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以特色產業促綠色發展

發布時間:2022-06-09 16:44:00來源: 人民日報

  青山環抱下,一壟壟茶樹與(yu) 竹林為(wei) 鄰,從(cong) 山腳躍上山頭,延伸向山穀。在福建省政和縣鐵山鎮大紅村的白鷺窠生態茶園,新立的智慧監測杆正在不斷收集數據。茶葉科技專(zhuan) 家可以通過手機端實時察看茶園,提取土壤、溫度、濕度等數據,遠程研判茶園情況。

  鐵山鎮副鎮長楊武飛介紹,白鷺窠生態茶園是當地投資800多萬(wan) 元建設的高標準示範基地,從(cong) 種苗選育、土壤改良、園區管護等方麵注入科技力量,全麵提升茶葉品質,目前一期建設已完工。

  鐵山鎮茶農(nong) 張庭忠告訴記者,他家承包了7畝(mu) 茶山,隨著當地的白茶品牌日益響亮,茶青價(jia) 格上漲,2021年他家僅(jin) 種茶收入就增至7萬(wan) 多元。

  受益的並非張庭忠一人。2021年,政和縣茶產(chan)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值突破40億(yi) 元,連續3年獲評“中國茶業(ye) 百強縣”,帶動全縣13.38萬(wan) 茶農(nong) 增收。

  據介紹,2017年,政和白茶頭春茶青的每斤收購價(jia) 隻有30元左右。近5年,價(jia) 格不斷增長,去年達90元至120元,每畝(mu) 茶園收入增至上萬(wan) 元。

  茶產(chan) 業(ye) 加速發展的背後,是政和縣立足本地生態優(you) 勢、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的努力。政和縣每年拿出1000萬(wan) 元作為(wei) 茶產(chan) 業(ye) 發展基金,目前正在推進建設的生態茶葉示範基地有33個(ge) ,輻射帶動8.9萬(wan) 畝(mu) 茶園開展標準化種植。這些茶園采取溯源管理方式,形成了網格化管控機製,使茶葉質量得到了有效把控。與(yu) 此同時,目前已有74名科技特派員覆蓋了全縣茶鄉(xiang) 。

  不僅(jin) 如此,製茶環節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斷提升。當地茶企紛紛尋求與(yu) 科研機構合作,加大研發投入。瑞茗茶業(ye) 總經理餘(yu) 步貴是省級“非遺”傳(chuan) 承人,參與(yu) 過多項白茶標準的修訂工作。多年來,他不斷研發改進設備和工藝,打破了製作白茶靠天吃飯的局麵。

  搶抓機遇,統籌做好“三茶”(茶文化、茶產(chan) 業(ye) 、茶科技),政和縣積極把握發展機遇。在東(dong) 平鎮,大型“三茶”融合項目茶是康科技有限公司正在趕工建設,政府多部門通力合作,實現“交地即交證、拿地即開工”,目前5棟標準廠房已封頂。工地現場,臨(lin) 時廠房裏已堆滿初加工的白茶,文化樓、科研樓、茶旅觀光步道等也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項目建成後,將大大促進當地“三茶”融合發展。

  除了茶產(chan) 業(ye) ,政和縣的竹家具產(chan) 業(ye) 也在顛覆人們(men) 的傳(chuan) 統印象。

  桌椅、櫃子、沙發,茶具、燈具、門窗……在政和縣,人們(men) 依靠現代工業(ye) 技術,實現全竹利用、全鏈開發,把小竹子做成了大產(chan) 業(ye) 。

  在祥福工藝公司的茶竹空間,記者看到,全套的常用家具不僅(jin) 可以用竹材製造,而且設計時尚。公司董事長楊忠介紹, 2016年前,竹家具還默默無聞,賣不上價(jia) 。這幾年通過創新研發、產(chan) 業(ye) 升級,公司生意越來越紅火。如今公司年產(chan) 竹家具5萬(wan) 套、竹茶具150多萬(wan) 套,擁有157項專(zhuan) 利,線上線下銷售都實現了較快增長。

  據了解,目前政和縣已興(xing) 辦竹企220多家,生產(chan) 品種達3600多個(ge) ,擁有各項專(zhuan) 利601項,成為(wei) 福建省規模最大的竹具加工基地。2021年,全縣竹業(ye) 產(chan) 值實現53億(yi) 元。

  產(chan) 業(ye) 聚集,群眾(zhong) 致富。如今的政和縣,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政和縣委書(shu) 記黃拔榮介紹,縣裏正謀劃進一步做大特色產(chan) 業(ye) ,力爭(zheng) 到2025年,茶產(chan) 業(ye) 、竹產(chan) 業(ye) 的年產(chan) 值雙雙達到100億(yi) 元。(本報記者 連錦添)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