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德州:公益崗助力農民增收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li) 李誌臣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祿超 張娜 任立鬆
5月16日上午,山東(dong) 省德州市齊河縣大黃鄉(xiang) 倉(cang) 上村55歲村民王建國,來到村東(dong) 頭的“倉(cang) 上遺址”上班。10年前的一場大病,讓他無法外出務工,成為(wei) “留守一族”,家裏收入少了一大半。所幸,隨著齊河縣推出“齊享”公益崗,他上崗成為(wei) 一名文物看護員,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
推動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nong) 村,難點是如何讓農(nong) 民有更穩定的增收途徑。調查顯示,德州市現有農(nong) 村勞動力250萬(wan) 人以上,幾乎占總人口的一半。其中,因病因殘等因素半失能人員約有8萬(wan) 人,與(yu) 此同時,德州市還存在農(nong) 村勞動力年齡偏大、技能偏少、無業(ye) 可就等亟待破解的難題。
如何破解以上難題?出路在改革,辦法靠改革。今年,德州市在全省率先開展擴大農(nong) 村勞動力就業(ye) 集成改革,圍繞公益崗位開發、技能培訓、農(nong) 村勞動力保險信貸、基層就業(ye) 服務體(ti) 係等課題推出一係列改革舉(ju) 措,讓更多農(nong) 民在家門口端上“薪”飯碗。
係統集成,頂層設計“政策鏈”
以係統思維謀劃改革,德州市推動各責任部門之間、各政策措施之間係統集成、協調聯動,確保改革在政策上統籌協調、實施中相互促進、成效上相得益彰。
係統集成之下,“1+1+N”的“政策鏈”逐漸成形:在出台集成改革試點方案、城鄉(xiang) 公益崗擴容提質實施方案的基礎上,同時推出16個(ge) 配套方案,涉及農(nong) 村勞動力培訓、集體(ti) 經濟增收、“五類人員”回鄉(xiang) 創業(ye) 帶就業(ye) 、以工代賑、互助公崗、工友創業(ye) 園等方方麵麵。
——哪裏有挖潛就業(ye) 崗位的空間,政策就延伸到哪裏。從(cong) 開發公益崗、以工代賑崗,到產(chan) 業(ye) 帶動就業(ye) 、創業(ye) 帶動就業(ye) ,圍繞“做大蛋糕”、擴容“崗位池”,各項政策聚焦精準、有的放矢。以支持“回創能人”為(wei) 例,不但將產(chan) 業(ye) 轉型、農(nong) 村改革中蘊藏的機會(hui) 留給返鄉(xiang) 創業(ye) 者,還從(cong) 創業(ye) 者關(guan) 心的財政、金融、人才等優(you) 惠政策方麵做了具體(ti) 安排。
——哪裏需要突破瓶頸製約,改革就聚焦到哪裏。長期以來,由於(yu) 農(nong) 村勞動力年齡偏大、流動性較大,很難享受各類政策性保險。為(wei) 解除農(nong) 民後顧之憂,德州市在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工傷(shang) 保險全覆蓋基礎上,對招用農(nong) 村就業(ye) 困難人員並為(wei) 其繳納城鎮職工社會(hui) 保險的企業(ye) 、農(nong) 村經濟組織和農(nong) 民合作社,給予最長3年的社會(hui) 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對通過農(nong) 民合作社等一產(chan) 用工單位實現靈活就業(ye) 的農(nong) 村勞動力,試點給予最長5年的靈活就業(ye) 社會(hui) 保險補貼。
公益先行,織牢兜底“保障網”
在農(nong) 村,存在不少身體(ti) 條件較差或不便出門務工的低收入群體(ti) 。真正兜牢困難群眾(zhong) 就業(ye) 底線,是改革的重要發力點。
年近50歲的朱明霞通過齊河縣開發的“齊享”公益崗,走上了工作崗位。過去,她全家4口人的花銷全指望著丈夫打零工。眼下,朱明霞就職於(yu) 齊河縣晏城街道陽光一品小區的一家民營養(yang) 老機構,主要負責打掃衛生、照顧老人。聊起工作,朱明霞很知足:“離家近、活不重,每個(ge) 月有2000元工資。”
精準聚焦農(nong) 村弱、病、殘、困等人員,以及城鎮大齡失業(ye) 人員、零就業(ye) 家庭成員、有勞動力的殘疾人及其他市場化渠道難以就業(ye) 的群眾(zhong) 四類人員,齊河縣探索推出“行政事業(ye) 單位+公益崗”“國有企業(ye) +公益崗”“便民服務中心(人社所)+公益崗”“村(社區)黨(dang) 組織+公益崗”“各類經濟組織+公益崗”5種公益崗模式,為(wei) 弱勞動力創造出更多“兜底型”崗位。
圍繞擴大農(nong) 村勞動力集成改革,德州市實施公益性崗位擴容提質行動,創新設立公共管理、公共服務、社會(hui) 事業(ye) 、設施維護、社會(hui) 治理“五大類”公益性崗位,積極消納農(nong) 村剩餘(yu) 勞動力和城鎮失業(ye) 人員。與(yu) 此同時,推廣以工代賑就業(ye) 模式,謀劃建設以工代賑方式項目庫,優(you) 先組織脫貧不穩定、邊緣易致貧戶和其他農(nong) 村低收入人口以及受疫情災情影響暫無法外出務工的農(nong) 村勞動力就業(ye) 。今年以來,全市新開發公益性崗位1.7萬(wan) 個(ge) ,通過以工代賑模式實現農(nong) 村勞動力就業(ye) 1萬(wan) 餘(yu) 人。到年末,全市計劃開發公益崗位2.53萬(wan) 個(ge) ,市級安排專(zhuan) 項補助資金2200萬(wan) 元。“十四五”期間,力爭(zheng) 達到10萬(wan) 個(ge) 。
精準培訓,提高就業(ye) 競爭(zheng) 力
擴大農(nong) 村勞動力就業(ye) ,關(guan) 鍵是調動和激發農(nong) 民的內(nei) 生動力,提升農(nong) 民就業(ye) 能力。德州市從(cong) 強化培訓入手,為(wei) 農(nong) 民就業(ye) 提供強力支撐。
禹城市德信羊絨公司員工孫經雷,過去主要在車間從(cong) 事機修和基礎管理工作,但自從(cong) 調入安監部負責安全管理,他在適應新崗位時遇到了“攔路虎”——電氣方麵知識欠缺。在公司裏,像他這種因缺乏專(zhuan) 業(ye) 培訓導致崗位能力不足的人不在少數。隨著職業(ye) 技能電子培訓券工作的推進,孫經雷在電子社保卡上順利領取了培訓券,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電工培訓專(zhuan) 業(ye) 。經過4天30個(ge) 學時的電工培訓,他獲得了培訓合格證書(shu) ,實現持證上崗。
為(wei) 紮實推進電子培訓券工作,德州市創新設置“通用券”和“定向券”,實現從(cong) “培訓找人”到“人選培訓”,年度發券量突破3萬(wan) 張。與(yu) 此同時,創新構建全市農(nong) 村勞動力“大培訓”工作格局,統一編製農(nong) 村勞動力培訓總體(ti) 計劃,實現“一張網上收、一個(ge) 口對下”,每年開展創新創業(ye) 、就業(ye) 技能、農(nong) 業(ye) 技術等培訓2萬(wan) 人次以上。
以集體(ti) 增收帶動村民致富;創新開展“百企結百村”活動;激活農(nong) 村“沉睡”資源資產(chan) ,增加村集體(ti) 和農(nong) 民財產(chan) 性收入;創新開展“一村一能人”行動計劃,組織開展農(nong) 民職稱評審;實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選培計劃,建立鄉(xiang) 村“好青年”人才庫;鼓勵村黨(dang) 組織領辦勞務合作社,吸納有意願的農(nong) 村勞動力入社;開展農(nong) 民進課堂學技術、進園區搞創業(ye) 、進企業(ye) 當員工、進網店促銷售“四進”行動……改革組合拳之下,德州市已初步實現政府扶持與(yu) 市場運作相結合、公益性保障與(yu) 靈活就業(ye) 相結合、促進就業(ye) 與(yu) 維護權益相結合,構建起政府主導、市場推動和社會(hui) 參與(yu) 的協作格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