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文旅康養產業興
【奮鬥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東(dong) 周洪雙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晨
蒼穹之下,大山綠野之中,排列整齊的墓碑每天接受無數公眾(zhong) 來此向英雄致敬。這裏是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jun) 烈士陵園便坐落在這裏,大山的懷抱裏長眠著25048名紅軍(jun) 烈士。
烈士陵園一側(ce) ,當年的紅四方麵軍(jun) 總醫院、被服廠等舊址被完整保留下來,修舊如舊,成為(wei) 教育公眾(zhong) 的最好場所。
1932年12月18日,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第四方麵軍(jun) 經過浴血奮戰,抵達通江,拉開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序幕。過去,因這裏山高路遠、交通不便,紅軍(jun) 得以和敵人周旋。紅軍(jun) 進入王坪後,68歲的何光湯老人的祖輩把家裏的房子讓給了紅軍(jun) 開販賣部。如今,何光湯家的老房子變成了廉政教育館。
去年年初,連接紅軍(jun) 烈士陵園的鎮廣高速王坪至通江段正式通車,直達王坪村口,遊客絡繹不絕。這條路成為(wei) 巴中最快出川的過境高速,也徹底改變了王坪村的麵貌。如今,一到假期,車多得停不下,村裏農(nong) 家樂(le) 星羅棋布,吃上旅遊飯以後,村裏人收入連年增長。何光湯見人就誇這條路的好:“自從(cong) 通了高速公路,人家都羨慕我們(men) 村比其他村提前發展了30年。”
路,是推進巴中快速發展的動因之一。正緣於(yu) 此,投資超過百億(yi) 元的米倉(cang) 大道、諾水河大道正穿山越水,將巴中北部山區的地質公園、重點景區快速相連,支撐旅遊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
紅色巴中靠什麽(me) 發展?巴中人有自己的考量,這片紅色土地,現今最大的資源是綠色,最大的財富是綠色。巴中地處長江上遊,生態環境優(you) 良,自然資源豐(feng) 富。在2020年四川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中,巴中市共查明文化資源10萬(wan) 餘(yu) 項、旅遊資源8200餘(yu) 處。這兩(liang) 年,巴中將文旅康養(yang) 產(chan) 業(ye) 作為(wei) “首位產(chan) 業(ye) ”,全力發掘這片綠色原野的價(jia) 值。“十三五”期間,巴中累計接待國內(nei) 外遊客1.6億(yi) 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192.9億(yi) 元,文旅康養(yang) 產(chan) 業(ye) 迅速發展。
在巴州區,隨處可見的薔薇熾盛。滿園薔薇圍繞成鄉(xiang) 瓣童年田園綜合體(ti) ,綜合體(ti) 集現代農(nong) 業(ye) 、鄉(xiang) 村旅遊、田園社區於(yu) 一體(ti) ,有漂流、劃船、攀岩、騎馬等眾(zhong) 多項目,成了遊客周末和夜間休閑的好去處。2021年,鄉(xiang) 瓣童年田園綜合體(ti) 接待遊客170餘(yu) 萬(wan) 人,單日最高客流量為(wei) 2萬(wan) 餘(yu) 人,實現經濟收益3800萬(wan) 元,吸收周邊村民100餘(yu) 人就業(ye) ,帶動周邊建檔立卡貧困戶100餘(yu) 戶脫貧奔康。
“白衣油炸魚好囉!”同一時間,巴中市平昌縣白衣小鎮,伴隨著老板何述彪一聲招呼,魚塘邊垂釣的遊客紛紛放下魚竿,跑到餐桌前一嚐新出鍋的油炸魚。“人家說到白衣不吃油炸魚就白來了,我們(men) 店裏慕名來的客人和回頭客都非常多。”何述彪笑著說,6年前和朋友合資1000萬(wan) 元開了魚塘農(nong) 家樂(le) ,生意好得不得了,自己又單幹多開了一家農(nong) 家樂(le) ,一天忙得午飯都要下午三四點才吃得上。
與(yu) 何述彪家相隔幾百米,王念家的油炸魚小店也是生意爆滿。“僅(jin) 這家店的收入一天就能上萬(wan) 元。”王念說。王念家的店漸漸開到了成都、福建、廣東(dong) 等地,在全國擁有38家加盟商,甚至遠渡重洋斬獲了澳大利亞(ya) 的回頭客。
農(nong) 家樂(le) 、漁家樂(le) 、茶家樂(le) ……越來越多的城中人在這裏吃上了農(nong) 家飯、住上了農(nong) 家院、幹上了農(nong) 家活,“采菊東(dong) 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鄉(xiang) 野生活夢想成為(wei) 現實。
爬上南江縣光霧山,春季,綻放在香爐山之巔的千年高山杜鵑絕壁叢(cong) 生,點綴山中;夏季,原始森林的水流匯集成溪,渴飲清泉甘露,坐聽鬆濤聲聲;秋季,巴山水青岡(gang) 遍染廣袤山河,編織出“色比桃花豔,秋如春意濃”的“世界最長天然紅地毯”;冬季,“南國霧凇”傲立冰雪,裝扮姿態萬(wan) 千的冰雪世界。香爐山索道運營負責人陳浩說:“僅(jin) 去年10月和11月,遊客就有10多萬(wan) 人。”
光霧山南側(ce) ,天馬山的常綠闊葉林也讓遊客流連忘返,有的體(ti) 驗森林綠道、森林騎遊道、林中穿越等有氧運動項目,有的坐在林中品一杯茶、吃一頓生態食養(yang) ,有的在森林酒店和觀山灣民宿休憩。“去年,我們(men) 累計接待遊客10萬(wan) 人次以上,公園綜合收入達到500萬(wan) 元。”天馬山鎮黨(dang) 委書(shu) 記龔毅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