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遊長城”公益成果上線 可沉浸式爬長城、修長城
中新網北京6月11日電 (記者 應妮)在第17個(ge) “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之際,“雲(yun) 遊長城”係列公益成果正式上線。
“雲(yun) 遊長城”是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hui) 和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hui) 協同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長城小站等眾(zhong) 多長城保護研究專(zhuan) 業(ye) 機構及社會(hui) 團體(ti) 共同打造的係列公益成果。在“雲(yun) 遊長城”微信小程序內(nei) ,基於(yu) 遊戲技術打造的“數字長城”正式亮相,用戶通過手機就能立即“穿越”到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長城,在線“爬長城”和“修長城”。這是全球首次通過雲(yun) 遊戲技術,實現最大規模文化遺產(chan) 毫米級高精度、沉浸交互式的數字還原,成為(wei) 前沿科技和數字技術在文保領域實現創新應用的又一標誌性範例。
11日的“雲(yun) 遊長城”線上發布會(hui) 在北京、深圳兩(liang) 地舉(ju) 辦。
國家文物局黨(dang) 組副書(shu) 記、副局長顧玉才表示,長城保護是一個(ge) 係統工程,離不開全社會(hui) 的共同努力和廣泛參與(yu) 。近年來,長城沿線各級政府把長城作為(wei)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積極探索與(yu) 地方社會(hui) 組織合作,長城保護狀況明顯改善,社會(hui) 效應不斷彰顯。“政府主導、社會(hui) 參與(yu) ”的長城保護局麵已經基本形成。科技和傳(chuan) 播是賦能文化遺產(chan) 的重要力量,拉近了公眾(zhong) 與(yu) 長城的距離,並積極參與(yu) 長城保護,是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講好中國故事的一次有益嚐試。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hui) 理事長劉玉珠表示,在政府主導下,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hui) 發揮平台優(you) 勢,會(hui) 同各方力量,積極探索數字化保護、展示及公益傳(chuan) 導以及“文物+科技+傳(chuan) 媒”等工作,多角度解讀並展現長城悠久曆史和人文底蘊的創新方式,為(wei) 長城曆史傳(chuan) 播和文物保護普及積極探索,致力營造全社會(hui) 參與(yu) 的良好氛圍。下一步,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hui) 將進一步凝聚和發動社會(hui) 力量,運營好亞(ya) 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基金,為(wei) 保護長城、傳(chuan) 播長城,講好中國故事,共享保護成果貢獻應有力量。
作為(wei) “數字長城”研發團隊的負責人,騰訊互娛副總裁崔曉春表示,長城“數字化”的概念其實已提出多年,但多數產(chan) 品還是局限在圖片、全景和三維模型的簡單采集和展示層麵,無法提供便捷、低門檻、有吸引力的數字體(ti) 驗,難以吸引公眾(zhong) 主動參與(yu) 。而隨著科技的發展,為(wei) 數字文保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法。用戶通過“數字長城”,不僅(jin) 可以直觀體(ti) 驗到影視級超寫(xie) 實的沉浸式場景,而且還通過像考古、清理、砌築、勾縫、磚牆剔補和支護加固等簡單趣味的互動,了解長城常識和修繕知識。
根據計劃,未來“數字長城”還將為(wei) 遊客提供更具科技感和沉浸感的參觀體(ti) 驗。而除了“數字長城”體(ti) 驗外,用戶在“雲(yun) 遊長城”小程序中,還可以通過答題等更多互動,了解到更多關(guan) 於(yu) 長城的相關(guan) 信息與(yu) 文化故事,小程序還鼓勵公眾(zhong) 通過“小紅花”助力文化遺產(chan) 保護項目,將公眾(zhong) 線上參與(yu) 轉化為(wei) 線下切實的公益力量,讓更多人參與(yu) 到中國的文化遺產(chan) 保護事業(ye) 之中。
據悉,2016年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hui)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hui) 聯合啟動“保護長城,加我一個(ge) ”修繕項目,募集資金近5000萬(wan) ,完成了北京懷柔箭扣南段、河北喜峰口西潘家口段、北京延慶八達嶺古長城段的長城保護修繕,並啟動箭扣東(dong) 段保護修繕項目,為(wei) 長城修繕理念的完善和示範創新實踐。在2021年第44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上,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評為(wei) “保護管理示範案例”。本次上線的“數字長城”是對修繕後的喜峰口長城進行實地掃描和數字重建而成。(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