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書寫兒童與自然互動的環境史

發布時間:2022-06-13 16:4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陳黎黎(四川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

  1956年7月,蕾切爾·卡森在完成“海洋三部曲”,但尚未投入寫(xie) 作《寂靜的春天》的間隙,於(yu) 《婦女家庭之友》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長文,名為(wei) 《激發孩童的好奇心》。她在文中以自己和年幼的甥孫羅傑·克裏斯蒂在緬因州居所周遭的自然體(ti) 驗和觀察為(wei) 主線,向時人傳(chuan) 遞了她的自然教育理念:兒(er) 童應以可及的自然為(wei) 師,以感知自然為(wei) 徑,以順其自然為(wei) 念,以敬畏自然為(wei) 旨。這不啻是一篇寫(xie) 給生活在二戰結束後的十來年裏,浸潤於(yu) 戰後的樂(le) 觀進步、科技至上、城市魅影中的父母們(men) 的育兒(er) 箴言。1965年,該文在增加一些圖片的基礎上,作為(wei) 卡森的遺著出版,名為(wei) 《驚奇之心》(又譯《萬(wan) 物皆奇跡》),在世界範圍內(nei) 廣為(wei) 傳(chuan) 播,流傳(chuan) 至今。

  卡森的自然教育理念師承有來,除了深受梭羅、施韋澤等人的影響外,其孩提時代的一段教育經曆至關(guan) 重要。卡森出生於(yu) 1907年,適逢自然學習(xi) 運動在美興(xing) 盛,據卡森的研究者琳達·利爾稱,卡森的母親(qin) 是該運動的擁躉,深受安娜·博茨福德·科姆斯托克、利伯蒂·貝利等一些自然學習(xi) 運動推動者的影響。他們(men) 認為(wei) ,孩童應以自然為(wei) 師。無論湖海林原,還是公園、園圃等人工環境,隻要是孩童五感可及之處的自然,都可成為(wei) 引導孩童學習(xi) 的“自然之書(shu) ”。孩童遵循本心去感知自然物,其目的不止於(yu) 獲得自然知識,更是為(wei) 了培養(yang) 孩童對自然的“了解之同情”,增加生活中的樂(le) 趣。卡森的母親(qin) 將這些理念踐行到卡森的童年教育中,影響了她的一生。她畢生熱愛海洋、大自然,偏好自然寫(xie) 作,長於(yu) 將晦澀艱深的科學知識傳(chuan) 遞給公眾(zhong) ,警醒世人、振聾發聵。

  20世紀80年代,隨著兒(er) 童史、家庭史研究在西方勃興(xing) ,部分史學家開始書(shu) 寫(xie) 人工環境或自然環境與(yu) 兒(er) 童成長之間的深刻聯結。1989年,美國曆史學者埃利奧特·韋斯特出版《與(yu) 鄉(xiang) 土共成長:遙遠西部邊疆上的童年》一書(shu) ,被視作早期探索中的典範之一。與(yu) 此同時,諸如自然主義(yi) 教育、城市兒(er) 童的遊樂(le) 場、城市兒(er) 童的戶外活動等主題,持續受到西方教育史、城市史學者們(men) 的關(guan) 注。2003年,美國曆史學者伯納德·默根在全球環境史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刊物之一《環境史》雜誌上發表《曆史中的兒(er) 童與(yu) 自然》,在評述既有相關(guan) 成果的基礎上,號召曆史學者們(men) 研究兒(er) 童與(yu) 自然“這一重要主題”。2009年,美國環境史學者凱文·C.阿米蒂奇將影響卡森至深的自然學習(xi) 運動置於(yu) 進步主義(yi) 時期自然資源保護運動的曆史語境中加以研究,著有《自然學習(xi) 運動:被遺忘的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倫(lun) 理的普及者》一書(shu) 。正是以該書(shu) 及其他相關(guan) 研究為(wei) 代表,新一代的環境史學者日益書(shu) 寫(xie) 此前極少論及的兒(er) 童與(yu) 自然互動的曆史。在一定意義(yi) 上,環境史對兒(er) 童與(yu) 自然互動關(guan) 係的關(guan) 注,是多學科分支交叉研究、對話的產(chan) 物之一。

  從(cong) 環境史自身的發展來看,既往研究中並不缺乏兒(er) 童的身影。部分研究側(ce) 重從(cong) “身體(ti) 與(yu) 環境互動”的視角去探討曆史時期的兒(er) 童環境健康問題,如有毒物質引發的兒(er) 童惡性腫瘤或身體(ti) 殘疾、兒(er) 童血鉛含量過高引發的重金屬中毒等。研究者們(men) 多著墨於(yu) 環境中的有毒物質及其環境健康風險,就像卡森在《寂靜的春天》裏關(guan) 注化學殺蟲劑及其殘留。21世紀以來,除了延續上述研究路徑外,部分環境史學者從(cong) “兒(er) 童與(yu) 自然互動”的視角開展研究。他們(men) 聚焦一定曆史時期內(nei) 麵向兒(er) 童開展的博物教育、戶外教育或自然教育等活動,如自然學習(xi) 運動、夏令營等;還關(guan) 注青少年組織,如童子軍(jun) 等,開展個(ge) 案研究。學者們(men) 將這些活動或組織植根於(yu) 不同的時空範疇內(nei) ,分析階層、性別、族群、經濟、觀念和文化傳(chuan) 統等不同因素織就的網絡如何作用於(yu) 兒(er) 童與(yu) 自然的關(guan) 聯。他們(men) 更多關(guan) 注卡森在《驚奇之心》裏所書(shu) 寫(xie) 的孩童可及的、具備自然要素的自然物,如山林湖海、公園苗圃等。他們(men) 關(guan) 注的核心問題是近現代以降,兒(er) 童所處的自然環境發生了何種變化、為(wei) 何會(hui) 發生。相應地,不同曆史時期裏,兒(er) 童與(yu) 自然間的親(qin) 疏關(guan) 係、互動方式是什麽(me) 樣的,這對兒(er) 童產(chan) 生哪些影響,又如何形塑兒(er) 童的自然觀、對待自然的行為(wei) ,等等。

  除了學理層麵的繼承與(yu) 開拓外,環境史對兒(er) 童與(yu) 自然互動史的書(shu) 寫(xie) 還來自學科本身強烈的現實關(guan) 懷。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以理查德·洛夫等為(wei) 代表的一些學者、教育家等,注意到兒(er) 童與(yu) 自然日疏的現象,洛夫甚至提出“林間最後的小孩”“自然缺失症”等說法,影響廣泛。該觀點以1964年即蕾切爾·卡森離世當年為(wei) 分水嶺,認為(wei) 此前出生於(yu) 1946-1964年間的一代美國人,“可能是最後一代將土地、河流視為(wei) 精神家園的一代人”,而在1964年之後出生的人,其童年浸淫在城市、電子產(chan) 品等諸因子構建的室內(nei) 環境中,“他們(men) 與(yu) 農(nong) 村之間家族和文化的聯係正在消失”“孩子們(men) 正在去自然化”。這種情況不僅(jin) 出現在美國,還出現在正在經曆或已經高度城市化的其他國家。它不僅(jin) 引起了環境教育學界的廣泛關(guan) 注,也為(wei) 新一代的環境史學家們(men) 所感知到,這促使他們(men) 回望近現代的城市化、工業(ye) 化、科技化等曆程,以探究出現上述變遷的原因及其具體(ti) 演變過程。

  不過,環境史學者對兒(er) 童與(yu) 自然互動關(guan) 係曆史的研究,要比上述相對線性的擔憂複雜得多。2014年,環境史學者帕梅拉·萊尼-克爾貝格出版《童年裏的自然:1865年以來美國兒(er) 童成長的環境史》。她在書(shu) 中指出,“環境形塑兒(er) 童,有好有壞,反過來,兒(er) 童又形塑國家”。意即環境對兒(er) 童的影響複雜而具體(ti) ,很難用日益疏離或日趨親(qin) 密等類似於(yu) 衰敗論或進步論的線性敘事一以蔽之,環境史對兒(er) 童與(yu) 自然關(guan) 係的書(shu) 寫(xie) 應植根於(yu) 不同時空範疇內(nei) 的具體(ti) 差異,以呈現其中的衝(chong) 突與(yu) 角力、複雜與(yu) 多樣。作者還指出,麵對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美國兒(er) 童的生活環境從(cong) 農(nong) 村、鄉(xiang) 下轉移到城市、郊區的大趨勢,“兒(er) 童不隻是簡單經曆著這些變化,他們(men) 也在國家轉型中積極發揮作用”,“與(yu) 所有人一樣,兒(er) 童生活在與(yu) 周遭環境的互動中”。這意味著,環境史學者著力書(shu) 寫(xie) 的是兒(er) 童與(yu) 自然之間雙向互動的曆史,既關(guan) 注不同自然環境對兒(er) 童生活、成長的複雜影響,又重視兒(er) 童在環境適應、環境體(ti) 驗、環境認知和環境行為(wei) 等方麵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既受成人影響,同時又區別於(yu) 成人,具有兒(er) 童的獨立特征。

  近年來,新作不斷。2020年,傑弗裏·C.桑德斯出版《摧毀孩子們(men) :青年、環境和戰後的美國西部》;2022年,《環境史》雜誌第一期刊載了珍妮特·博蘭(lan) 的一篇研究兒(er) 童在拯救瀕危物種行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文章,等等。我們(men) 或可從(cong) 這些新近的研究中管窺些許特點與(yu) 趨向。其一,在研究資料的使用上,環境史學者以兒(er) 童的自然觀察筆記、日記等一手資料為(wei) 主開展研究,力圖在一定程度上,從(cong) 史料層麵應對有的學者提到的“沒有兒(er) 童的兒(er) 童史”的既有難題。其二,在研究視角上,學者們(men) 力圖站在兒(er) 童“主位”的視角去探究他們(men) 的環境認知、環境行為(wei) 等,書(shu) 寫(xie) 兒(er) 童在與(yu) 自然互動過程中有別於(yu) 成年人的差異性、自主性和能動性等。

  通過回溯近年來的部分代表成果可知,這些研究不僅(jin) 拓展了環境史的學術研究視域,還深刻回應了當下的社會(hui) 現實,其價(jia) 值不囿於(yu) 環境史領域。盡管當下兒(er) 童所處的自然環境已與(yu) 卡森童年時相去甚遠,但相通的是,人們(men) 在兒(er) 童時期與(yu) 自然建立起的親(qin) 疏關(guan) 係關(guan) 乎其成年後對待自然的態度與(yu) 行為(wei) 等,因此,書(shu) 寫(xie) 兒(er) 童與(yu) 自然互動的環境史,不僅(jin) 關(guan) 乎人類的過去,還指向人類的未來。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