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為民族複興提供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

發布時間:2022-05-27 13:34: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在團結帶領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建設的偉(wei) 大實踐中,創立了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思想。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經濟建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取得一係列突破性進展和標誌性成果。

  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思想引領我國經濟建設變革性實踐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很多情況是改革開放以來沒有碰到過的。與(yu) 此同時,世界正在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大變局加速演變,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麵對新形勢新挑戰,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科學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全麵係統回答了我國經濟建設一係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創立了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思想。

  以新發展理念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思想,是馬克思主義(yi) 政治經濟學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是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建設規律認識的升華,是我們(men) 黨(dang) 推進經濟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為(wei) 我國在新時代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們(men) 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到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在經濟建設領域推動一係列深層次變革性實踐。

  加強黨(dang) 對經濟工作的戰略謀劃和集中統一領導。黨(dang) 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最大優(you) 勢。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反複強調要加強黨(dang) 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提高黨(dang) 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黨(dang) 的十九大、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和曆次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集中對我國發展作出部署。中央政治局常委會(hui) 會(hui) 議和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經常性研究經濟工作,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hui) 經常召開會(hui) 議,加強對經濟建設和改革發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ti) 性推進。我們(men) 黨(dang) 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wei) 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引領中國經濟巨輪始終沿著正確航向前行。

  堅持和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經濟製度。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經濟製度在經濟製度體(ti) 係中具有基礎性決(jue) 定性地位。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明確經濟體(ti) 製改革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guan) 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jue) 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現了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黨(dang) 的十九屆四中全會(hui) 把公有製為(wei) 主體(ti) 、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wei) 主體(ti) 、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等作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經濟製度,實現了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經濟製度理論的重大突破。公有製經濟和非公有製經濟都是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要基礎。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們(men) 堅持“兩(liang) 個(ge) 毫不動搖”,支持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ye) 做強做優(you) 做大,促進非公有製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製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為(wei) 激發各類市場主體(ti) 活力,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提供了製度保障。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dang) 的十八大後,黨(dang) 中央提出全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黨(dang) 的十九大以來,黨(dang) 中央全麵科學分析國際科技創新競爭(zheng) 態勢,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wei) 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製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加強基礎前沿研究,努力在原始創新上取得新突破。推進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和自主創新,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我國科技事業(ye) 實現了曆史性、整體(ti) 性、格局性重大變化,科技實力正在從(cong) 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cong) 點的突破邁向係統能力提升。

  堅持以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以高質量發展為(wei) 主題。把解決(jue) 供給側(ce) 結構性問題作為(wei) 主攻方向,是我國經濟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2015年以來,我國推進去產(chan) 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落實鞏固、增強、提升、暢通要求,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對提升產(chan) 能利用率、勞動生產(chan) 率和全要素生產(chan) 率發揮了治本作用。高質量發展就是體(ti) 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wei) 第一動力、協調成為(wei) 內(nei) 生特點、綠色成為(wei) 普遍形態、開放成為(wei) 必由之路、共享成為(wei) 根本目的的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主題。我們(men) 持續壯大實體(ti) 經濟,推進製造強國建設,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技術改造,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加快發展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有效增強我國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和韌性。適應數字化轉型趨勢,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在電商平台、移動支付、網絡購物、跨境電商等領域持續創新,湧現出一批世界級企業(ye)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進以人為(wei) 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推動形成優(you) 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立意深遠、內(nei) 涵豐(feng) 富,是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思想的重大理論成果。這一事關(guan) 全局的係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是我們(men) 應對世界大變局的戰略舉(ju) 措,也是我們(men) 順應國內(nei) 發展階段變化、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自2020年4月1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七次會(hui) 議上首次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以來,我們(men) 堅持把擴大內(nei) 需作為(wei) 戰略基點,使生產(chan) 、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nei) 市場,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增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建設強大而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循環體(ti) 係;同時,依托超大規模國內(nei) 市場,形成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在開放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一係列突破性進展和標誌性成果

  在波瀾壯闊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變革性實踐中,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一係列突破性進展和標誌性成果,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了更為(wei) 堅實的物質基礎。

  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麵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wan) 農(nong) 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ge) 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wan) 個(ge) 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ti) 貧困得到解決(jue) ,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我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為(wei) 人類減貧事業(ye) 作出巨大貢獻。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麵勝利,標誌著我們(men) 黨(dang) 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我們(men) 在解決(jue) 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上取得了偉(wei) 大曆史性成就,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

  經濟實力躍上新的大台階。2021年,我國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由2012年的53.9萬(wan) 億(yi) 元增長到114.4萬(wan) 億(yi) 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7.7萬(wan) 億(yi) 美元,占全球經濟的比重由2012年的11.4%上升到18%以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地位得到鞏固提升。人均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超過1.2萬(wan) 美元,接近世界銀行2021—2022年確定的人均1.27萬(wan) 美元的高收入國家門檻。

  成功跨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21年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1.91%提高到2.44%,我國在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由第三十四位上升至第十二位。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級計算、量子通信等前沿領域取得一係列標誌性成果,部分領域實現從(cong) 跟跑向並跑、領跑轉變。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全球科技創新集群排名中均進入前10位。

  供給體(ti) 係質量和效率持續提升。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地位鞏固提升,裝備製造業(ye) 和高技術製造業(ye) 比重提高,220多種工業(ye) 品產(chan) 量居世界第一。數字化轉型加快由消費領域向生產(chan) 領域拓展,基於(yu) 工業(ye) 互聯網的產(chan) 業(ye) 生態加快構建,為(wei) 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區域城鄉(xiang) 協調發展呈現新局麵。一批新的區域增長極加快興(xing) 起,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得到拓展。2021年,我國城鎮化率由2012年的53.1%上升到64.7%,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形成網絡化城鎮體(ti) 係。城鄉(xiang) 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88∶1下降到2.5∶1。

  經濟發展韌性明顯增強。我國經濟在中美經貿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的衝(chong) 擊中,顯現出強大韌性和抗衝(chong) 擊能力,保持平穩增長,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ti) 中位居前列,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連續多年保持在30%左右。特別是2020年麵對新冠肺炎疫情嚴(yan) 重衝(chong) 擊,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成為(wei) 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ti) 。2021年我國經濟在逆境中砥礪前行,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當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續,國際環境的複雜性、嚴(yan) 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國內(nei) 發展麵臨(lin) 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但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餘(yu) 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麵不會(hui) 改變,完全有條件有能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我國經濟建設的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誌性成果,雄辯地證明了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思想的科學真理性。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思想為(wei) 指引,我國經濟必將迎來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

  (作者為(wei)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