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二十四節氣天地人和

發布時間:2022-05-10 17:27: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麵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ti) 係和社會(hui) 實踐,是中國先民在長期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根據天地運行以及氣候變化規律創造的時間製度。它不僅(jin) 是中國人“天人合一”生態思想的體(ti) 現,也濃縮著因時製宜、因地製宜、循環發展的生態智慧。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先民認識和改造自然、社會(hui) 、人生的基本遵循,彰顯了中國人認知宇宙和自然的獨特性,對於(yu) 當今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

  ①為(wei) 人們(men) 提供認識自然、順應自然的重要參照

  千百年來,在中國這塊特定的地理和文化“土壤”裏,二十四節氣指導人們(men)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僅(jin) 養(yang) 育了中華兒(er) 女,而且創造了輝煌的農(nong) 耕文明。

  二十四節氣是人們(men) 認識自然、順應自然的重要參照。24個(ge) 節氣名稱中,有表征季節變化的“四立”,表明太陽運行極點和中點的“二至二分”,表現溫度變化曲線的“三暑、二寒”,表示自然物候現象和作物成熟程度的“蟄、清、滿、芒”,表達降雨、降雪時間、強度的“二雨、二雪”和表現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二露、一霜”。此外,還進一步細分出七十二候,包括40個(ge) 反映動物遷徙、鳴叫等的候應,13個(ge) 反映植物生發、開花等的候應,6個(ge) 反映水、冰、雨、露、泉的候應,13個(ge) 反映天、地、氣、風、雷、電、虹的候應。這些從(cong) 對大自然的觀察中找到的變化規律,是中國先民認識自然的基本依據,也是人們(men) 順應自然的重要指針。

  戰國《呂氏春秋·審時》:“夫稼,為(wei) 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yang) 之者天也。”農(nong) 業(ye) 是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動進行生產(chan) 的社會(hui) 產(chan) 業(ye) ,其基本邏輯是生命邏輯,也是生態邏輯。由於(yu) 農(nong) 作物的生長發育與(yu) 光、溫、氣、熱、水等因素密不可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活動必須符合農(nong) 作物生長環境的時令、氣候特點,這就要求人們(men) 準確觀察天時,把握農(nong) 時。諺語雲(yun) :“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24個(ge) 節氣名稱表征了各個(ge) 時段時令、氣候、物候的顯著特征,通過二十四節氣這一時間框架,中國先民十分便捷地把握農(nong) 時,使得農(nong) 作物“得時之和,適地之宜”,因地製宜生產(chan) 出符合本地特點、具有地域特色、發揮本土優(you) 勢的產(chan) 品,獲得良好收成。

  中國先民將天象、物候、人事統一組織到一個(ge) 井然嚴(yan) 密的時間秩序之中,根據節氣的特性安排生產(chan) 勞動、日常生活和節慶活動,保持著人時與(yu) 天時的諸多統一,體(ti) 現出人時以天時為(wei) 基、向天時靠攏的特點,反映了日常生產(chan) 生活遵循自然規律的特質。這種把自然時間作為(wei) 生活時間的基礎,蘊含著人與(yu) 自然和諧的生態智慧。

  人是自然的產(chan) 物,是天地萬(wan) 物的一部分,人類與(yu) 自然同源同體(ti) 。這一思想觀念被稱為(wei) “天人合一”,是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主流觀念。以“天人合一”為(wei) 理論淵源和邏輯起點,“三才論”等農(nong) 業(ye) 生態思想應運而生,“三才”是指即天、地、人三要素。二十四節氣是人們(men) 生產(chan) 生活的時間指南,指引著人們(men) 遵循天、地、人、物和諧共生之道。

  ②藝術創意和國際化表達的成果愈加豐(feng) 碩

  二十四節氣的成功申遺,喚醒了中華民族深處的文化記憶,激發了節氣文化傳(chuan) 承傳(chuan) 播和創造轉化的活力,藝術創意和國際化表達的成果愈發豐(feng) 碩。二十四節氣已成為(wei) 全國人民關(guan) 注的文化焦點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走向國際的典型代表。

  天行有常,四時佳興(xing) 。每一個(ge) 季節都會(hui) 如約而至,每一個(ge) 節氣也會(hui) 按時到來,依然會(hui) 讓人們(men) 滿懷期待。節氣的輪替不僅(jin) 會(hui) 帶來明顯的氣候變化、大地景物的變遷和天空星鬥的轉動,而且每一節氣都有其風俗習(xi) 慣、節令美食和養(yang) 生之道。二十四節氣民俗文化,內(nei) 容非常豐(feng) 富,參與(yu) 群體(ti) 廣泛。豐(feng) 富多彩的節氣民俗文化活動,傳(chuan) 遞著鄉(xiang) 土文化的深厚底蘊,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質的需求,引領民眾(zhong) 對二十四節氣文化價(jia) 值的認識升華,激活人們(men) 對本土生活的創造力,增強社區民眾(zhong) 之間的情感紐帶。

  近年來,以二十四節氣為(wei) 主題的文化藝術創意十分活躍,從(cong) 一年一度的二十四節氣文化產(chan) 品設計大賽參與(yu) 情況看,2020年舉(ju) 辦的首屆大賽共有4363件(套)作品參賽,第二屆大賽的參賽作品翻番,達到近9000件(套),內(nei) 容涵蓋視覺傳(chuan) 達、創意影像、文創實物、數字技術四大類別。

  不僅(jin) 如此,節氣文化影視文化作品也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這些影視作品以雅俗共賞的形式深挖節氣文化內(nei) 涵,為(wei) 觀眾(zhong) 奉上了一道又一道喜聞樂(le) 見、趣味橫生的文化大餐,讓現代人身臨(lin) 其境地感受古老的節氣文化之美。

  最震撼心靈、感動國人的是,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上別出心裁地采用二十四節氣進行倒計時,這一視頻短片從(cong) 每個(ge) 節氣遴選一種代表性意象,在故宮、長城、天壇、中國壯美山水和人文景觀映襯下,配以或唯美、或動感的冬奧和冰雪畫麵,按節氣順序依次亮相,引用一句膾炙人口的古詩詞釋意,將中國傳(chuan) 統和現代美學完美結合,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③源於(yu) 中國、走向世界的文化財富

  起源於(yu) 黃河流域的二十四節氣流布全國。秦漢時期,在旱地精耕細作形成之時,中國先民根據黃河流域的氣候、物候創立了二十四節氣,並於(yu) 公元前104年納入太初曆,在全國頒行,因為(wei) 疏密得當,符合大自然變化的節律,成為(wei) 古代中國用來指導生產(chan) 與(yu) 生活的普遍曆法,並不斷地深入到中華民族生產(chan) 與(yu) 生活的各個(ge) 方麵。各地又根據本土具體(ti) 的氣象、氣候等特點創作數不勝數的節氣諺語,用於(yu) 指導生產(chan) 生活,使其在當地“落地生根”。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不僅(jin) 在中華大地上傳(chuan) 承久遠、播布廣泛,還影響到日本、朝鮮、韓國、越南、馬來西亞(ya) 等許多國家,在東(dong) 亞(ya) 、東(dong) 南亞(ya) 民眾(zhong) 的生產(chan) 和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節氣文化印記。早在公元552年,二十四節氣就隨中國曆法傳(chuan) 入日本;而朝鮮三國時代,百濟國已使用包含二十四節氣的中國《元嘉曆》;越南則於(yu) 1324年引進中國的《授時曆》。這些國家在中國曆法的基礎上保留了大部分節氣,並調整部分節氣的時間或名稱,創立了適合本土特點的曆法,有的還增設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節令習(xi) 俗,比如日本的雜節。經過本土化的二十四節氣體(ti) 係,以豐(feng) 富多元的形式影響著東(dong) 亞(ya) 、東(dong) 南亞(ya) 國家的農(nong) 業(ye) 、曆法、節慶、社交、語言、文藝以及衣食住行等各個(ge) 方麵,在今天依然煥發著生機。

  二十四節氣是具有科學品質的文化智慧,所表征光照、氣溫、物候等變化的時序規律,對黃河、長江流域乃至北半球都普遍適用,甚至南半球也可以借鑒其定義(yi) 和內(nei) 涵,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全人類都通過觀察太陽運行、月亮的陰晴圓缺、星體(ti) 運動軌跡,創立自己的時間製度。“二至二分”是各國四季劃分的依據,歐亞(ya) 許多民族也存在著“二至”“二分”的節氣文化傳(chuan) 統。盡管許多民族都通過觀察太陽的周年運動軌跡確定時節,但是隻有中國先民創立的這套時間知識體(ti) 係不僅(jin) 曆史久遠、綿延不絕,結構完整、內(nei) 涵深厚,而且史料豐(feng) 富、影響廣泛,對世界各民族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jia) 值。

  縱觀人類曆史,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問題是人類社會(hui) 的基本命題。二十四節氣指示著人類應與(yu) 自然、天道相合的道理,體(ti) 現出的尊重自然、順應規律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揭示著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密碼,能夠為(wei) 推動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ti) 提供遵循,是人類共享的文化財富。

  (作者唐誌強為(wei) 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館員)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