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非遺技藝活化”嵌入高校美育課
如何提升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創造性轉化能力?這是從(cong) 教21年來,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民間美術係主任陳梅長期探尋的突破口。
2001年,從(cong) 四川美術學院畢業(ye) ,陳梅到貴州民族大學任教。從(cong) 事高等教育美育工作21年,陳梅探索出“文化傳(chuan) 承+設計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精準扶貧+技能扶貧”非遺扶貧模式,以及“傳(chuan) 統非遺工藝+多元素文化符號+創新美學設計”品牌,助力貴州民族民間美術工藝傳(chuan) 承與(yu) 創新。
5月26日,貴州遴選出20名2022年貴州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其中,陳梅榜上有名。陳梅說:“作為(wei) 高校一線工作者,理應當好民族文化的教育者,做民族文化的傳(chuan) 承者和傳(chuan) 播人。”
“匠人”,傳(chuan) 承與(yu) 創新並重。傳(chuan) 統民間工藝產(chan) 品難以融入現代生活,這是長期以來困擾陳梅等許多民間美術工藝工作者的共同問題。
對人才培養(yang) 而言,就業(ye) 成為(wei) 了最突出的問題。陳梅說:“學生畢業(ye) 就業(ye) 麵窄,對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創造性轉化能力亟待提升。”
既要在人才培養(yang) 中厚植貴州民族文化,也要在課程教學中注入創新性元素。編寫(xie) 教材、搭建師資團隊、建設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多年來,陳梅帶領團隊,致力於(yu) 將貴州少數民族中的染、織、繡、漆、製陶、銀飾等工藝融入課堂,引導學生進行設計創新,逐步形成了以“文化傳(chuan) 承+設計創新”為(wei) 兩(liang) 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工藝美術人才培養(yang) 模式。
“人才培養(yang) 要堅持傳(chuan) 承與(yu) 創新並重,強調理論與(yu) 實踐結合,突出民族性、地域性、實踐性。”陳梅告訴記者,團隊設計的課程內(nei) 容以民間美術元素的現代應用和創新設計為(wei) 主,學校老師還時常與(yu)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工藝美術大師交流合作,挖掘專(zhuan) 業(ye) 課內(nei) 容的創新點。
“匠心”,美育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去年11月,陳梅帶領團隊到貴陽市花溪區黔陶鄉(xiang) 中心完小開展了一場非遺傳(chuan) 承鄉(xiang) 村美育活動。參觀黔陶龍窯遺址、黔陶陶瓷傳(chuan) 承基地、教授陶藝技藝……177位小朋友創作了200多件陶藝作品。
陳梅說:“希望孩子們(men) 都能成為(wei) 小小陶藝傳(chuan) 承人,在心中種下非遺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的種子,以鄉(xiang) 村美育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精準扶貧”與(yu) “技能扶貧”有機融合,探索非遺文化扶貧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模式,這是陳梅與(yu) 她的團隊近年來致力去做的事。
傳(chuan) 承非遺技藝、傳(chuan) 播工匠精神。作為(wei) 貴州民族大學“中國非遺傳(chuan) 承人群研修研習(xi) 培訓計劃”項目負責人,陳梅連續高水平、高質量完成8項國家級非遺研修培訓任務,培訓非遺傳(chuan) 承人350餘(yu) 名,培養(yang) 了張薇薇、楊勝嬌、韋波等多位非遺產(chan) 業(ye) 帶頭人。
陳梅說,要立足本土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進行技能培訓,既解決(jue) 產(chan) 業(ye) 對技能工人的需求,也讓當地農(nong) 民擁有一技之長,用美育的力量助力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
“匠物”,賦能非遺文化產(chan) 業(ye) 。“貴州是少數民族聚居省份,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多樣的民族工藝,但在現代文化衝(chong) 擊下,加強民族傳(chuan) 統手工藝保護與(yu) 傳(chuan) 承迫在眉睫。”陳梅說。
多年來,依托高校科研平台,陳梅和團隊打造了“匠·生萬(wan) 物”品牌,聚焦貴州多彩民族文化,以貴州“匠人·匠心·匠物”為(wei) 核心,探索傳(chuan) 統手工非遺技藝的活化之路,彰顯貴州民族文化特色與(yu) 傳(chuan) 承。
在“延承”與(yu) “革新”的語境下辛勤耕耘,打通高校、設計師、企業(ye) 、傳(chuan) 承人群之間的壁壘,助力貴州非遺文化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
2021年12月,第二屆中國婦女手工創新創業(ye) 大賽上,陳梅團隊的“匠·生萬(wan) 物”貴州高校師生非遺文創品牌項目獲初創型團隊組冠軍(jun) ,陳梅帶領學生創作的“匠·生萬(wan) 物”品牌作品《廻》獲“助力貴州苗繡+產(chan) 業(ye) 公益獎”第一名。日前公布的第八屆貴州省文藝獎中,陳梅的織金砂陶茶具係列作品獲民間工藝類三等獎。
“目前,學院已擁有非遺學員500餘(yu) 人,並與(yu) 20多家非遺工坊、10多家企業(ye) 開展合作。”陳梅表示,下一步團隊將搭建一個(ge) 有設計、有產(chan) 品、有生產(chan) 、有市場的非遺發展新體(ti) 係,打造非遺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發展有機循環體(ti) 係,帶動更多非遺傳(chuan) 承人就業(ye) ,推動非遺與(yu) 文化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賴盈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