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台遺卷》推出:由一封海外匿名信開啟的“探秘之旅”
中新網北京5月24日電 (記者 高凱)一封神秘的匿名信,串聯眾(zhong) 多舉(ju) 足輕重的曆史人物;一樁盤根錯節的舊事件,引發今昔中外無盡的追索,加拿大學者李彥的長篇小說《蘭(lan) 台遺卷》日前由作家出版社推出,在這本書(shu) 中,作者通過跨越大洋、涉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調研,用“探秘”的形式挖掘到了80多年前的曆史真相,從(cong) 獨特視角闡釋了何為(wei)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如何增強曆史自信、理論自信等重要內(nei) 容。
李彥在介紹創作這本書(shu) 的起因時說:“2014年初秋,我所任教的大學突然收到了一封匿名信,指控一位移民到加拿大多年的華裔女性。”這封匿名信引起了她的好奇,因此嚐試著為(wei) 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遺留下來的幾個(ge) 謎團,尋找到答案。
從(cong) 文笛校長交由作者翻譯的那封匿名揭發信開始。這封信針對被該校尊為(wei) 楷模的史上首位受封的聖公會(hui) 女牧師李添嬡,由她牽扯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香港主教何明華,而圍繞這位主教的則是抗戰前後一眾(zhong) 活躍於(yu) 中國乃至國際舞台上的風雲(yun) 人物和一係列撲朔迷離、險象環生的重大曆史事件。
作者被這封匿名信牽引著,像一位敏感機警的偵(zhen) 探,追根溯源,搜集海量瑣碎資料,遍訪國內(nei) 外相關(guan) 人士,開啟了一場長達六七年的探秘與(yu) 寫(xie) 作之旅,最終揭示了一段血雨腥風、驚天動地卻又不為(wei) 人知的曆史,發現了一場看不見但感覺得到的國際運動。
她將目光投向神秘曆史的同時也聚焦繁雜的當下,不乏對人性、理想與(yu) 信仰的審視,對中西方文化意識差異、人類與(yu) 自然共存共榮等現象與(yu) 問題的思考。
中央黨(dang) 史和文獻研究院對外合作交流局局長楊明偉(wei) 認為(wei) ,《蘭(lan) 台遺卷》是李彥教授呈現給世人的曆史“探秘”,並對作者這種挖掘曆史檔案、揭開曆史塵封、追尋曆史真實、透視曆史規律的態度予以高度認可與(yu) 讚賞,“書(shu) 中與(yu) 曆史對話、與(yu) 檔案對接、與(yu) 親(qin) 曆者對應,記述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人物卻淘出了許多我們(men) 不知道的趣事,描述了一些大家不了解的細節,因而印證了我們(men) 都熟悉的大事。”
中國翻譯協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黃友義(yi) 表示,這不是一本虛構的文學著作,但是作者的筆墨,卻呈現給讀者一個(ge) 現實中難以遇到和想象的人間故事,隨著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地展開,作者如同現代福爾摩斯,抽絲(si) 剝繭,牽著讀者的心弦,大氣不敢出,眼睛不敢眨,穿梭在破案的過程中。這不是一本描繪戰爭(zheng) 與(yu) 革命的史錄,然而作者讓讀者見證了在中國、在加拿大曾經轟轟烈烈的流血犧牲。我實在不知道該如何描述這本著作的特點,隻是感到思緒萬(wan) 千,一定要馬上寫(xie) 下自己的閱讀感受。
黃友義(yi) 認為(wei) ,這部作品中,作者不僅(jin) 破解案件,更是破解人生。她為(wei) 讀者描繪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群體(ti) ,回顧了那個(ge) 令人噤若寒蟬的白色恐怖時代,結識了故事人物的親(qin) 朋和背後的戰友,從(cong) 不同的角度,再現了太行山區抗日的艱苦卓絕,邊遠小城的寂寞,倫(lun) 敦教堂深處的決(jue) 定,看得見的戰場硝煙和看不到的車禍謀殺,以及感覺得到卻看不到的隱蔽戰線的腥風血雨。
李彥,北京人。1987年畢業(ye) 於(yu)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新聞係,同年赴加拿大留學。1997年起在滑鐵盧大學執教,現任文化及語言研究係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2007年起兼任滑鐵盧孔子學院院長,長期致力於(yu) 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現為(wei) 北京市僑(qiao) 聯海外委員。(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