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戲曲直播:有流量,更應有文化含金量

發布時間:2022-05-25 13:4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餘(yu) 青峰(劇作家、國家一級編劇)

  儺(nuo) 戲是戲曲的雛形,倡優(you) 百戲、角抵參軍(jun) 、勾欄瓦肆是戲曲的搖籃,元人雜劇、明清傳(chuan) 奇則是戲曲的盛宴。無論是雛形、搖籃還是盛宴,戲曲始終作為(wei) 一種娛樂(le) 方式而存在,並且作為(wei) 當時社會(hui) 所盛行的娛樂(le) 方式而深入人心。到20世紀80年代末,戲曲依然是中國老百姓最重要的娛樂(le) 方式,在中國的鄉(xiang) 村,看戲如過節一般隆重。戲台上的一唱一吟、一招一式都是中國人獨有的鄉(xiang) 愁美學。

  戲曲之所以長盛不衰,因其有思有想、有道有德、有血有肉、有真有美、有情有感、有悲有喜、有愛有恨、有滋有味,是一種高級的娛樂(le) 。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戲曲逐漸“迷失”在各種娛樂(le) 浪潮中,盡管有關(guan) 部門扶持力度不減,但戲曲仍不被大眾(zhong) 尤其是年輕一代所青睞。新事物的衍生也是大勢所趨。每年各個(ge) 劇種湧現出不少大戲,但結果通常隻有一個(ge) ——叫好不叫座。

  如今,新媒體(ti) “飛入尋常百姓家”,人們(men) 很難耐心地欣賞一場兩(liang) 個(ge) 小時的戲曲演出,“短平快”的娛樂(le) 方式更容易吸引人。尤其是疫情期間,戲曲演員用個(ge) 人賬號發視頻、開直播,對著手機屏幕唱戲,吸引了廣泛關(guan) 注,收獲了巨大流量。成名成家的戲曲角兒(er) ,可能放不下麵子開直播,對這種新鮮玩意兒(er) 接受度不高。於(yu) 是乎,一些年輕的、名不見經傳(chuan) 的甚至從(cong) 未當過主演的戲曲演員,在疫情防控期間閑來無事,幹脆把小小的手機屏幕當成了一方舞台,以“直播”為(wei) 職業(ye) 。其中,有不少年輕戲曲人,一鳴驚人,一夜成名。

  讓我們(men) 來做一道數學題,一個(ge) 戲曲演員,舞台黃金生涯30年,每年演出100場,每場滿座1000人,一輩子能收獲300萬(wan) 人次觀眾(zhong) 。通過戲曲直播,一個(ge) 戲曲演員可能在短短的兩(liang) 三年時間,就擁有數百萬(wan) 粉絲(si) 。戲曲演員在直播中嚐到了甜頭,一些戲曲院團也“集體(ti) ”上陣,在會(hui) 議室、在排練廳、在田間地頭、在風景名勝區直播,花樣繁多,異彩紛呈。原因無非兩(liang) 點,一是戲曲的魅力無窮,永不過時;二是傳(chuan) 播手段至關(guan) 重要。戲曲直播所產(chan) 生的流量,讓戲曲演員有了存在價(jia) 值,更增加了文化自信。此類市場探索,讓古老的戲曲藝術,有出路,有盼頭,有造血功能。

  網絡直播,說到底就是一種手段,一方平台,一個(ge) 渠道。從(cong) 露天演出,到勾欄瓦舍,再到現代化劇場,戲曲本來就是與(yu) 時俱進的藝術。況且,戲曲如今已然處於(yu) 大眾(zhong) 娛樂(le) 的邊緣,能通過直播收獲更多受眾(zhong) ,展現戲曲之美、之魅,這本身不就是一種成功嗎?

  對此現象,也有人頗有微詞,認為(wei) 戲曲演員對著鏡頭又唱又舞,一味迎合觀眾(zhong) 、娛樂(le) 至上,過度曝光和商業(ye) 化,從(cong) 而失去了藝術家的尊嚴(yan) 。殊不知,戲曲之危機也不是一兩(liang) 天了,對於(yu) 大部分的戲曲院團而言,創排新戲乃至巡回演出,基本是靠財政補助,罕有“市場”。如果還擔心過度商業(ye) 化而拒絕一個(ge) 上佳的宣傳(chuan) 手段,實在是因小失大。戲曲要遵循傳(chuan) 統,但不能固步自封。科技對世界的席卷從(cong) 不間斷,前幾年我們(men) 講“互聯網+”,現在講直播,未來還有其他。戲曲傳(chuan) 播載體(ti) 的網絡化、多元化是大勢所趨,沒有直播,也會(hui) 有其他傳(chuan) 播手段,我們(men) 身在其中,要抓住機遇、著眼當下。也有人認為(wei) ,戲曲直播是疫情衝(chong) 擊之下的權宜之計,我以為(wei) 言重了。當今戲曲“叫好不叫座”的窘境,必將促使戲曲人更新觀念,夾縫中求生機。疫情,隻是一個(ge) 催化劑,加速了戲曲傳(chuan) 播手段的嬗變和傳(chuan) 播方式的豐(feng) 富。戲曲直播現象的最實際的好處,至少讓戲曲還有人關(guan) 注,還有人欣賞。更為(wei) 可喜的是,關(guan) 注和欣賞者中,不乏眾(zhong) 多年輕麵孔。

  戲曲,如果隻是躺在“財政扶持”的溫室裏,遲早有一天要走進博物館。戲曲,有人看才能活下去。一出戲,從(cong) 籌備,到排練,到演出,每一步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明珠蒙塵難放亮,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吸引更多人來看戲,讓更多人愛看戲,已經成為(wei) 現在戲曲傳(chuan) 承的重中之重。

  任何一種藝術想要發展,都必須走出書(shu) 齋,走向社會(hui) ,直播隻是其中一個(ge) 手段而已。這些年,戲曲一直在謀求“破圈”。京劇裘派傳(chuan) 人裘繼戎的《驚·鴻》在B站跨年夜晚會(hui) 驚豔了許許多多年輕人,甚至成為(wei) 這台綜藝晚會(hui) 的節目“天花板”;去年的粵劇電影《白蛇傳(chuan) ·情》,又讓大江南北的無數年輕人迷上了粵劇。竊以為(wei) ,這不隻是破圈,而是對戲曲生態的一種良性修複,一種積極自愈,是一種“破繭重生”。試想,一個(ge) 年輕的戲曲人,曆經“台下十年功”,唱念做打,手眼身法,十年如一日,其背後之艱辛和堅持,是常人無法想象的。突然有一天,這些年輕戲曲人,在網絡直播、電影、晚會(hui) 等一個(ge) 個(ge) 特別的“舞台”上,收獲了無數粉絲(si) 的讚譽,怎不令人喜不自勝?

  可以喜不自勝,但不能沾沾自喜。戲曲直播隻是個(ge) 手段,是戲曲回歸市場路徑的創新。創新是為(wei) 了守正,守正才能創新,這是一種辯證法。一個(ge) 年輕戲曲人,通過直播收獲流量,這是可喜現象;收獲了不菲的打賞,這也無可厚非。戲曲是有價(jia) 的,網絡平台的戲曲大戲播放,如影視劇一樣合理收費,也是名正言順的。但戲曲演員倘若丟(diu) 掉了線下舞台,沉湎於(yu) 手機屏幕,甚至“吆喝求賞錢”,那就成了乞兒(er) 行徑。一朝躥紅,身價(jia) 倍增,飄飄然而忘乎所以,很快就遭唾棄,梨園界亦有不少慘痛先例。

  通過直播走紅的戲曲人,切記三個(ge) “正”。一者,正本清源。進一步提高技藝,強基固本,須知路漫漫其修遠,更應上下求索;二者,正心誠意。不應有了知名度,隻想著帶貨賺錢,被錢牽著鼻子走。要始終牢記振興(xing) 戲曲的使命;三者,正當其時。老老實實回到排練場,創造經典形象,打磨經典唱段,把線上粉絲(si) 吸引到線下劇場,再將新創內(nei) 容傳(chuan) 播到線上,形成良性循環。畢竟,戲曲是唱念做打的藝術,不能隻有手機屏幕上的一個(ge) 個(ge) 老唱段。中國戲曲的薪火延綿,是因為(wei) 有《竇娥冤》《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等一個(ge) 個(ge) 經典劇目,世代流傳(chuan) 。戲曲直播的網紅,若在流量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含金量,虎丘昆曲大會(hui) 的佳話,萬(wan) 人空巷看梅郎的盛況,必將伴隨著中國戲曲的真正繁榮而重現。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