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竹編村”傳統非遺手藝受市場認可
中新網柳州5月22日電 題:廣西“竹編村”傳(chuan) 統非遺手藝受市場認可
作者 劉俊聰
在廣西柳州市百朋鎮懷洪村,幾位村民正坐在自家門口嫻熟地編製竹筐。成熟的竹子在他們(men) 手中經分篾、刮青、剖絲(si) 等多道工序後成為(wei) 竹篾,一根根厚薄均勻、粗細一致的竹篾在他們(men) 靈巧的指尖來回穿插,不一會(hui) 竹筐的雛形就顯現出來。
坐落於(yu) 城市遠郊的百朋鎮懷洪村因荷花而聞名。每逢夏日,上萬(wan) 畝(mu) 的碧綠荷花在水田中綻放,吸引眾(zhong) 多遊客前來觀賞。在荷池環抱的村落之中,有十幾戶手藝匠人仍然在堅持使用竹條編製著的魚籠、鳥籠、蓮藕筐等。在塑料製品普及的當下,這一傳(chuan) 統技藝在他們(men) 靈巧的手中不斷延續。
竹編在該地有著300年的文化積澱,體(ti) 現壯民族的造物精神和審美情趣。村中年逾70歲的覃氏,從(cong) 18歲起便和父母學習(xi) 竹編工藝,如今覃氏的手藝已十分精湛,她編織的竹筐美觀大方,紋理整齊。
“編織竹筐基本就靠一些簡單的鋼架和手眼經驗,一般為(wei) 家族口口相傳(chuan) 。在過去,我們(men) 家家戶戶都編織這些竹製品,用來擋風雨,帶餐食,甚至‘裝’孩子,用處可大了。”覃氏說道。
20世紀80年代,正值竹編用品需求大增之時,竹編成為(wei) 當地村民的必備手藝。在編織一定數量後,村民們(men) 往往會(hui) 用三輪自行車載滿這些竹編製品,遠赴近30公裏外的柳州市區售賣。“當時竹編製品為(wei) 村民帶來可觀的收入,雖然非常辛苦,但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懷洪村村民小組長覃兆板說道。
如今,隨著市場上豐(feng) 富多樣的替代品出現,村中僅(jin) 剩十幾戶人家仍在編織竹製品,且掌握竹編製作技藝的傳(chuan) 承人大部分年事已高,能夠獨立完成竹製品編織的傳(chuan) 承人也越來越少。但由於(yu) 質量優(you) 異、價(jia) 格實惠,這些竹製品仍深受市場廣泛歡迎。
“他們(men) 編的竹筐非常搶手,市場上基本屬於(yu) 供不應求的狀態,這些竹筐主要銷往學校、餐廳、賓館等地。我們(men) 會(hui) 提前和村民們(men) 聯係訂購,等他們(men) 製作好了就過來收取,每次收購約100對。”來自柳州市區的竹筐收購商範長光說道。
村民們(men) 在編織好竹筐,將在村中小賣部進行規整集納,由範長光統一收購。根據手藝水平的不同,竹編匠人每日少則編織1、2個(ge) ,多則十餘(yu) 個(ge) ,並以每個(ge) 12至15元的價(jia) 格賣給前來的收購商。農(nong) 閑期間,編織竹筐能夠為(wei) 這十幾戶人家帶來一定經濟收入,成為(wei) 創收的途徑。
據了解,壯族竹編製作技藝曆史悠久、種類繁多。2016年,其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級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作為(wei) 從(cong)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延續至今的社會(hui) 生產(chan) 生活用具,傳(chuan) 統竹編見證了農(nong) 村生產(chan) 生活方式的變遷,並仍在當下發揮一定的經濟價(jia) 值。
“竹編技藝既是我們(men) 本地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村民收入的一個(ge) 來源。對於(yu) 非遺傳(chuan) 承項目而言,這是一舉(ju) 兩(liang) 得的。”覃兆板說道。(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