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手賬】中國好手藝 :泊裏紅席
【中國好手藝 】
泊裏紅席
講述人:山東(dong) 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泊裏紅席”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 肖長全
泊裏紅席,相傳(chuan) ,是春秋戰國時期孫臏寓居在泊裏時發明的,因色澤紅潤而得名。
“炕上沒席,臉上沒皮。”對俺們(men) 泊裏人來說,逢年過節家裏鋪上一領紅席,可是倍有麵兒(er) 的事。
我6歲開始跟著大人學編席,已經編了66年。編一領紅席,要說哪兒(er) 最難,一是種,二是編。
種,就是要專(zhuan) 門種紅白兩(liang) 色的“席高粱”。因為(wei) 靠海,雨水充沛,俺們(men) 這兒(er) 種出的“席高粱”能長到3米多高。穀雨前後播種,中元節收割,曬幹存起來,備冬閑季節用。
編,得提前把稈兒(er) 放水裏泡上8個(ge) 小時,去根、剔梢、捆坯子、破篾子、刮篾子、編隔子……30多道工序,哪一道都省不得。這真是個(ge) 辛苦活,割手破皮是常事;也算個(ge) 技術活,尤其是破篾子、刮篾子。破篾子講究寬度,刮篾子講究厚度,都求個(ge) 精準,拚接不齊,席麵就會(hui) 凹凸不平。
編席最考驗席匠的技術和耐力。紅席絕大多數都是平紋編織,取若幹條篾子作經條,再抽篾子做緯條,挑二壓二,逐根編入。成型時要求四角端正,編道細密整齊,兜水不漏。如果有花色需求,編法還會(hui) 更講究一些。
編紅席對場地也有講究,我們(men) 現在處的這地方,叫“地屋”:地麵要比屋外低個(ge) 幾十厘米,以此保持足夠濕度,讓篾子變得更柔軟。
如今,村裏成立了紅席生產(chan) 合作社。為(wei) 了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鎮上還請專(zhuan) 業(ye) 公司設計了好多新產(chan) 品,家用的紅席逐漸有了藝術味,1平方米可以賣到500多塊,在市麵上俏得很。
《光明日報》(2022年05月28日 01版)
總策劃:楊穀
監製:張寧 廖慧
統籌:李方舟 李宜蒙
誦讀:董大正
動畫:張悅鑫
視覺設計:孔鵬
采訪:光明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劉豔傑
製作:光明網新聞中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