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北石窟寺建“雨傘”:探索裸露洞窟防水之法
中新網甘肅慶陽5月22日電 (艾慶龍)近日,記者來到位於(yu) 甘肅慶陽市的北石窟寺,在航拍視角下,南端已被深色防水保護棚覆蓋。在大家印象中,黃土塬幹旱少雨,而北石窟寺為(wei) 何會(hui) 啟“防水”工程?
甘肅北石窟寺文物保護研究所保護研究室副主任崔惠萍介紹說,該窟所在地年降雨量較大,加之黃砂岩透水性較好,導致石窟造像受到水患影響。
北石窟寺始建於(yu) 北魏永平二年,經曆代不斷擴建形成一處窟龕密集的石窟群。現存大小窟龕308個(ge) ,石窟造像2000多身,分布在蒲河兩(liang) 岸的黃砂岩崖麵上,在中國佛教石窟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2017年,為(wei) 了加強保護,甘肅將北石窟寺整建製劃歸敦煌研究院管理。
在北石窟寺,多體(ti) 量多結構腳手架支撐起保護棚,窟龕輪廓若隱若現。崔惠萍介紹說,該防水工程,屬於(yu) 實驗性,於(yu) 2021年3月建成,能最大程度覆蓋遮擋崖體(ti) ,保護崖麵窟龕,防止雨水對石窟的衝(chong) 蝕破壞。
現場,保護棚主體(ti) 施工搭設采用四周落地式、全高全封閉的扣件式雙排鋼管腳手架,棚麵采用樹脂瓦屋麵與(yu) 鋼結構方管焊接在腳手架上,使雨水能夠快速漫排至簷口落地。此外,保護棚南高北低,防雨棚簷口設置了統一排水的截水槽,槽口最北端對接排水管道,可保證排水的流暢性,又防流水直接排下,重擊窟區地麵。
崔惠萍曾發《北石窟寺岩體(ti) 滲漏現狀分析研究》一文,她指出,石窟所在的岩體(ti) 裂隙縱橫交錯貫通,每年7月到9月為(wei) 雨季,雨水由岩體(ti) 頂部縱向裂隙滲入洞窟,隨著時間推延,雨水由遠近不同距離向洞窟的各種裂隙擴散,並在洞窟壁麵的出漏點流出,滲流時間有的達數月。在出漏後,經過水分蒸發、鈣質沉澱等,會(hui) 在洞壁及造像表麵形成鈣質沉澱物,從(cong) 而覆蓋了造像原貌,並使石窟文物喪(sang) 失了原有的藝術價(jia) 值。
崔惠萍解釋說,建“雨傘(san) ”這件事,對於(yu) 北石窟寺並不陌生,隻不過,此前僅(jin) 針對個(ge) 別特殊洞窟,建覆蓋麵積達600平方米的“雨傘(san) ”尚屬首次。
崔惠萍對比南端建立保護棚先後變化說,為(wei) 期1年的監測數據尚在分析過程中,但根據人為(wei) 觀察,保護棚防水效果明顯。
據悉,為(wei) 保證石窟的觀賞性,下一步,北石窟寺文物保護研究所將對保護棚形狀、顏色進行調整,力求在不影響窟龕環境麵貌的基礎上,保證防水性和觀賞性。(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