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開展大莊科長城研究性修繕項目 已明確兩敵台建築形製
中新網北京6月9日電 (徐婧)北京正將長城保護工作由一般性保護工程向研究性修繕項目轉變。在延慶區大莊科段長城和懷柔區箭扣長城試點開展研究性修繕項目探索,通過以考古挖掘為(wei) 開端,多學科研究為(wei) 手段,數字化跟蹤記錄為(wei) 保障,引導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保護展示利用為(wei) 目的的實施方式,摸索“慢慢修長城,邊修邊研究”的經驗模式,力爭(zheng) 總結出一套長城保護修繕可複製、可推廣的北京經驗。
其中,延慶區大莊科段長城研究性修繕項目範圍包括延慶區大莊科3號、4號敵台以及2號敵台至5號敵台之間牆體(ti) 400米。在考古工作中,目前已明確了延慶3、4號敵台的地基作法和建築形製等。
這是記者9日從(cong) 北京市文物局獲悉的。
形成長城保護新格局
長城是中國現存體(ti) 量最大、分布最廣的文化遺產(chan) ,以其上下兩(liang) 千年、縱橫數萬(wan) 裏的時空跨度,成為(wei) 人類曆史上宏偉(wei) 壯麗(li) 的建築奇跡和無與(yu) 倫(lun) 比的文化景觀,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獨一無二的普遍價(jia) 值。1987年,長城-八達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成為(wei) 中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chan) 。
近年來,北京按照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四個(ge) 文化”的基本格局,“一核一城三帶兩(liang) 區”的總體(ti) 框架,相繼將長城作為(wei) 遺產(chan) 保護和文化帶建設重要內(nei) 容納入北京城市總體(ti) 規劃和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統一規劃,統一部署,長城文化帶和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取得豐(feng) 碩成果,形成以遺產(chan) 保護為(wei) 核心,長城文化帶保護發展為(wei) 主題,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wei) 重點的北京長城保護新格局。
探索研究性修繕模式
2020年9月,全國首個(ge) 長城保護修複實踐基地在箭扣長城腳下掛牌成立,總結提升了箭扣長城保護理念和實踐經驗方法,旨在深入開展長城保護理念與(yu) 技術的研究、實踐和推廣,對全國長城保護工作起到了示範推動效果。
去年,北京把工作重心由長城一般性保護工程向研究性修繕項目轉變,選取延慶區大莊科段長城和懷柔區箭扣長城為(wei) 試點開展研究性修繕項目探索,通過以考古挖掘為(wei) 開端,多學科研究為(wei) 手段,數字化跟蹤記錄為(wei) 保障,引導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保護展示利用為(wei) 目的的實施方式,摸索“慢慢修長城,邊修邊研究”的經驗模式,力爭(zheng) 總結出一套長城保護修繕可複製、可推廣的北京經驗。
數字技術融入長城保護
延慶區大莊科段長城研究性修繕項目範圍包括延慶區大莊科3號、4號敵台以及2號敵台至5號敵台之間牆體(ti) 400米。2021年,香港黃廷方基金會(hui) 捐贈一千萬(wan) 元資金參與(yu) 該項目開展各項工作,成為(wei) 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長城保護工作的典型案例。
該項目從(cong) 長城本體(ti) 、長城病害以及長城賦存環境等三個(ge) 方麵開展研究,通過多學科融合參與(yu) 、全過程精細化管理、經驗交流宣傳(chuan) 等工作,將“研究性”貫穿項目全過程,同時探索將長城保護工作“經驗性”與(yu) “科學性”相結合,將數字化跟蹤技術與(yu) 實施效果評估與(yu) 長城保護工作緊密銜接,是北京落實《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建設保護規劃》重要實踐項目,力爭(zheng) 通過延慶區大莊科段長城保護修繕項目,能夠在國際遺產(chan) 保護修複技術方麵取得更多話語權。
多專(zhuan) 業(ye) 學科全周期合作
據介紹,延慶大莊科段長城研究性修繕項目將打破多專(zhuan) 業(ye) 學科各管一段的工作方法,從(cong) 工程啟動開始即形成考古、設計、勘察、施工、建設單位共同工作的協同模式,即考古、設計、勘察、施工人員組成團隊,在前期研究與(yu) 勘察、設計方案製定、施工執行、成果整理環節中共同參與(yu) ,形成全專(zhuan) 業(ye) 全周期的合作。
科學研究方法將貫徹項目工程全周期。包括考古研究、現代數字信息采集、無損檢測,數字化全程跟蹤,檢測試驗分析、工程全過程記錄等。每一項工作在研究的基礎上均要形成獨立的研究報告,並匯入長城保護工程報告,成果將及時出版。
此外,項目還將借助於(yu) 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長城保護修複實踐基地、國家文物局教育培訓基地(設於(yu) 北京建築大學)等平台,關(guan) 注項目過程之中的研討、學習(xi) 、交流、培訓,將研究開放工程實施現場,使公眾(zhong) 近距離了解長城保護工作的理念和技術方法的可能性。
幫助磚石質長城考古
據介紹,在長城研究性修繕項目的第一步——長城考古工作中,目前已明確了延慶3、4號敵台的地基作法。兩(liang) 座敵台在營建前均在原山體(ti) 岩石上開鑿基槽,其中4號敵台因距離山崖較近,先將山崖岩石劈鑿後,再開鑿基槽,上述作法尚屬首次發現。
同時,考古工作明確了3、4號敵台的建築形製。考古發掘基本複原了敵台的建築形製,顯示與(yu) 周圍的2號、5號敵台基本一致,屬同一時間段營建;明確了長城廢棄後的狀態,特別是4號敵台的坍塌過程;明確了該段長城牆體(ti) 的地基作法,3座敵台所連接的3段長城牆體(ti) 地基作法有3種,種類豐(feng) 富;明確了登城便門的建築形製與(yu) 結構;明確了植被對長城建築的影響,為(wei) 今後類似問題的解決(jue) 提供了參照。
此外,本次考古將與(yu) 後續勘察修繕緊密結合,對考古清理的所有建築構件及材料進行有序分類碼放,盡量對應前期勘察的分段釘樁,以便後續修繕中的構件歸位更加接近初始情況。除注意遺跡遺存信息外,還將努力辨識敵台或牆體(ti) 殘損至坍塌的時序、形態,探尋其可能的損毀的原因,為(wei) 修複工程“度”的把控提供可能的依據。
本次考古工作全過程影像記錄將幫助後期總結回顧、發現問題,為(wei) 未來的磚石質長城考古工作提供幫助。(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