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才之花綻放創新創業沃土——杭州市餘杭區創新人才服務體係
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紮根杭州市餘(yu) 杭區8年,從(cong) 一名大學畢業(ye) 生,成長為(wei) 一家科技公司領軍(jun) 人物——易昊翔的成才曆程,折射出這座城市給青年人才帶來的無限可能性。
8年前,易昊翔和朋友們(men) 共同創辦了一家科技公司,專(zhuan) 注於(yu) 非植入式腦電采集設備的開發應用。公司成立不到3年便實現了盈利,如今企業(ye) 估值上億(yi) 元。
公司的快速成長,離不開餘(yu) 杭區的大力支持。“組織和人才部門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發展機會(hui) ,不論是資金支持、政策兌(dui) 現、市場拓展,還是人才創新創業(ye) 中的‘堵點’‘痛點’,都得到精準破解。”易昊翔告訴記者,企業(ye) 員工關(guan) 心的居留落戶、教育醫療、人才住房等,餘(yu) 杭都想方設法協助解決(jue) 。
“這種‘店小二’式服務,為(wei) 我們(men) 招引來一大批創新人才,最近團隊裏加入了不少來自清華大學、中科院的小夥(huo) 伴。”易昊翔感歎,“餘(yu) 杭就是我成就夢想的地方!”
作為(wei) 一片築夢熱土,餘(yu) 杭激勵創新的氛圍和生態讓人才發展“如魚得水”。“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這句話在餘(yu) 杭幹群中耳熟能詳。
2020年3月,海歸博士曹鵬來到餘(yu) 杭,成立一家醫療科技公司。“生物醫療企業(ye) 回報周期長,餘(yu) 杭區給出5年1000萬(wan) 元補助,對於(yu) 我們(men) 初創期成長起到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曹鵬說,從(cong) 研發到生產(chan) 再到銷售的全生命周期,餘(yu) 杭都提供相應支持,為(wei) 企業(ye) 對接專(zhuan) 業(ye) 的知識產(chan) 權公司提供谘詢服務,還有雨露基金、產(chan) 業(ye) 基金等專(zhuan) 項基金解決(jue) 企業(ye) 融資需求等問題。
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科技與(yu) 產(chan) 業(ye) 創新形成了自身的動力機製,其人才成長路徑也不盡相同。如果說為(wei) 產(chan) 業(ye) 創新、市場創新的各類人才提供“保姆式”服務,那麽(me) 在招引和培育高科技人才方麵,餘(yu) 杭則將戰略眼光放得更加長遠。
在這片創新沃土,之江實驗室猶如一顆璀璨明珠鑲嵌其中,凸顯著“國之重器”的實力與(yu) 底氣。2021年11月,年輕的之江實驗室中國超算應用團隊,一舉(ju) 摘取有著“超算領域諾貝爾獎”美譽的“戈登·貝爾獎”,取得了打破“量子霸權”的突破性研究成果。這群青年科研人員最近榮獲了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ti) ”稱號。
“相信年輕人、重用年輕人,讓他們(men) 瞄準最前沿的智能計算領域不斷探索突破。”之江實驗室有關(guan) 負責人坦言,基礎研究出成果往往很慢,要讓年輕科研人員坐得住冷板凳,不僅(jin) 需要他們(men) 自身穩得住心神,還需要各方麵的條件保障。餘(yu) 杭區不斷完善人才激勵辦法,對人才格外寬容、不求全責備,敢於(yu) 讓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讓他們(men) 合理合法享有創新收益,吸引人才紛至遝來。去年,餘(yu) 杭人才總量超30萬(wan) ,半數以上為(wei) 各類年輕人才。
高能級平台是培育高科技人才的磁力場,也是人才實現自身價(jia) 值的大舞台。餘(yu) 杭區委提出,深挖科創平台資源,加快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四大省級實驗室,以及中法航空大學、杭州師範大學等科研機構集群發展,爭(zheng) 取更多創新載體(ti) ,推動平台、人才、政策、要素、服務等資源集聚,形成以產(chan) 引才、以才促產(chan) 的良性循環。今年,餘(yu) 杭將深入落實“翱翔”計劃、“鯤鵬行動”計劃,預計人才總量將突破35萬(wan) 名。
從(cong) 完善人才培養(yang) 到改進人才評價(jia) ,從(cong) 暢通人才流動到激勵人才發展……在餘(yu) 杭,一項項製度舉(ju) 措順應高質量發展要求,人才鏈、創業(ye) 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交織,進一步釋放人才活力,激發創新動力。
最近,餘(yu) 杭人才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係統上線,人才辦事更加快捷。“以前多個(ge) 部門都是點對點對接人才,辦事業(ye) 務流程長、時間跨度久。”區委組織部有關(guan) 負責人說,通過大數據共享平台搭建人才項目數據庫,推出新的數字化係統,實現多部門數據共享和業(ye) 務協同,讓人才創業(ye) 項目全流程線上流轉,實現“一次不用跑”。
“通過人才全生命周期管理係統‘才金直通車’模塊,線上申請辦理貸款,僅(jin) 5分鍾就可辦結。”杭州遠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夏瑩傑感觸很深,“人才服務領域的數字化改革,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據悉,“才金直通車”對全區11000餘(yu) 名相關(guan) 人才進行精確“畫像”,根據其創業(ye) 創新需要,精準推送服務信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