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文化評析】誰說年輕人不愛非遺

發布時間:2022-06-14 16:3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作者:李廣春(揚州大學文學院特約研究員)

  當今社會(hui) 日新月異,新技術層出不窮,新產(chan) 品琳琅滿目,新模式推陳出新,新生活豐(feng) 富多彩。與(yu) 此同時,有些行業(ye) 消失了,有些產(chan) 品萎縮了,有些技術失傳(chuan) 了,不少有識之士發出“救救非遺”的呐喊。毋庸置疑,非遺與(yu) 現代生活漸行漸遠,保護傳(chuan) 承刻不容緩。各級政府在行動,激勵政策相繼出台;專(zhuan) 家學者在探索,活化路徑妙招湧現;非遺傳(chuan) 承人在堅守,創意引領別開生麵。一度瀕臨(lin) 失傳(chuan) 的老手藝逐步煥發新的生機,讓大家鬆了口氣。

  其實,隻要非遺走進生活,就像魚兒(er) 回到水裏,就不愁沒有活路。近來江蘇揚州明清古城火了,不斷在央視等主流媒體(ti) 出鏡,介紹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利用的成效,僅(jin) 今年端午節假期3天,央視就集中報道11次。其中,仁豐(feng) 裏端午民俗文化節活動豐(feng) 富多彩,節目精彩紛呈,文創銷售紅火一時,那個(ge) 熱鬧勁、煙火氣、文化味,讓人感慨萬(wan) 千。

  看那熱鬧的場麵,小夫妻帶孩子的、年輕人陪父母的、三五成群結伴而行的,參加仁豐(feng) 裏端午民俗文化節的大多是年輕人。誰說年輕人不愛非遺?

  非遺以合適的方式打開,年輕人就會(hui) 饒有興(xing) 趣。昔日,人們(men) 視非遺為(wei) “高大上”,一味消極保護,讓非遺過著與(yu) 世隔絕的生活,結果自然是參與(yu) 者寥寥。有的非遺隻好進入博物館,令人痛心疾首。非遺活得好,場景營造少不了。仁豐(feng) 裏為(wei) 營造濃厚的端午氛圍,將揚州的非遺進行了集中展示。舞龍舞獅活潑歡快,木偶表演妙趣橫生,雕版印刷令人稱奇,揚州評話讓人捧腹,揚劇表演鄉(xiang) 音綿長,漢服遊街蔚為(wei) 壯觀,古風新潮交相輝映,時尚咖啡與(yu) 傳(chuan) 統香茗美美與(yu) 共……共同形成一幅非遺保護傳(chuan) 承的生動畫卷。

  遇見網絡是非遺傳(chuan) 播的福音,因為(wei) 它帶來的是動態的交互性場景,會(hui) 不斷產(chan) 生新的傳(chuan) 播主體(ti) 。商家將非遺製作過程通過直播方式進行推廣,作為(wei) 觀眾(zhong) 的年輕人也會(hui) “反客為(wei) 主”,變受眾(zhong) 為(wei) 傳(chuan) 播者身份。他們(men) 遊老街巷、訪老民居、賞老手藝、嚐老滋味,遇到可心的掏出手機隨時拍攝,用微信朋友圈、短視頻平台在親(qin) 朋好友中播放轉發,由此不斷地在各種圈子中破壁,讓文化理念翻山越嶺、漂洋過海,激發更多人了解非遺的興(xing) 趣,讓非遺傳(chuan) 播生生不息。這些傳(chuan) 播場景一個(ge) 催生另一個(ge) ,形成一個(ge) 動態的鏈條,在這當中,年輕人是絕對的主角。

  非遺活下去、火起來必須與(yu) 時代同行。在年輕人成為(wei) 消費主力的當下,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消費需求,注重審美偏好,始終與(yu) 他們(men) 求新求變求異求快的思維同頻共振,讓創意引領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得有慧眼巧手。精準識變,科學應變,以變應變,或用沉浸式體(ti) 驗讓他們(men) 體(ti) 悟其博大精深,或用參與(yu) 式製作讓他們(men) 回味其奧妙無窮,或用獨特的產(chan) 品讓他們(men) 感覺到與(yu) 眾(zhong) 不同……這都需要非遺傳(chuan) 承人守正創新,別出心裁,使非遺產(chan) 品和服務舊中有新,新中有根,既是傳(chuan) 統的,也是現代的,更是唯一的,讓年輕人把更多的非遺帶回家,也把綿長的文化精神送到更遠的地方。

  進一步說,隻要抓住年輕人,把非遺融入他們(men) 的日常生活,成為(wei) 他們(men) 日用而不知的生活必需品,就不愁非遺傳(chuan) 不下去。至於(yu) 有人擔心年輕人不愛非遺了,也純屬誤讀。現在不是年輕人不愛非遺,而是不愛那些沒用的老古板,隻要有創意引領、時尚加盟、生活融入,用途上便民、價(jia) 格上親(qin) 民、功能上悅民,又何愁年輕人不愛非遺。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