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以“文化數字化戰略”夯實文化強國建設的根基

發布時間:2022-06-16 10:45:00來源: 中國文化報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guan) 於(yu) 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既是按規劃、高質量推進2035年遠景目標之一“建成文化強國”的必然選擇,也是基於(yu) 近年來文化數字化建設快速、活躍、全麵、強勢發展態勢做出的必要舉(ju) 措,是關(guan) 乎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戰略部署。《意見》指出,到“十四五”時期末,要著力實現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基礎設施和服務平台、基本貫通各類文化機構的數據中心、基本完成文化產(chan) 業(ye) 數字化布局、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提上新台階和形成文化服務供給體(ti) 係五項近期目標,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台,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ti) 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ti) 係;2035年要實現建成國家文化大數據體(ti) 係、文化數字化生產(chan) 力快速發展、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明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和中華文化數字化優(you) 秀創新成果享譽海內(nei) 外等中長期任務。究其“文化數字化戰略”與(yu) “文化強國建設”之間的正向度關(guan) 係而言,“文化數字化戰略”在三方麵夯實了“文化強國建設”的根基。

  一是“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深入實施可以有效促進文化資源轉化為(wei) 生產(chan) 要素。

  我國有著豐(feng) 富的文化資源,關(guan) 鍵是如何把文化資源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其中的瓶頸是難以把文化資源轉化為(wei) 生產(chan) 要素和文化資本。21世紀以來,文化的生產(chan) 方式發生了極大轉變,社會(hui) 化大生產(chan) 和文化生產(chan) 力的概念成為(wei) 主導詞。方式轉變的背後是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更新,以及文化和科技跨界融合的文化生產(chan) 力提升,這是文化現代化的必然趨勢。當前,國家積極倡導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數字化是不可繞過的有效路徑,這也是在文化領域和文化建設上能夠抓住信息革命的一次重要機遇,對於(yu) 建設文化強國是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體(ti) 現,其意義(yi) 自不必待言。

  “文化數字化戰略”中的某些關(guan) 鍵詞,如“數據超市”“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是實現文化資源轉化為(wei) 生產(chan) 要素、提高文化生產(chan) 力的要害。信息文明條件下,文化資源轉化為(wei) 生產(chan) 要素、進入社會(hui) 化大生產(chan) 的產(chan) 業(ye) 化環節中,文化數字化是一條便捷的有效路徑,是文化藝術生產(chan) 力快速提高的必然之舉(ju) ,這一點已為(wei) 國際經驗所證實。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an) 力”之後,我們(men) 應該名正言順地甚至大張旗鼓地提出文化是生產(chan) 力、文化創意是生產(chan) 力的口號。事實上,有了現代化邏輯骨架的文化是真正的生產(chan) 力,有著現代文明理念和價(jia) 值追求的文化才是生產(chan) 力的思想觀點逐漸成為(wei) 一種共識。隻有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文化經濟學、創意經濟學、文化產(chan) 業(ye) 經濟學才是自在自為(wei) 的完善的現代學科概念,才能真正為(wei) 文化自信夯實經濟基礎、為(wei) 文化強國建設提供精神思想的支撐。

  二是“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深入實施可以成為(wei) 有效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技術路徑和化解風險的屏障。

  當下,文化安全作為(wei) 非傳(chuan) 統國家安全的重要構成部分,需要突破傳(chuan) 統安全的思維模式和意識形態觀念。正在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國際形勢風起雲(yun) 湧和文化思潮相互激蕩,使得提高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能力更加迫切。捍衛國家文化安全的核心要義(yi) 在於(yu) 守護社會(hui) 主流價(jia) 值觀和維護良好的文化生態體(ti) 係,尤其是網絡文化和新媒體(ti) 數字文化風行的當下,在娛樂(le) 文化、消費文化過度泛濫的態勢下,需要在重構主導文化肌理的強身健體(ti) 中使之以主流價(jia) 值觀發揮強有力的規範引導和教化功能。在“文化數字化戰略”實施中,“中華文化全景呈現”“國家文化專(zhuan) 網”“文化計算”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關(guan) 鍵詞和現實舉(ju) 措,其要義(yi) 在於(yu) 以數據要素的安全,即在數據采集加工、交易分發、傳(chuan) 輸存儲(chu) 及數據治理等環節,製定文化數據安全標準,強化中華文化數據庫數據入庫標準,構建完善的文化數據安全監管體(ti) 係,完善文化資源數據和文化數字內(nei) 容的產(chan) 權保護措施,增強文化資源在消費過程中全流程的可溯源性。唯此,才能在越來越走進世界舞台中央、成為(wei) 世界的中國的當下,在中國文化現代化程度提升中形成對主流文化價(jia) 值觀傳(chuan) 播和良好的文化生態體(ti) 係的強大護佑能力。

  三是“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深入實施有助於(yu) 在激活全民文化活力中,使之成為(wei) 推動當代文化創新的激發器和策源地。

  說到底,文化數字化不僅(jin) 僅(jin) 是器物層麵的革新和技術應用,還要“由器而道”、以技促道訴求一種新思維和原初視野。也就是說,文化數字化不僅(jin) 在於(yu) 使文化發展強身健體(ti) 、形成新時代中華文化的健壯骨骼,更在於(yu) 推動契合時代特點的文化觀念創新和文化形態的整體(ti) 躍升。《意見》涵蓋了中華文化數據庫、國家文化專(zhuan) 網、文化數據服務平台、數字化轉型升級、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文化產(chan) 業(ye) 數字化布局、文化數字化治理體(ti) 係等領域,意在供給側(ce) 發力,激活各類文化資源且貫通各部門各行業(ye) ,貫穿文化建設全過程。兼顧供給側(ce) 與(yu) 需求側(ce) ,打通資源端、生產(chan) 端、消費端和雲(yun) 端,從(cong) 而構建起一套由國家主導的文化大數據體(ti) 係,在文化體(ti) 係重塑中新被舊所融、舊因新而活,實現彼此所蘊含價(jia) 值的極大化、“再發現”乃至聚合效應,以文化活力的激發和文化創新意識的增強形成建設文化強國的堅實力量。《意見》提出在文化數字化建設領域布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科技創新基地,支持符合科創屬性的數字化文化企業(ye) 在科創板上市融資,推進文化數字化相關(guan) 學科專(zhuan) 業(ye) 建設,用好產(chan) 教融合平台。可見,在文化數字化所形構的原初視野中,文化數據因關(guan) 聯而煥發出整體(ti) 性的文化力量,從(cong) 根本上提高了文化生產(chan) 力水平,從(cong) 而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特別是建設文化強國賦能。

  (作者範玉剛,係山東(dong) 大學特聘教授、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