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百歲陳琳:俯身著述 起身授課

發布時間:2022-05-25 13:4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大家】

  作者:王定華(北京外國語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

  即將迎來100周歲生日的陳琳教授,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園裏的一道風景,也是中國外語教學界的一道風景。從(cong) 20世紀50年代的《大學英語課本》,到改革開放之初的《廣播電視英語講座》,再到21世紀的全學段“一條龍”英語教材,陳琳教授主編的英語教材陪伴了幾代中國人。

  我與(yu) 陳琳教授相識20多年了。在這20多年裏,雖然我的工作崗位屢有變化,但總能與(yu) 他有一些接觸。2018年,我調到北京外國語大學工作,從(cong) 此,我們(men) 不僅(jin) 是“忘年交”,而且成了同事,有了更加密切的聯係,我對這位可親(qin) 、可敬、可愛的先生和他所熱愛的外語教育事業(ye) 也有了更多了解。

  從(cong) 高校講台到大眾(zhong) 平台

  陳琳與(yu) 英語結緣,可以從(cong) 1944年說起。那時,他正在燕京大學讀書(shu) ,被選派為(wei) 美國援華空軍(jun) (飛虎隊)做翻譯,輾轉於(yu) 成都、昆明等地。能用英語為(wei) 抗戰盡一份力,這是陳琳對英語產(chan) 生濃厚興(xing) 趣的原因之一。

  1946年,陳琳轉入金陵大學,讀三年級。一天,他去找陳裕光校長的英文秘書(shu) 陳梅潔(Margaret Turner)女士辦事,剛好遇到陳校長。陳梅潔就向陳裕光介紹說:“這是讀三年級的陳琳同學。(This is Mr. Chen Lin, a third-year student.)”想不到,陳裕光竟然知道他:“啊,你就是陳琳同學。反正你已經入校了,說說也可以。你轉入我們(men) 學校的入學考試,數學隻有二三十分,可英文考試幾乎滿分。大家討論了很久,還是決(jue) 定錄取你,還專(zhuan) 門把這事告訴了我,我也同意了。”陳校長的這番話,更堅定了陳琳對英語的追求。

  陳琳首次走上講台,源於(yu) 老師的一次刻意“安排”。

  1948年,陳琳選修了一門倫(lun) 理學課,這門課由一位姓張的留美教授用英文講授,每周一次。有一天,張教授忽然對陳琳說,她下禮拜要到外地,不能來上課,請陳琳幫她上一次課。陳琳很驚訝,回複說,自己大概擔當不了。張教授鼓勵他:“我知道你英文很好,沒問題,就講孔夫子的孝道。”陳琳很重視這件事,到圖書(shu) 館找來《論語》的英譯本,仔細研讀,全力以赴為(wei) 這堂課做準備。他沒想到的是,那天一進教室門,掃了同學們(men) 一眼後,看見張教授坐在最後排靠邊的座位上。陳琳大吃一驚,隻見張教授微笑著向陳琳擺手示意,讓他繼續上課。由於(yu) 基礎紮實、準備充分,那堂課講得十分成功,陳琳贏得了同學們(men) 的熱烈掌聲。

  縱然時光已流過70多年,陳琳對當年的事情依舊心懷感激。他回憶說:“那次講課後,陳裕光校長在一個(ge) 校內(nei) 活動上看到了我,笑著對我說:‘聽說你的課講得不錯呀!’我一聽,真是嚇了一大跳,不知說什麽(me) 好。陳校長接著說:‘告訴你吧,這事是張教授有意安排的。她認為(wei) 你是一個(ge) 當老師的好苗子,曾向我提起過。她想出了這麽(me) 個(ge) 主意來試試你,我同意了。’”金陵大學的師長,成為(wei) 陳琳一生的楷模,讓他堅定了從(cong) 事教育事業(ye) 的信念。

  新中國成立後,俄語教育一度“一枝獨秀”。後來,隨著國家建設的需要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英語教育愈加受到重視。當時,國內(nei) 使用的英語教材是莫斯科外語師範學院編寫(xie) 的《高級英語》。1956年,已經到北京外國語學院(今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的陳琳,應教育部要求參與(yu) 編寫(xie) 了新中國第一部全國大學英語專(zhuan) 業(ye) 通用教材——《大學英語課本》。這套教材的出版,改變了大學教師隻能使用蘇聯英語教材的局麵。從(cong) 此,編寫(xie) 教材成了陳琳一輩子的事業(ye) 。

  1978年,隨著《廣播電視英語講座》在中央電視台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開播,陳琳成為(wei) 那個(ge) 時代很多人念念不忘的英語啟蒙老師。

  陳琳至今仍清晰記得這檔節目醞釀、產(chan) 生的過程。那是1978年9月的一個(ge) 下午,李先念同誌邀請北外的幾名專(zhuan) 家到家中做客。從(cong) 下午直至晚飯結束,李先念同誌就國內(nei) 英語教育現狀和出路等問題與(yu) 他們(men) 進行探討。也就是在這次交談中,運用電視媒體(ti) 推動全國英語學習(xi) 的想法誕生了。

  陳琳克服種種困難,僅(jin) 用一個(ge) 月時間就完成了教材的編輯整理和節目的拍攝工作,其緊張程度可想而知。拍攝期間,北京酷熱難當,而由於(yu) 空調噪音大,拍攝時必須讓它處於(yu) “休息狀態”。在炙熱燈光的照射下,攝影棚內(nei) 溫度高達42攝氏度,所有人都揮汗如雨,而陳琳卻必須穿著中山裝出鏡。他正襟危坐,細致而耐心地講授每個(ge) 語言點,任細密的汗水順著臉頰流下。每拍攝幾分鍾,工作人員就要喊停給他補妝。後來,有人給現場搬來了大冰塊,雖然有一定降溫效果,但條件仍然很艱苦。

  這一適時而生的節目,每天早中晚播出三次,而且晚上是在黃金時間播出,在全國範圍內(nei) 引起轟動,許多家庭甚至祖孫三代同時坐在一台9英寸黑白電視機前學習(xi) 。電視台每天接到上千封觀眾(zhong) 來信,陳琳一夜間成為(wei) 家喻戶曉的“明星”。陳琳編著的《廣播電視英語講座》教材,僅(jin) 在北京一地就發售了1500萬(wan) 套,各省份自行翻印的不計其數。很多人把這套教材置於(yu) 床頭枕畔,夜夜捧讀。

  陳琳主持的這個(ge) 電視英語欄目,不僅(jin) 在國內(nei) 掀起了改革開放之初全民學英語的熱潮,在國際上也引起了關(guan) 注。節目播出第二天,英國路透社等海外媒體(ti) 就報道了這個(ge) 消息。

  開辦廣播電視大學和電視英語教學,為(wei) 緩解當時外語人才嚴(yan) 重短缺的問題作出了貢獻,陳琳也由此走上大眾(zhong) 英語教學之路。1985年,全國有十多萬(wan) 人報名參加了北京外國語學院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聯合舉(ju) 辦的首屆廣播函授英語課程,約2萬(wan) 人堅持學完了三年,12317人參加了結業(ye) 考試,7856人通過。其中,還有27名成績優(you) 秀者被錄取到進修班。進修班有精讀課、泛讀課、口語課、口譯課、寫(xie) 作課和聽力課。陳琳負責口語課和寫(xie) 作課的教學,他的課堂風格沉穩嚴(yan) 肅,氣場強大,令不少學員難忘。

  編撰“一條龍”英語教材

  21世紀初,我國英語教育發展進入了變革期。從(cong) 2000年起,陳琳擔任教育部國家英語課程標準研製專(zhuan) 家組組長,主持編寫(xie) 並修訂國家英語課程標準。與(yu) 此同時,他受外語教學與(yu) 研究出版社委托,主編一套“一條龍”式的英語教材——《英語》(新標準)。這套教材源自30多年前周恩來總理的囑托。

  20世紀60年代初,教育部組織召開了一個(ge) 小規模的外語教育工作會(hui) 議,學校委派陳琳陪同許國璋教授參加。那次會(hui) 議在京西賓館舉(ju) 行,陳琳和許國璋到達時,呂叔湘、王力、張誌公、李庭薌、李賦寧等多位老先生都已在座。不久,周總理在陳毅同誌陪同下走入會(hui) 場。他入座後,拿起手邊茶幾上的名單,看著說:“不用名單,都是老教授、老熟人了。啊,這裏還有一位陳琳講師,不太熟悉……”陳琳連忙站起身來。周總理看了他一眼,說:“看來你在這裏要算是晚輩了。坐吧,坐吧。”

  周總理給與(yu) 會(hui) 者講述了當時的政治局麵和國際形勢。他說,看起來,全國學俄語的狀況不能繼續下去了。他提出了“九個(ge) 字、三句話”的外語教育發展方向——“多語種、高質量、一條龍”。

  周總理說,就語言使用的廣度來看,英語是全球使用最廣的語言,我們(men) 今後很長時期還是要以學習(xi) 英語為(wei) 主。當然,俄語等語言,包括聯合國的六種官方語言,我們(men) 都要學習(xi) 。“高質量”,就不必多說了。至於(yu) “一條龍”,意思是說,英語教學,要從(cong) 兒(er) 童抓起,要形成一個(ge) 從(cong) 小學到大學的,像龍首、龍身、龍尾一樣分階段但連貫一體(ti) 的學製,不能脫節,要一抓到底。

  周總理的囑托,成為(wei) 陳琳在外語教育研究和實踐中的終身課題。早在1961年,他就主持過供全國使用的英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六語種的“一條龍”教材編撰工作。2001年,以“一條龍”為(wei) 目標的《英語》(新標準)項目起步了,在外研社與(yu) 麥克米倫(lun) 出版集團牽頭下,陳琳和國際著名英語教材編寫(xie) 專(zhuan) 家西蒙·格林諾爾(Simon Greenall)共同擔任主編,陳琳滿懷信心:“讓我們(men) 創造曆史(Let’s make history)!”

  為(wei) 了做好這套教材,陳琳多次帶領編寫(xie) 團隊到全國各地的中小學調研。在學校聽課,他從(cong) 不評價(jia) 老師講得好不好,而是觀察學生的興(xing) 趣在課堂上有沒有被激發起來,在課後仔細傾(qing) 聽孩子們(men) 的想法,為(wei) 什麽(me) 有的人比較活躍、有的人比較沉默,然後再找老師交流,提出自己的建議。就像華中師範大學教授魯子問所說,陳琳是從(cong) 孩子的視角去編寫(xie) 教材,而不是從(cong) 一個(ge) 成年人的視角對孩子提出要求。

  在教材編寫(xie) 和多輪修訂過程中,作為(wei) 主編,陳琳一直兢兢業(ye) 業(ye) ,事必躬親(qin) 。2018年年初,隨著《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頒布,高中教材進入修訂期,彼時陳琳年事已高,行動不便,視力也不比從(cong) 前,但他仍然堅持到外研社主持召開編委會(hui) ,指導編輯們(men) 與(yu) 中外編者溝通,對教材內(nei) 容進行多輪審讀。他每次退回的稿件上都寫(xie) 滿了細致的批注。

  在《英語》(新標準)高中教材修訂過程中,編輯們(men) 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冊(ce) 的一篇課文:The power of good——“The British Schindler”: the life of Nicholas Winton。這篇課文講述了二戰期間一位名叫尼古拉斯·溫頓的英國人從(cong) 德國納粹手中救出669名猶太兒(er) 童的故事,這位“英國辛德勒”50年間對自己的善舉(ju) 緘口不言。在審讀後,陳琳特意打電話叮囑編輯,故事的主人公離世時享年106歲,出自《論語》的“仁者壽”放在這裏是再合適不過的,所以他將這句話加在了文章末尾:“As the Chinese saying goes, a kind-hearted person lives a long life.”雖然課文講述的是西方人的故事,但是中國的經典名句經由陳琳之手被滴水不漏地融入另外一種文化的語境之中,成為(wei) 整篇文章的點題之句,精辟傳(chuan) 神,境界全出,同時也為(wei) 學生的跨文化理解提供了中國視角。

  在這些編輯的印象中,陳琳不僅(jin) 是位學貫中西、融古匯今的學者,更是一位謙遜溫和的長者、時刻心係教材工作的前輩。2018年11月13日,《英語》(新標準)教材初審通過,陳琳和夫人宴請教材修訂團隊以示慶祝,在他看來,教材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整個(ge) 修訂團隊的辛勤付出。在陳琳的帶領下,2019年年初,《英語》(新標準)高中修訂教材順利通過審核。2021年,陳琳99歲生日的時候,他童心滿滿地伸出手,與(yu) 前去看望他的編輯團隊成員拉了一個(ge) 勾,囑托大家:“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在我100歲的時候,我們(men) 的教材能夠完成新一輪修訂,為(wei) 我們(men) 國家的教材事業(ye) 繼續作貢獻!”

  從(cong) 2001年小學第一冊(ce) 《英語》(新標準)教材出版,到2011年《新標準大學英語》和《新標準幼兒(er) 英語》先後加入這一體(ti) 係中,《英語》(新標準)教材正式成為(wei) 我國第一套全學段“一條龍”教材。該係列教材問世20年來,累計出版8億(yi) 冊(ce) ,惠及幾千萬(wan) 青少年,成為(wei) 當之無愧的經典教材。在2021年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評選中,《英語》(新標準)係列教材獲獎13項,涉及小學、初中、高中三個(ge) 學段22冊(ce) 圖書(shu) ,其中《英語》(新標準)高中必修第一冊(ce) 更是榮獲了本次英語學科(基礎教育類)唯一的一個(ge) 特等獎。

  退而不休仁者壽

  陳琳雖然早已離開教學一線,但這幾十年來,他從(cong) 未停止工作,他說自己是“Retired but not tired”(退而不休)。他有一個(ge) 特製的“月曆”,上麵寫(xie) 滿了每一天的工作內(nei) 容,小字密密麻麻,卻又一目了然。誰見到這本月曆,都會(hui) 深受感動。

  陳琳給自己定下過一個(ge) 規矩,講課要始終做到三個(ge) “Ups”:無論什麽(me) 時候,上課始終“Stand Up”(站立);一定要有激情,聲音要大,即“Speak Up”(大聲說);在規定的時間內(nei) 完成自己的講課,到時間了一定要“Shut Up”(閉嘴)。這份執著、激情和操守,在他離開講台後,仍然堅持如一。

  作為(wei) 《英語》(新標準)教材的主編,陳琳親(qin) 自帶領各級專(zhuan) 家奔赴各地,通過培訓、調研,了解教師們(men) 的實際需求,解答他們(men) 在教材使用中的各種疑惑。在此期間,他始終堅持三個(ge) “Ups”。

  2001年,陳琳到青海省西寧市做教材培訓,身體(ti) 有高原反應,氣喘,呼吸困難,頭痛。為(wei) 了能讓培訓正常進行,陳琳帶著便攜式的小氧氣瓶上陣。感到不適的時候,他就吸幾口氧,忍著頭痛繼續做講座。在陳琳的堅持下,培訓圓滿完成。很多接受培訓的區縣教師說,這是第一次有一流專(zhuan) 家親(qin) 自到當地培訓,幫他們(men) 打開了眼界。

  很長一段時間,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即“國培計劃”)培訓的第一課都是由陳琳來講。對於(yu) 一位年過八旬的老人來說,連續站立兩(liang) 小時是非常辛苦的。何況,他的腰不好,做過大手術,裏麵有3根鋼釘。即便這樣,他還是堅持站著講課。有當地領導不忍心,提出請陳老師坐下講課,他謝絕了,說自己一輩子從(cong) 來沒有坐著講過課,再累也會(hui) 堅持。

  “國培計劃”培訓的某次大課,陳琳給來自全國各地的500多位老師集中授課。授課時,他發現西藏班的老師表情有些茫然,於(yu) 是課後特意去做了一次回訪。了解到全英文授課學習(xi) 對於(yu) 西藏班老師有一定困難後,陳琳連夜召集培訓工作人員,重新製定了培訓規劃——以中文授課為(wei) 主,分享實際授課經驗,用理論總結,幫助受訓老師更好地理解教學理念。

  20多年來,像這樣針對一線教師和教研員的培訓,陳琳做了無數場,累計培訓超過了百萬(wan) 人次。

  自《廣播電視英語講座》之後,陳琳一直熱心於(yu) 全民外語教育事業(ye) 。他曾擔任北京市政府外語顧問、北京市民學外語工程專(zhuan) 家顧問團團長、全國基礎外語教育研究培訓中心理事長、中國老教授協會(hui) 顧問、中國日報社顧問等多項“隻問付出,不求回報”的工作。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陳琳是最年長的誌願者之一,從(cong) 申奧文件的翻譯到全市公共場所英文標識的規範化,從(cong) 翻譯菜譜到提供多種語言服務,他都積極參與(yu) 。

  有人問陳琳有沒有座右銘,他說:“有,那就是‘Life is to give, not to take’(人生是給予,而不是索取)。”一生給予的陳琳教授就要100歲了,在我看來,他當然也配得上《論語》中的那句話——仁者壽。

  學人小傳(chuan)

  陳琳,1922年生於(yu) 北京。外語教育家,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全國優(you) 秀教師,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ge) 人”。曾任北京外國語學院夜大學校長、函授部主任、海南分院院長、成人教育學院院長。主持編寫(xie) 了新中國第一套高校英語係通用外語教材,主持中國第一檔廣播電視英語教學節目,主編我國第一套全學段“一條龍”英語教材。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