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新時代浙江十大考古發現公布 考古人自謂“上班如上墳”

發布時間:2022-06-13 15:4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杭州6月11日電 題:新時代浙江十大考古發現公布 考古人自謂“上班如上墳”

  作者 童笑雨

  “上班如上墳”,這是浙江考古人鄭嘉勵對工作的調侃。“一年365天300多天都在墳地”,這是年輕考古隊員張森的工作常態。

  6月10日,“新時代浙江考古十大發現評選”結果揭曉。浙江紹興(xing) 宋六陵陵園遺址和浙江衢州衢江區西周高等級土墩墓群入選。

  評審專(zhuan) 家認為(wei) ,宋六陵陵園遺址雖曆經劫難,曆史終究是無法徹底抹去的;衢江西周高等級土墩墓群,是浙江商周考古的重要突破。而鄭嘉勵和張森分別是這兩(liang) 個(ge) 項目的參與(yu) 者和主持人。

  洛陽鏟、黑驢蹄子、寶貝。提及考古,這是很多人的第一印象,神秘而新奇。但事實絕非如此。“吃不了苦,考不了古”,才是對考古最真實的評價(jia)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鄭嘉勵從(cong) 業(ye) 30多年了,參與(yu) 過包括宋六陵在內(nei) 的多座宋墓的考古發掘。他在作品《考古者說》中調侃,“我這考古工作吧,上班就等於(yu) 上墳”。

  鄭嘉勵曾參與(yu) 紹興(xing) 宋六陵一號陵考古工作。近年,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暉達的主持下,通過長期的考古發掘,上宮已完成紙麵的複原,即將進入數字化“複原”。鄭嘉勵表示,宋六陵建築規製基本一致,隻要複原其中一個(ge) 陵園,意味著其他陵園也有可能一樣複原。

  這表明,闊別千年的宋朝,將以另一種方式呈現。

  浙江衢州衢江區西周高等級土墩墓群疑似傳(chuan) 說中的“姑蔑國”王陵。這是個(ge) 在村子裏的古墓葬,距離衢州市區有點距離。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年輕考古隊員張森在這裏待了3年,這是個(ge) 皮膚黝黑、冒著胡茬、風塵仆仆的“90後”,基本每天都和土墩墓“打交道”。若不是自報姓名,會(hui) 誤以為(wei) 是哪個(ge) 村民。

  農(nong) 民工,是考古人對自己身份的另一重認定。張森表示,為(wei) 了做好考古發掘工作,他們(men) 和農(nong) 民一樣常年頭頂烈日,在田野中工作。

  一般來說,每天在戶外的工作不少於(yu) 七個(ge) 半小時。白天進行田野考古,晚上張森還要進行腦力勞動,將發掘出的文物進行梳理、歸類、做筆記和修補。有時還“兼職”攝影師,給文物拍照。

  這是“一項辛苦而寂寞的工作”。鄭嘉勵透露,考古人忙的時候一年要做兩(liang) 三個(ge) 工地。處理大量文物是一方麵,處理複雜的人際關(guan) 係是另一方麵。

  如,到一個(ge) 陌生的地方進行考古發掘,他們(men) 吃住都和村民一起。同時,也要處理很多問題,比如和民工談工錢、說服民工到考古工地幹活、處理青苗賠償(chang) 等。

  這些年,為(wei) 收集、整理浙江宋元墓誌,鄭嘉勵走訪約200座墓地,整理了約1100通墓誌,常常工作到深夜。

  對於(yu) 自己的苦,鄭嘉勵並未多在意。哪怕曾有過迷茫階段,他也不曾離開過考古行業(ye) 。在一次自述中,他曾提及為(wei) 何放著熱門的瓷窯不做,反而去了冷門的古墓葬,還是“沒什麽(me) 值得挖”的宋墓。

  那時,甚至有個(ge) 博物館長說:“鄭嘉勵,你這麽(me) 有才華的人,怎麽(me) 去搞這種沒用的東(dong) 西?”

  他的回答,很浪漫,也很抽象。他說,在墓地裏,能和古人對話,和死人對話。更重要的,是和自己對話。三十多年來,他一直在尋尋覓覓,試圖在職業(ye) 、在考古中尋找自己。最後,終於(yu) 在墓地裏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於(yu) 是,從(cong) 2005年開始,他用了六年時間,調查、發掘浙江的宋墓。每到一地,他尋古墓、探礦洞、看老房子、訪墓誌碑刻、查閱方誌族譜。

  他慢慢發現,古墓是一麵鏡子,映照著古人思想觀念的變遷。同時,古墓又是他認識曆史、體(ti) 驗人生、寫(xie) 作曆史散文的絕佳素材。

  此前,記者也曾采訪諸多考古隊員,他們(men) 也均表示,從(cong) 學生時代做考古實習(xi) 開始,就熱愛這個(ge) 事業(ye) ,舍不得放棄。

  對於(yu) “苦”的標簽,年輕的考古人張森雖接受,但也表示,他們(men) 更多的是樂(le) 。在很多人眼中,日複一日的工作可能稍顯枯燥,但在他看來,卻是“每天有新東(dong) 西”。“我們(men) 的存在,就是盡可能地還原曆史,讓大家了解人類生活的過往。”

  不止是衢州衢江區西周土墩墓群和宋六陵。在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的努力下,浙江用80餘(yu) 年時間還原這塊土地百萬(wan) 年的曆史,構建起浙江一萬(wan) 年的文化發展譜係和年代框架,讓“蠻夷之地”變成“文明之源”。(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