之後,湖畔詩人、田園之歌才會(hui) 有特別的意義(yi) ,一種高調的宣誓與(yu) “對抗”,恰恰“確診”了時代症候。戒手機,越是大張旗鼓、成本不菲,越是說明我們(men) 再也離不開手機了,我們(men) 已經進入了“手機社會(hui) ”。

  如果我們(men) 拋開某種思維預設,不帶著對抗視角去看待手機,就能發現手機其實是很傳(chuan) 統的。手機裏的閱讀、娛樂(le) 、社交等等,哪一個(ge) 不是古已有之的需求?至於(yu) 手機讓人沉迷、影響健康之類的“罪狀”,古人也有“玩物喪(sang) 誌”的說法,《老子》也說“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玩手機放到人類曆史上看,恐怕也談不上是一種叛逆。

  其實,手機之所以受到詬病,就是因為(wei) 它不留情麵地去除了儀(yi) 式的神聖感。本質上都是信息獲取,但如果拿起一本厚重的書(shu) ,無論有沒有價(jia) 值、看進去多少,這都是令人讚美的閱讀,但在手機裏看就隻能算作“刷手機”;本質上都是娛樂(le) ,但圍棋、象棋甚至麻將都有相當的認可度,一旦出現手機花花綠綠的屏幕,那當然是要被嗤之以鼻的。

  從(cong) 本質上說,手機和人類曆史上的多數事物,其實沒有多少不同,隻不過它沒有被時間鍛造成不容辯駁的經典。也許多年後回望,就會(hui) 發現戒手機的虛幻色彩:人們(men) 到底在拒絕什麽(me) 呢,一種更有效的信息獲取,還是一種更有趣的娛樂(le) 體(ti) 驗?

  戒手機風潮的興(xing) 起,其中有價(jia) 值的命題,或許是讓我們(men) 去思索本質意義(yi) ——我們(men) 需要的究竟是什麽(me) ?看書(shu) 和看網絡小說,去電影院和看短視頻,觥籌交錯的宴會(hui) 和一場微信群裏的討論,這裏麵的前者一定都比後者高級嗎?關(guan) 注本質意義(yi) 上的需求滿足,就不會(hui) 隻在一個(ge) 技術形式上做文章,對一個(ge) 機器欲拒還迎、百般糾結。

  因此,手機的功能也有理由被重估,它滿足的很多“淺薄”“無厘頭”“碎片化”“打發時間”的需求,是否真的都如字麵般不值一提?對上述需求的評判,或許應該取決(jue) 於(yu) 它本質上指向什麽(me) 目的。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