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提升博物館力量
博物館的力量來自哪裏?在我看來,首先和主要來自博物館豐(feng) 富多彩的藏品。自然標本、考古遺物、藝術珍品、革命文物……不同類型的博物館藏品,記錄著自然曆程與(yu) 人類文明活動的多元信息,承載著各個(ge) 國家與(yu) 民族的社會(hui) 記憶與(yu) 美學風範,蘊含著提升審美水平、教育社會(hui) 大眾(zhong) 的力量,包含著厚植家國情懷、促進文明交流的力量,還有豐(feng) 富文旅體(ti) 驗、助推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力量。由此可見,博物館的力量既是一種有形的、真實的、物質的力量,也是一種無形而顯在、深沉而持久的文化軟實力,具備跨越不同文明和時代,在政治、社會(hui) 、經濟等多領域,在知識、認同、體(ti) 驗、情感等多層次產(chan) 生影響的潛能。
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和5G通信等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給博物館升級帶來無限可能。在今年的主題闡釋中,國際博物館協會(hui) 將“數字化與(yu) 可及性創新”視作彰顯博物館力量的一種重要途徑。應如何理性推進數字化建設,更有效地培育和發揮博物館的力量?
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要適用和適當。不同博物館的發展基礎和個(ge) 性特色迥異,對於(yu) 數字技術的具體(ti) 需求也各有差異。應秉持“量力而行,重點開發”的原則,立足博物館的實際情況,厘清資源特點,評估開展數字化的條件與(yu) 可行性,而不是一味“趕時髦”。一方麵,從(cong) 基礎工作做起,先完成文物藏品的數字保護和信息留存,形成數據庫;另一方麵,把握好內(nei) 容和形式的關(guan) 係,讓數字技術為(wei) 內(nei) 容主題錦上添花,而非喧賓奪主,淩駕於(yu) 藏品闡釋和內(nei) 容傳(chuan) 播之上。
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要共建和共享。在今年國際博物館協會(hui) 提交全體(ti) 大會(hui) 審議表決(jue) 的博物館新定義(yi) 中,首次提出“致力於(yu) 提供教育、深思和欣賞”的目標宗旨。其中,“深思”的新提法,體(ti) 現出國際社會(hui) 對博物館提供更具思想性和內(nei) 涵性文化服務的期待。為(wei) 此,應多方合力,將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應用於(yu) 博物館的學術研究、知識生產(chan) 等,加強藏品數據信息基礎建設和關(guan) 聯數據分析能力建設,深入挖掘與(yu) 鮮活呈現積澱深厚的中華文明。同時,新定義(yi) 還強調博物館應“以具有包容性、多樣性和參與(yu) 性的方式與(yu) 社區和公眾(zhong) 交流”。相應的,博物館和數字化團隊應持續研究觀眾(zhong) 的參觀動機和行為(wei) 習(xi) 慣,結合自身特色,探索構建線上展覽、直播導覽、線上教育課程等數字文化服務矩陣,開發更有深度、更具個(ge) 性體(ti) 驗的公共文化服務產(chan) 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文化是博物館力量的根基,數字化是博物館獲取力量的重要渠道,也是發揮力量的重要途徑。隻有數字技術以更實用的方式與(yu) 文化內(nei) 容相結合,以更親(qin) 民的姿態引發大家的共鳴和認可,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博物館的力量,促使博物館在文化強國建設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作者:劉曙光,係中國博物館協會(hui) 理事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