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安徽銅陵:湮滅2500餘年鑄銅技藝迎來發展春天

發布時間:2022-06-13 15:51:00來源: 央廣網

  央廣網銅陵6月11日消息(記者徐秋韻 通訊員張久願吳彬)今年5月24日,安徽省政府公布了安徽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由銅陵銅官府文化創意股份公司挖掘傳(chuan) 承的“中國古代青銅焚失法鑄造技藝”成功入選。這是銅陵市銅官區首個(ge) 省級非遺項目,6月10日,銅陵市銅官區文旅局專(zhuan) 門召開發布會(hui) ,向外界展示了這一鮮為(wei) 人知的技藝。這種湮滅2500多年的失傳(chuan) 工藝終於(yu) 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何為(wei) “焚失法”?這種技藝與(yu) 銅陵有著怎樣的關(guan) 係?在今年6月11日第17個(ge) “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到來之際,記者專(zhuan) 門走進銅陵銅官府文化創意股份公司,采訪了該公司創始人、焚失法非遺傳(chuan) 承人趙敏,探討對這種古老技藝的傳(chuan) 承、創新與(yu) 發展。

  根的深沉、葉的搖曳、花的綻放,在銅官府公司的產(chan) 品展廳裏,一件件以植物為(wei) 模型的銅工藝品形態逼真、渾然天成,蘊含著中國獨特的江南盆景和山水意蘊。這些與(yu) 眾(zhong) 不同的銅工藝品被命名為(wei) “寫(xie) 真銅藝”,是工藝美術大家族的新品種,也是趙敏近年來的主要研究成果,它們(men) 的鑄造方法就是“焚失法”。

  “很多人聽到焚失法會(hui) 感覺很陌生,其實它是一種商代中期就已經出現的古老青銅鑄造技術,隻是後來失傳(chuan) 了。”趙敏用形象的方法向記者解釋,焚失法字麵理解就是經過焚燒之後就消失了的一種鑄銅方法,古代人在製造青銅器把手的時候,會(hui) 將一段麻繩裹上耐火泥去燒,在高溫下麻繩變成了灰塵,去除灰塵後耐火泥中間形成了空間,再把銅水灌入空間,打掉泥巴之後就得到了一件麻繩狀的器件,焊在青銅器的器皿上,叫做“繩耳”,在銅陵市博物館就有三件這樣的青銅器。

  據悉,這種鑄銅技術與(yu) 銅陵有著深厚的曆史淵源。中科院學部委員劉慶柱在其主編的《從(cong) 銅官到銅陵:銅陵與(yu) 中國大曆史》一書(shu) 中指出:“皖南地區在商代即已出現此種工藝(焚失法),東(dong) 周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反映了皖南尤其是銅陵地區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工藝的高超。”書(shu) 中還進一步指出:銅陵出土的蟠虺紋甗等3件銅甗的絞股繩索狀雙耳上,這些無法用陶範法鑄成,卻又無範線的紋飾和附件,其製作技術正是焚失法鑄造技藝。

  那麽(me) 這種技藝為(wei) 何在漫長的歲月中失傳(chuan) ?原來,在焚失法之後,我們(men) 的祖先又找到了一種新的鑄銅材料——蜂蠟。由於(yu) 蜂蠟具有反複複製和使用的特點,不像焚失法隻能使用一次,便逐漸替代焚失法得到推廣,一直廣泛沿用到今天。

  新問題來了,失傳(chuan) 已久的技藝又如何在銅陵被找回的呢?這與(yu) 趙敏的“癡迷”分不開。作為(wei) 土生土長的銅陵人,趙敏在1992年與(yu) 銅打交道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先是製作閥門鑄件起家,之後決(jue) 定成立銅官府,專(zhuan) 門研究銅工藝。其中對於(yu) 焚失法的研究已經持續十多年,近年來在國內(nei) 青銅器研究專(zhuan) 家、上海博物館研究員譚德瑞先生的指導下,通過刻苦鑽研,終於(yu) 複原了焚失法的鑄造技術。談起與(yu) 譚德瑞先生的合作,趙敏認為(wei) 這一切是機緣巧合,“譚老先生從(cong) 上世紀中葉就開始研究焚失法鑄造技藝,但苦於(yu) 大部分停留於(yu) 理論階段,而自己在鑄銅過程中也喜歡挑戰,雙方一拍即合,幾年下來現在這套工藝研究趨於(yu) 成熟。”

  在弄清原理、挖掘傳(chuan) 承的基礎上,趙敏更希望對這門古老技藝有所創新。“與(yu) 古人相比,我們(men) 現在的材料配方、著色處理、冶煉設備等都先進得多,更應該創作出更好更精美的作品。”根據這種工藝原理,他一邊挖掘整理、一邊創新研究,利用植物的根、莖、葉、花,創作出了與(yu) 眾(zhong) 不同、具有天然肌理的銅鑄件,在保留原物件韻味的同時,增添了貴金屬的質感,顛覆了人們(men) 對銅工藝品的傳(chuan) 統認知,打造了一件件獨一無二、合成天工與(yu) 人意的作品。2020年他的作品《根基》在上海第十八屆國際鑄造博覽會(hui) 上斬獲鑄品金獎;2021年作品《永遠的曇花》榮獲第十九屆中國國際鑄造博覽會(hui) 藝術金獎。

  此次成功入選省級“非遺”給鑽研多年的趙敏帶來了莫大鼓勵,他對今後的發展感到樂(le) 觀。可以說,“寫(xie) 真銅藝”的誕生讓焚失法從(cong) 配飾配件變成了產(chan) 品主角,接下來,他希望帶領更多人傳(chuan) 承這種技藝,並繼續延展工藝路徑,“寫(xie) 真銅藝讓焚失法技藝在現代技術背景下將煥發出新的生命,給人們(men) 帶去真實、美好與(yu) 善意的理念,體(ti) 現的是中華文化的一脈相承,展現的是文化自信,我們(men) 要努力讓這種技藝走出銅陵、走出安徽、走向世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