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走近文藝家·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馮詠梅:讓更多新編劇目成為劇院“看家戲”

發布時間:2022-05-25 13:4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走近文藝家·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

  作者:殷澤昊

  她是滇劇竹派傳(chuan) 承人,從(cong) 藝43年,積極傳(chuan) 承《血手印》《玉堂春》《花田錯》《借親(qin) 配》等傳(chuan) 統劇目,先後主演了《京娘》《西施夢》《水莽草》等改編和新編劇目。如今,她依然活躍在舞台上,同時還在不斷思考人才培養(yang) 和劇目傳(chuan) 承問題。她有一個(ge) 心願:讓更多新編劇目成為(wei) 劇院“看家戲”“吃飯戲”。

  日前,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名單公布,雲(yun) 南省玉溪市滇劇院院長、滇劇竹派傳(chuan) 承人馮(feng) 詠梅名列其中。得到消息的她第一時間在朋友圈分享感言:“幸運遇見這美好時代……為(wei) 優(you) 秀作品,為(wei) 傳(chuan) 承,繼續努力奮進!”

  無暇自喜,馮(feng) 詠梅立刻投入為(wei) 青年演員響排劇目參加比賽的工作中。“演員的青春很寶貴,我要在他們(men) 年輕的時候,為(wei) 他們(men) 創造最好的藝術學習(xi) 氛圍和條件。”青年時期的馮(feng) 詠梅受到無數前輩的提點和關(guan) 懷,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她希望能把自己年輕時學到的本領和獲得的關(guan) 愛,傳(chuan) 遞給下一代的青年滇劇人。

  馮(feng) 詠梅出生在滇劇世家,父親(qin) 是武生演員,母親(qin) 是文武花旦演員。“說句開玩笑的話,我打從(cong) 娘胎裏就開始聽滇劇了。”受父母的影響,馮(feng) 詠梅自幼就喜愛滇劇。10歲那年,玉溪市滇劇團招生,馮(feng) 詠梅如願考入了滇劇團的“團帶班”。

  馮(feng) 詠梅從(cong) 小性格活潑,再加上身體(ti) 條件好,爆發力強,因此從(cong) 學習(xi) 武旦開蒙。有父親(qin) 做榜樣,她勤奮吃苦,提槍花、倒紮虎……每天三班練,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然而十五歲時,馮(feng) 詠梅在一次訓練中意外摔傷(shang) 了手臂關(guan) 節。傷(shang) 在此處,完全康複的難度極大。這對於(yu) 一個(ge) 表演靠“打出手”的武旦演員來說意味著藝術生命的終結。“當時父親(qin) 為(wei) 我想了很多辦法,用中草藥泡、負重拉伸……我的手臂終於(yu) 可以一點點地自主伸展。可終究沒有恢複到以前的力量和拉伸程度。”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康複期間的馮(feng) 詠梅沒有自暴自棄,反而開發了自己演唱方麵的天賦。同時,劇團老師們(men) 也注意到她嗓音透亮甜美的特點。於(yu) 是,傷(shang) 病恢複後的馮(feng) 詠梅從(cong) 武旦轉向花旦、閨門旦。“說來也巧,我手臂雖然不能像武旦那樣運動,但剛好恢複到能夠做好雲(yun) 手基本功。”說起這段經曆,馮(feng) 詠梅覺得自己走上花旦藝術道路似乎是注定的。

  1987年,18歲的馮(feng) 詠梅靠著在滇劇《思凡》中展現的紮實基本功,在雲(yun) 南省青年戲曲演員比賽上獲得二等獎。這次比賽讓她第一次體(ti) 會(hui) 到滇劇表演給自己帶來的自豪感,一生隻做這一件事的種子從(cong) 此在她心中種下。

  次年,初在雲(yun) 南戲曲界嶄露頭角的馮(feng) 詠梅有幸拜在滇劇竹派表演藝術家“小八音”萬(wan) 象貞門下,這成為(wei) 馮(feng) 詠梅藝術道路的轉折點。初見萬(wan) 象貞,馮(feng) 詠梅演唱了《思凡》的片段。當唱到“哪怕是,放在油鍋裏炸……”這句時,她使用了一個(ge) 高腔。萬(wan) 象貞此時提醒她,要避免為(wei) 了“秀嗓子”而唱高音。“我特別感謝師父對我的引領。她告訴我要找到自己的聲腔特點,用聲腔塑造角色,而不是賣弄。這點對我的表演影響很大。”

  萬(wan) 象貞格外珍視這位唯一的入室弟子,她將畢生所學傳(chuan) 授給馮(feng) 詠梅,馮(feng) 詠梅的表演水平得到了突飛猛進的提高。“師父特別注重培養(yang) 我在旦角表演中對不同身份表演尺度的拿捏。比如,同樣是‘京娘’這個(ge) 角色,在《送京娘》裏她前後分別使用花旦和閨門旦的表演方式,在《京娘送兄》裏又融入了青衣的表演風格。”正是因為(wei) 對角色細致的刻畫和表演上的精心打磨,1999年,年僅(jin) 29歲的馮(feng) 詠梅憑借由這兩(liang) 出戲串聯改編而成的新編滇劇《京娘》,奪得梅花獎和白玉蘭(lan) “主角獎”。馮(feng) 詠梅通過這樣的方式繼承和弘揚竹派藝術,報答師父的教導之恩。

  許多人認為(wei) ,獲得梅花獎代表著戲曲演員走到了藝術道路的一個(ge) “巔峰”,但馮(feng) 詠梅並沒有止步於(yu) 此。她知道,隻有在傳(chuan) 承和發揚滇劇上不斷努力,才能不辜負滇劇藝術,才能無愧於(yu) 內(nei) 心。“如何讓傳(chuan) 統滇劇具有現代品格是我一直在探索的問題。我們(men) 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糟改’,不能丟(diu) 了傳(chuan) 統戲曲的精髓。”

  2009年,馮(feng) 詠梅帶著新編滇劇《西施夢》赴台灣宜蘭(lan) 縣交流演出。按照主辦方的安排,台灣蘭(lan) 陽戲劇團演出的《白蛇傳(chuan) 》將和《西施夢》在同一時間和地點先後演出。“我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演出安排,很擔心兩(liang) 出大戲四個(ge) 小時下來,觀眾(zhong) 們(men) 早就坐不住離場了。”讓馮(feng) 詠梅沒想到的是,當表演結束,返場謝幕,場燈亮起時,台下的觀眾(zhong) “滿滿當當”,起身為(wei) 馮(feng) 詠梅和滇劇團的演員們(men) 鼓掌致意。事後,幾名曾久駐雲(yun) 南的退伍老兵特意趕來後台向馮(feng) 詠梅和演員們(men) 表達敬意。“他們(men) 說聽到滇劇就是聽到了鄉(xiang) 音,特別感動。一方麵,這出新編戲得到了認可,另一方麵也說明我們(men) 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兩(liang) 岸同胞同根同源。”

  從(cong) 那之後,馮(feng) 詠梅在守正創新的道路上繼續求索。在她的帶領下,玉溪市滇劇院創排了《水莽草》《貴婦還鄉(xiang) 》等新編劇目,獲得觀眾(zhong) 和業(ye) 界一致好評。“現在,我把這些新戲交給我的學生,我的心願是這些戲能成為(wei) 我們(men) 滇劇院的‘看家戲’‘吃飯戲’。再過幾十年,這些‘新編戲’能成為(wei) ‘傳(chuan) 統戲’。”

  如今,馮(feng) 詠梅把更多時間投入到傳(chuan) 藝授課和劇團人才培養(yang) 的工作中。“我一直秉持師父的理念,教徒弟的時候也告訴她們(men) 要找到自己的強項和特色,那才是最寶貴的東(dong) 西。”她認為(wei) ,現在的青年演員學習(xi) 能力強,接受新事物快,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大把的展現機會(hui) 。“我對滇劇和劇團的未來充滿希望,我的孩子們(men) 肯吃苦、肯坐冷板凳。我會(hui) 傾(qing) 盡所有給他們(men) 找劇本、找老師,創造條件讓他們(men) 走上更大的舞台,讓滇劇被更多人認識和了解。”

  滇劇是馮(feng) 詠梅生命的注腳,回顧自己走過的路,她說:“我曾經有過很多轉行的機會(hui) ,很多機會(hui) 都能帶來更多物質上的東(dong) 西。但我始終沒有離開我熱愛的滇劇舞台,那是我成就自我、收獲熱愛、揮灑生命的地方。”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