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故老思飛將 古居“複活”韻味長

發布時間:2022-06-13 11:05:00來源: 新華社

  “不破壞原貌修舊如舊,古居才能韻味長留。”清麗(li) 古樸的“飛將軍(jun) ”李廣故居一角,年過七旬的趙昌榮正指著簷下一條精美的雕花拱墊板娓娓道來。板上,新補的明黃色木塊毫不違和地鑲嵌在缺損處,與(yu) 褪色原木融為(wei) 一體(ti) 。

  趙昌榮來自甘肅省天水市,從(cong) 小在古街巷裏穿行遊玩的他對家鄉(xiang) 的垂花門、小木樓情有獨鍾,更對居住其中的李廣、葛霽雲(yun) 等曆史人物心懷崇敬。為(wei) 了留住屬於(yu) 家鄉(xiang) 的獨特“品格”,他投身古建保護,一幹就是30多年。

  甘肅省天水市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五城連珠”的格局裏散落著眾(zhong) 多古民居和古街巷。然而,在長達數百年的風雨侵蝕中,以土木結構為(wei) 主的古民居漸漸變為(wei) 牆傾(qing) 頂陷、柱架糟朽的“危房”。

  為(wei) 改善居住條件,一些屋主開始為(wei) 老屋“整容”。看著一棟棟混凝土樓房拔地而起,趙昌榮心中百感交集。有一次,他路過上班必經的一幢古宅,發現垂花門上少了珍貴的垂蓮柱。詢問得知,因阻礙出行,屋主已將其砍毀。

  “天水古民居既有北方建築的雄厚,又有南方建築的靈巧,尤以雕花見長。亂(luan) 改亂(luan) 建不僅(jin) 破壞了其中的美感和價(jia) 值,更讓一脈相承的城市‘肌理’麵目全非。”趙昌榮說。

  為(wei) 係統保護古民居,天水市開啟了一係列“摸底”普查。2003年,由趙昌榮等7人組成的秦州古民居調查組,對當地古民居進行了為(wei) 期三個(ge) 月的 “問診”。他們(men) 了解到,林立的高樓間潛藏著一大批“隱姓埋名”、亟待正名的“陋室”,他們(men) 爭(zheng) 分奪秒將一間間古民居的門牌、風格、布局構造等詳細記錄下來。

  “基於(yu) 3次普查,我們(men) 確定了城區範圍內(nei) 的143處明、清古民居。此後,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逐步落實完善古民居建檔、升級、掛牌工作,及時修繕50多處瀕臨(lin) 倒塌的古民居。”天水市曆史文化名城保護中心主任付建紅說。

  2018年,天水市啟動實施天水古城西關(guan) 片區綜合保護與(yu) 利用項目,用“騰籠換鳥”的方式征收民居,將棚戶區改造與(yu) 古居保護結合起來。在這次更為(wei) 徹底的修繕中,退休的趙昌榮被返聘回來“複診開方”,把好修繕方案和施工圖的技術關(guan) 。

  “本次修複遵循文物保護法中‘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堅持原形製、原結構、原工藝、原材料,力求恢複原狀、最小幹預。”趙昌榮微笑著介紹。說話間,幾隻喜鵲飛過東(dong) 廂房新修的木門和洗盡鉛華的棕色簷柱,落在院中新植的紅豆杉下。

  “這也是古居保護的一部分。”趙昌榮說,他建議施工方栽種綠植,將民間收集來的古玩字畫按年代、特點“對號入座”。“軟裝”一上,屋內(nei) 各色家具布置如舊,屋外竹影搖曳、牡丹生香,四處皆見“活氣”。

  “目前一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共修繕文物保護院落29處。除依托古民居打造文化展館,我們(men) 還引進非遺文化作坊、特色餐飲等休閑業(ye) 態。”天水古城遊客服務部副部長陳苗說,去年6月開城以來,這裏成了老少鹹宜的“打卡地”,累計接待遊客200萬(wan) 人次。

  “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築壇。”趙昌榮吟誦著杜甫為(wei) 李廣所作的詩句走出小院,沿古巷向前走去。兩(liang) 旁,雕漆、竹編、泥人作坊與(yu) 西餐館、咖啡廳錯雜排列,盡數掩映在古槐巨大的綠色華蓋中。

  昔日杜甫旅居天水,慨歎如何追憶“飛將軍(jun) ”李廣。今日,風采煥發的古居內(nei) 外,孩童們(men) 孜孜不倦地聽大人講述家鄉(xiang) 軼事,從(cong) 秦武公、諸葛亮,談到李廣、葛霽雲(yun) 。你一言,我一語,怎麽(me) 也說不完。

  “在這裏,城市的品格和文脈將繼續流傳(chuan) 。”趙昌榮說。

  記者:王紫軒、文靜、趙偉(wei) 宏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