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管落實落細 夏糧豐收底氣足
原標題:夏糧生產(chan) 豐(feng) 收在望(關(guan) 注夏糧生產(chan)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對我們(men) 這樣一個(ge) 有著14億(yi) 人口的大國來說,農(nong) 業(ye) 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chan) 年年要抓緊。”
田疇盡染,麥穗飄香。河南省光山縣仙居鄉(xiang) 徐樓村田間,一台台大型收割機來回穿梭,眨眼工夫,成片小麥變成麥粒裝進收割機穀艙。“夏糧開鐮,顆粒歸倉(cang) ,豐(feng) 收是妥妥的!”種糧大戶楊文虎說。
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調度,目前全國夏糧生產(chan) 豐(feng) 收在望,大規模小麥機收全麵展開,主產(chan) 區麥收進度加快。截至6月6日,全國已收獲冬小麥麵積1.67億(yi) 畝(mu) ,收獲進度達55%,麥收過半時間比去年提前兩(liang) 天。
夏糧是全年糧食生產(chan) 的第一季。今年以來,各地統籌疫情防控和春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多措並舉(ju) ,確保夏糧豐(feng) 收,為(wei) 奪取全年糧食豐(feng) 收創造了有利條件,為(wei) 經濟平穩健康運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田管落實落細,夏糧豐(feng) 收底氣足
政策好,人努力。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全力以赴抓好糧食生產(chan) ,落實各項補貼政策,落細增產(chan) 技術措施,防範應對各類氣象災害和病蟲害,克服農(nong) 資價(jia) 格上漲和供應鏈不暢等不利影響,為(wei) 夏糧豐(feng) 收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手防疫情,一手忙耕耘,兩(liang) 手抓、兩(liang) 手硬。
安徽省懷遠縣徐圩鄉(xiang) 徐圩村的麥田裏,數十台聯合收割機隆隆作響,將麥穗和秸稈一並“吞”進肚子。望著金燦燦的麥粒,盛世興(xing) 農(nong) 合作社理事長尚躍笑得合不攏嘴。
為(wei) 了這季麥子豐(feng) 收,尚躍沒少費心,在當地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的幫助下,一連邁過了不少“坎”。化肥、農(nong) 藥和種子等農(nong) 資納入保供目錄,春耕農(nong) 資不斷鏈;合作社開展在線會(hui) 診、線上培訓指導,施肥打藥更有準頭;各項涉農(nong) 補貼悉數到位,種地吃下了“定心丸”。
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研究製定春耕防疫具體(ti) 辦法,落實分級分類差異化防控措施,切實打通“卡點”和“堵點”,確保農(nong) 時一天不耽誤,農(nong) 田一畝(mu) 不撂荒,種子、農(nong) 藥、化肥等農(nong) 資下擺及時,春播春耕生產(chan) 順利開展。
從(cong) 南到北,夏收大忙,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遍布田疇。目前,我國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達95.5萬(wan) 個(ge) ,服務覆蓋全國約38.4%的小農(nong) 戶。數據顯示,農(nong) 戶全程托管,小麥每畝(mu) 節本增效約356元。今年夏收期間,各地創新服務方式,大力推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等專(zhuan) 業(ye) 化、社會(hui) 化服務,開展代收代種等服務,確保夏收顆粒歸倉(cang) 。
政策給力,田管落地,夯實豐(feng) 收基礎。
受洪澇災害和秋汛影響,去年河南省滑縣小麥播期整體(ti) 推遲7至10天,蓄滯洪區3萬(wan) 畝(mu) 小麥晚播了近兩(liang) 個(ge) 月,種糧大戶王付強位於(yu) 滑縣長虹渠蓄滯洪區的麥田兩(liang) 次被淹。克服多種困難,與(yu) 農(nong) 時賽跑,去年12月6日,王付強流轉的700畝(mu) 地順利播下了小麥。
加強田管,還要靠科技壯苗。為(wei) 了促弱轉壯,農(nong) 技專(zhuan) 家指導王付強給小麥通風透光,給麥苗定點定量澆水施肥。經指導,小麥三類苗成功轉化升級為(wei) 二類苗。麥收時節,麥穗大,籽粒沉,超晚播小麥呈現豐(feng) 收景象。王付強說:“經過測產(chan) ,畝(mu) 產(chan) 最低960多斤,實收可達1000斤至1100斤!”
政策精準發力,田管落實落細。中央財政下撥夏糧小麥促壯穩產(chan) 補助資金16億(yi) 元,支持冬小麥主產(chan) 省做好小麥促壯穩產(chan) 、防災增產(chan) 及病蟲害防治。各地緊盯小麥拔節、抽穗、灌漿等關(guan) 鍵生長期,落實好水肥調控、“一噴三防”等穩產(chan) 增產(chan) 技術措施,推動小麥苗情加快轉化升級。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國3.36億(yi) 畝(mu) 冬小麥長勢與(yu) 常年基本持平,打下了夏糧豐(feng) 收基礎。
確保顆粒歸倉(cang) ,小麥機收跑出“加速度”
會(hui) 種地變成了“慧種地”,農(nong) 業(ye) 現代化成為(wei) 糧食生產(chan) 的“金扁擔”。
“三夏”大忙,各地區各部門搶抓小麥機收供需對接和應急搶收、機收減損等各項工作,采取措施打通堵點卡點,保障夏收人員和機具暢通無阻。今年“三夏”,全國預計有1650萬(wan) 台(套)各類農(nong) 機具投入生產(chan) 。
優(you) 服務、保暢通,跨區機收有條不紊。
麥熟搶收,分秒必爭(zheng) 。河北省魏縣田間,來自各地的大型收割機正緊張作業(ye) 。
今年,魏縣依托中化現代農(nong) 業(ye) 技術服務平台,建起了“三夏”跨區作業(ye) “農(nong) 機手驛站”。“平台為(wei) 到魏縣跨區作業(ye) 的農(nong) 機手提供信息、食宿、維修、油料等誌願服務。”魏縣副縣長蘇曉豔說,利用物聯網技術,平台對所有夏收農(nong) 機GPS定位,監測每天活動軌跡和工作量,確保機收有序開展。
“區裏給我們(men) 發放跨區作業(ye) 證,路上高速費全免。”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玉亮農(nong) 機合作社負責人劉玉亮說,除去油錢、折舊等費用,一台收割機一年純利潤10多萬(wan) 元,“今年跨區機收,當地還免費發放口罩、洗手液,有專(zhuan) 人引導,搶收速度很快。”
目前,我國冬小麥97%以上都靠機收,其中30%需要機械跨區收割。今年參與(yu) 跨區機收的機具達25萬(wan) 台,總量充足。各地著力做好跨區機收作業(ye) 的組織和服務,跟蹤機收隊伍行程,落實農(nong) 機綠色通道政策。及時發布機收作業(ye) 信息,加快收獲進度,確保農(nong) 機手和機械通行無阻,全力保障小麥機收順利開展。
強農(nong) 機、抓培訓,機收減損提質增效。
安徽省亳州市田間,一場別開生麵的機收減損大比武拉開帷幕,4台雷沃穀神小麥收割機轟鳴而過。“大機械給力,雙篩拋撒率低、清潔度高,行進速度可據小麥幹濕度實時調整,一天輕鬆能收200畝(mu) 麥田。”今年50歲的農(nong) 機手劉計劃說,“以前比誰收得快,現在比誰損失少,就是要多打糧,打好糧。”
山東(dong) 省嘉祥縣老僧堂鎮,6.3萬(wan) 畝(mu) 小麥基本全靠機收。開鐮前,農(nong) 機站組織全鎮農(nong) 機手統一培訓,秸稈留茬高度、機收減損等多項內(nei) 容都有明確規範。“減損就是增產(chan) ,好機手帶來好收成。”農(nong) 機手丁增龍成了“講師”,耐心講解機收前檢查保養(yang) 機械、收麥最佳收割期等操作要領和細節。
糧食減損,農(nong) 機先行。據測算,小麥機收環節損失率平均降低1個(ge) 百分點,全國可挽回糧食損失25億(yi) 斤左右。今年夏收,國家加大推廣機收減損力度,對聯合收割機加快更新換代頻率,小麥機收減損培訓指導對所有持證機手全覆蓋,最大限度減少機收環節損失,確保顆粒歸倉(cang) 。
優(you) 供給提效益,糧食生產(chan) 邁向高質量
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轉變糧食發展方式,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糧食發展道路,是夏糧生產(chan) 的鮮明亮色。
今年,各地突出抓好質量興(xing) 農(nong) 、綠色興(xing) 農(nong) 、品牌強農(nong) ,推動糧食產(chan) 業(ye) 邁向高質量發展,促進國家糧食安全向更高層次躍升。
產(chan) 品優(you) 質化,優(you) 質品牌小麥叫響市場。
“良種帶來好收成,1600畝(mu) 核心區種的全是優(you) 質小麥。”在山東(dong) 省平度市蓼蘭(lan) 鎮青農(nong) 種子產(chan) 銷合作社的良種田裏,合作社理事長侯元江樂(le) 嗬嗬地說,小麥新品種“青農(nong) 7號”畝(mu) 產(chan) 連續兩(liang) 年過800公斤。
近年來,侯元江將良種繁育與(yu) 品種示範相結合,帶動周邊30多個(ge) 村莊5000多戶農(nong) 民實施小麥育種,收購價(jia) 高出市場價(jia) 10%。籽粒飽滿、色澤光亮的蓼蘭(lan) 小麥成長為(wei) 全國農(nong) 產(chan) 品地理標誌產(chan) 品。當地推進糧食產(chan) 業(ye) 提質增效,紮實開展“中國好糧油”行動,優(you) 質品種實現連片種植和規模化經營。
放眼全國,各地著力優(you) 化糧食品種結構,發展市場緊缺的優(you) 質專(zhuan) 用品種。目前,全國優(you) 質專(zhuan) 用小麥麵積占比37.3%,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農(nong) 產(chan) 品認證數量累計達到5.9萬(wan) 個(ge) 。
投入減量化,減肥減藥帶動綠色增產(chan) 。
“靠著綠色種植,剛收完的試驗田平均畝(mu) 產(chan) 增加超過5%!”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關(guan) 廟鎮林河村的高標準農(nong) 田裏,村民陳允錄嘖嘖稱讚。今年陳允錄流轉的266畝(mu) 田,選取了166畝(mu) 參加了耕地質量提升與(yu) 化肥減量增效試驗,有機肥替代化肥,采用種肥同播,施肥次數、數量實現了雙減少,產(chan) 品質量和效益實現了雙提升。目前,宿豫區建成5個(ge) 農(nong) 作物病蟲疫情田間智能監測站,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穩步推進。
投入減少,效益倍增。今年以來,各地廣泛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ti) 化等綠色防控技術,持續推進農(nong) 業(ye) 投入品減量增效。目前,我國化肥和農(nong) 藥使用量連續5年負增長,三大糧食作物化肥農(nong) 藥利用率超過40%,主要農(nong) 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46%。
夏糧生產(chan) 豐(feng) 收在望,大國糧倉(cang) 的根基越來越穩,億(yi) 萬(wan) 農(nong) 民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本報記者 高雲(yun) 才 常 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