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一片“匠心”在鐵壺

發布時間:2022-06-10 15:31:00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濟南6月9日電(記者陳國峰)夏日的般陽河,天氣晴好,水光瀲灩。坐落在河畔的齊緣堂鐵壺博物館裏,55歲的館長戚平川專(zhuan) 注地打磨著鐵壺。

  傲然綻放的梅花、展翅欲飛的喜鵲、活靈活現的龍鳳……齊緣堂鐵壺博物館位於(yu) 山東(dong) 省淄博市淄川區龍泉鎮,踱步館內(nei) ,雕有各種圖案的鐵壺琳琅滿目。柔和的燈光照射下,青黑的生鐵散發著沉靜氣韻,雋永傳(chuan) 神。

  作為(wei) 齊國故都,淄博是中國曆史上最早從(cong) 事鐵礦開采並誕生冶鐵技術的地方之一。龍泉鎮一直有製作鐵器的傳(chuan) 統。龍泉鎮文化站站長徐豔豔說,過去,祖祖輩輩的鐵匠以趕集打鐵壺、農(nong) 具等為(wei) 生,當時的鐵壺主要是生活用具。隨著社會(hui) 發展和時代進步,鐵壺變成了集生活用具、裝飾、觀賞為(wei) 一體(ti) 的藝術品。

  “我小時候,龍泉鎮幾乎村村有鐵匠,鐵壺、鐵鍋等鐵器鍛造技藝一直沒有斷代,但長大後掌握製壺技藝的人明顯少了。”戚平川說,從(cong) 小耳濡目染的他對鐵壺情有獨鍾,從(cong) 20世紀90年代開始,他潛心研究鐵壺製作。

  他先從(cong) 材料入手。相比於(yu) 市麵上常用的鑄鐵,戚平川多方聯係,找來純度較高的砂鐵,他堅信用好材方能鑄就精品壺。為(wei) 提升技藝,戚平川遍訪淄川老鐵匠,討教傳(chuan) 統鑄鐵技藝,看到國內(nei) 哪裏出產(chan) 好的鐵壺,就去當地請教,後來還多次前往日本學習(xi) 。

  “門外漢”慢慢變成內(nei) 行人。戚平川自主研發了窯燒毛坯工藝,使鐵壺毛坯的成品率由原來的50%左右提高到93%以上,極大降低了製壺成本。在防鏽方麵,傳(chuan) 統工藝是用化工塗層來處理,不環保也不利於(yu) 人體(ti) 健康,於(yu) 是他研究出植物防鏽工藝,鐵壺製作過程中不接觸化學物質,安全性得到保障。

  一把鐵壺的“出爐”,除了前期的設計,還需要經過30多道製作工序,最快三個(ge) 月才能打造完成。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鐵片經爐火淬煉,在戚平川的雕琢下,化作一件件精美的器具,遠銷2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

  如今,龍泉鎮已聚攏了一批像戚平川這樣的鐵器鍛造技藝傳(chuan) 承人,一度銷聲匿跡的叮叮當當打鐵聲又在人們(men) 耳邊響起。

  “壺裏乾坤大,杯中日月長。經過這麽(me) 多年對鐵壺的研究,我不光熟悉了鐵壺製作的技藝,更讀懂了鐵壺裏的文化。”同樣在淄博鑽研鐵壺製作16年的劉鳳說。

  在這些老工匠身邊,還活躍著一群年輕人。“90後”女孩邱嬌學習(xi) 鐵壺製作才3年,但已熟練掌握手繪、製模、塑型、雕刻等工藝。“越是深入學習(xi) ,我就越喜歡這些古樸典雅、小巧玲瓏的鐵壺,製作的過程像是一場與(yu) 古人的對話。”

  “龍泉鐵壺製作技藝,已經被列入山東(dong) 省區域品牌,成為(wei) ‘山東(dong) 手造’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淄博市文化和旅遊局黨(dang) 組副書(shu) 記張振香說,近幾年,他們(men) 幫助傳(chuan) 承人不斷創新技藝,並利用展會(hui) 、評選等各種途徑進行推介,使這一技藝得到飛速發展。

  “龍泉鐵壺已成為(wei) 龍泉鎮一張響當當的文化‘招牌’。”龍泉鎮分管文化的黨(dang) 委委員董蘭(lan) 菊說,為(wei) 了加快龍泉鐵壺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龍泉鎮正著手規劃建設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園,打造文化創意支柱產(chan) 業(ye) 。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