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內卷”不如試試這些應對技巧
近日,一位心理谘詢師分享視頻:他的一個(ge) 高三學生來訪者在谘詢中表示,自己身邊的同學越來越“卷”了。為(wei) 了應對考試,他不得不熬夜學習(xi) 以及參加各種培訓。他說自己的學習(xi) 成績和長相都很一般,家境也很普通,所以一想到即將來臨(lin) 的高考以及以後還要麵對的工作競爭(zheng) 壓力,就感到非常焦慮。
“內(nei) 卷”,意味著激烈的競爭(zheng) 。在“內(nei) 卷”的大環境中感到焦慮,不知該如何自處,是一些年輕人中比較常見的問題。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薑思思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她在臨(lin) 床工作中發現,很多年輕人的抑鬱與(yu) “發現自己不如別人”的“比較性危機”有關(guan) 。在“內(nei) 卷”的環境中,各種心理問題都更加凸顯。“內(nei) 卷”究竟會(hui) 給人們(men) 帶來哪些傷(shang) 害?是否可以找到一些自我調整的方法,在競爭(zheng) 日益激烈的時代背景中,穩定自處,維護內(nei) 心的“桃花源”?
“內(nei) 卷”是一種“極端消耗”的競爭(zheng)
人類學家項飆將現代社會(hui) 語境下的“內(nei) 卷”解釋為(wei) “一種不允許失敗和退出的競爭(zheng) ”“一種高度一體(ti) 化的、缺乏退出機製的競爭(zheng) 。”在一次采訪中他談到,“在這種競爭(zheng) 中,人們(men) 隻是在一個(ge) 簡單層次上自我重複。人們(men) 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拚盡全力,以使自己在社會(hui) 上獲取少量競爭(zheng) 優(you) 勢,擠占他人的生存空間,同時造成精神內(nei) 耗和浪費。”
薑思思告訴記者,項飆對於(yu) “內(nei) 卷”含義(yi) 的解釋非常符合她作為(wei) 精神科醫生的臨(lin) 床觀察。在她看來,“內(nei) 卷”是“一種不健康的極端消耗的競爭(zheng) 。”一些所謂的“內(nei) 卷勝出者”,也隻是在現有資源中,多分得“一小塊蛋糕”,得到少量不穩定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在“內(nei) 卷”中,個(ge) 體(ti) 的付出與(yu) 獲得非常不成比例,個(ge) 體(ti) 沒有實現“實質性”的自我成長,也沒有為(wei) 社會(hui) 和他人創造價(jia) 值,因此無法獲得足夠的成就感和效能感,也無法在“內(nei) 卷”中獲得真正的快樂(le) 。
是什麽(me) 導致了職業(ye) 倦怠和生存倦怠
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在《倦怠社會(hui) 》一書(shu) 中提出,21世紀的社會(hui) 不再是規訓社會(hui) ,而是功績社會(hui) 。規訓社會(hui) 是一個(ge) 具有否定性的社會(hui) ,否定性禁令占據社會(hui) 主導,限製個(ge) 體(ti) 的自我能動性。功績社會(hui) 則使用一種肯定的模式,個(ge) 體(ti) 被賦予了無限擴張的自我。韓炳哲認為(wei) ,功績社會(hui) 充滿積極的口號,它看似自由,卻讓人們(men) 在過度的積極性中自我剝削,人類整體(ti) 都演變為(wei) 一架效能機器,導致了過度疲勞、倦怠和抑鬱的產(chan) 生。
薑思思說,在她的診室裏,經常能看到個(ge) 體(ti) 對“積極口號”的迷戀,以及自覺自願“自我剝削”的現象。“內(nei) 卷”是一種長期而激烈的競爭(zheng) ,帶來的壓力是慢性而巨大的。研究發現,慢性壓力與(yu) 心髒病、癌症、肺病、肝硬化等軀體(ti) 疾病發病都密切相關(guan) ,還可能增加一種極端的惡性結果——猝死——的發生。
在職場上,嚴(yan) 重的慢性壓力可能導致一種職業(ye) 心態上的“瀕死狀態”:職業(ye) 倦怠。職業(ye) 倦怠是指從(cong) 業(ye) 者因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工作強度過高而經曆的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態。美國社會(hui) 心理學家馬斯蘭(lan) 奇認為(wei) ,職業(ye) 倦怠是那些任職於(yu) 需要連續的、緊張的與(yu) 他人互動的行業(ye) 中的人們(men) ,在經曆長期連續壓力下的一種心理行為(wei) 綜合征,表現為(wei) 情緒耗竭,對服務對象的消極淡漠態度,以及在工作中缺乏個(ge) 人成就感。
薑思思說,很多人還會(hui) 在慢性壓力下陷入一種“生存倦怠”的狀態,“情緒說不上低落,但也沒有高興(xing) 愉快,甚至感覺活著很累很疲憊,沒什麽(me) 意思;有些人對活著、活著的自己、活著的他人,以及這個(ge) 世界都感到淡漠疏離;對活著缺乏成就感。”薑思思說,“他們(men) 可能沒有足夠的美好體(ti) 驗作為(wei) 壓力辛苦中的補給,或沒有堅定的信念支持其認為(wei) ,努力爭(zheng) 取更好的生活是可行的、有意義(yi) 的、值得的,於(yu) 是競爭(zheng) 變成了純粹的消耗。”
“習(xi) 得性無助”與(yu) “內(nei) 卷”所致的抑鬱尤為(wei) 相關(guan)
“內(nei) 卷”給人們(men) 心理帶來的最直接後果是產(chan) 生焦慮,更嚴(yan) 重時,還會(hui) 產(chan) 生抑鬱,患者感覺像是“掉進一口沒有底的深井,而且永遠在往下掉”。薑思思告訴記者,關(guan) 於(yu) 抑鬱,心理學上有很多不同的模型假說,其中,“習(xi) 得性無助”模型同與(yu) “內(nei) 卷”相關(guan) 的抑鬱關(guan) 係密切。
“習(xi) 得性無助”的概念由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指個(ge) 體(ti) 在忍受超出其控製的反複厭惡刺激後,接受了自己的無能為(wei) 力,停止嚐試躲避或避免厭惡刺激的狀態。這種無助感不是先天的,是人類在生活經驗中後天習(xi) 得的一種乏力感。薑思思解釋說,比如很多孩子從(cong) 小便被灌輸“必須學習(xi) 成績好,不然人生就完了”的觀念,於(yu) 是非常努力地學習(xi) 。然而在某一個(ge) 時間點,他可能遇到不管多麽(me) 用功,學習(xi) 成績都達不到自己的期望的情況;或是在考入重點初中、高中,進入尖子班後,無論怎麽(me) 努力,成績都不如別人的窘境。這時,如果沒有積極的自我和家庭調整,這些孩子就可能會(hui) 陷入習(xi) 得性無助,感到無助、無望、自我評價(jia) 低,出現嚴(yan) 重抑鬱,甚至出現自傷(shang) 自殺的風險。
薑思思說,這時,父母和孩子一起努力非常重要。但是有時,即使父母態度改變了,不再“唯分數論”“唯學習(xi) 論”,孩子在陷入習(xi) 得性無助後想要好起來,也並不容易。因為(wei) 人的身體(ti) 雖然來到現在,“心”卻常常留在過去,困在記憶中的危機四伏、黑暗痛苦裏。這時,一方麵不要灰心喪(sang) 氣,一方麵可能需要一點耐心,通過係統正規的抗抑鬱治療,慢慢好起來。
“躺平”不是對抗“內(nei) 卷”的好辦法
在“內(nei) 卷”麵前,一些人的確會(hui) 想,“既然努力沒有用,不如什麽(me) 都不要做。不做就不會(hui) 挫敗,不努力也就不會(hui) 讓努力白費。”
薑思思認為(wei) ,“躺平”是當代一些年輕人拒絕“內(nei) 卷”社會(hui) 的方式。想要“躺平”的心態很能理解,但是消極“躺平”卻不是解決(jue) 問題的辦法。
薑思思解釋說,人本主義(yi) 心理學認為(wei) ,人類有天生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消極“躺平”則無法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大部分消極“躺平”的人,其實心裏並不舒服,經常會(hui) 感到憋屈、煩躁。還有一些人,即使身體(ti) “躺平”了,精神卻“躺不平”,這樣的人不做事反而更加焦慮。
比如很多休學的學生,經常會(hui) 出現這種情況:人不再去上學,但心裏卻反複在想學習(xi) 的事兒(er) ,擔心以後的學習(xi) 。經過休學,身心狀態並沒有本質改變,返校後課業(ye) 壓力一大,很容易再次出現問題。薑思思指出,休學是為(wei) 了積極地調整,休學期間應該去治療,做讓自己快樂(le) 的事,做平時想做而沒有時間做的事,成為(wei) 新的自己,而不是什麽(me) 都不做的“躺平”。她說,在現代社會(hui) ,一定程度的“卷”是不可避免的,麵對“內(nei) 卷”,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有技巧地應對,而不是放棄。
正確看待競爭(zheng) ,學會(hui) 關(guan) 懷自己
那麽(me) ,年輕人在充滿競爭(zheng) 的社會(hui) ,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建立對未來的信心?薑思思醫生結合臨(lin) 床觀察,給出4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第一,辯證、彈性地看待競爭(zheng) ,在努力改變自己與(yu) 接納自我局限之間尋找平衡。首先,應正確理解壓力與(yu) 成績之間的關(guan) 係。研究表明,壓力與(yu) 成績之間成“倒U型”曲線。不是壓力越大,成績越好;而是壓力恰當,成績最好。毫無壓力縱然無所成就,壓力過大可能會(hui) 一邊痛苦一邊無所成就。可以把焦慮、抑鬱、失眠等消極的情緒體(ti) 驗,識別為(wei) 需要“改變”的信號。可以積極投入競爭(zheng) ,但不把贏定為(wei) 唯一目標;積極關(guan) 注自己的狀態,隨時調整。
第二,向內(nei) 探索,自我覺察。薑思思說,在這個(ge) 時代,物質財富和精神食糧都非常豐(feng) 富,沒有一個(ge) 人能全部將其占為(wei) 己有,因此必須要懂得取舍。取舍的基礎就是,知道自己要什麽(me) 。所以可以經常問問自己,“你是誰?”看到自己有什麽(me) 優(you) 勢,有哪些劣勢;問問自己“你想要的究竟是什麽(me) ?”了解對自己來說究竟什麽(me) 是重要的,什麽(me) 是可以舍棄的。
第三,自我關(guan) 懷。既要關(guan) 懷自己的身體(ti) ,也要關(guan) 懷自己的心靈。薑思思介紹,研究表明,照顧好身體(ti) 可以減少一個(ge) 人對負性情緒的易感性。關(guan) 懷心靈,其中的重點是對待自己的態度。不要對自己有太多批評和苛責,應像對待好朋友那樣對待自己。在順境中為(wei) 自己鼓掌,允許自己快樂(le) ;在逆境中給自己安撫和鼓勵。“要知道,壓力和脅迫不是人類唯一的動力來源,我們(men) 也可以為(wei) 了願望而追求,為(wei) 了“想要”而努力。”薑思思說,“比如想要對一個(ge) 人好,想要看一場演唱會(hui) ,想要買(mai) 一套手辦……渴望和成就一樣可以激發我們(men) 的驅動力。”
第四,經典閱讀,“書(shu) 中自有避風港”。薑思思說,“心理一致性模型認為(wei) ,當一個(ge) 人認為(wei) 這個(ge) 世界是可理解的、有可控性、有意義(yi) 的時候,會(hui) 擁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閱讀,尤其是經典閱讀,是獲得對世界的深入理解、增強意義(yi) 感、增加控製感的好方法。“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你會(hui) 感到在與(yu) 作者進行交流。你會(hui) 感到有人懂得你的困境,陪伴你的痛苦,有勇者給你鼓勵,有智者為(wei) 你指點迷津。”薑思思說。
薑思思同時提醒,一些愉悅型閱讀,比如刷手機,讀爽文,作為(wei) 艱苦生活中的甜蜜點綴也未嚐不可,家長沒有必要看到孩子刷手機就予以製止。“愉悅本身是有意義(yi) 的,當然太輕易獲得的快樂(le) ,往往有成癮風險,要留有警惕。”薑思思說。(記者 夏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