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記》:人文與自然的“雙向奔赴”
作為(wei) 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人物、故事和場景,均是最重要的創作要素,當前很多小說,在人物刻畫和故事講述方麵絞盡腦汁,但是對自然場景的再現,要麽(me) 是輕描淡寫(xie) ,要麽(me) 是潦草不堪。所以有人感歎,自然場景是什麽(me) 時候在當代小說中退場的?在很多中外經典小說中,自然場景往往為(wei) 小說加分添彩。小說中的人物和故事,是在一定的自然場景中演繹的,淡化自然場景的描寫(xie) ,不僅(jin) 是小說創作的遺憾,深層次講也是自然認知的迷失。
賈平凹的最新長篇筆記小說《秦嶺記》,開宗明義(yi) ,將自然場景推到了敘事的台前,山川河流草木飛鳥走獸(shou) ,成為(wei) 小說文本的最大看點,而所有的人物隱身於(yu) 自然世界。不得不說,這部小說是作家對自然的再度回歸,也是當前小說創作的一種自然轉向。重返自然、重新審視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這是時代賦予文學的新使命,也是小說創作的新機遇和新路向。
秦嶺深情,藏在骨子裏
從(cong) 事文學創作已近50年的賈平凹,是從(cong) 陝南農(nong) 村走出來的作家,從(cong) 小對自然萬(wan) 物充滿好奇。他青少年生活的地域,也算是秦嶺的一部分。他的創作中,對自然的觀察和描寫(xie) 一以貫之,並且都有精彩細膩的表達,如《浮躁》《商州》《高老莊》《懷念狼》《古爐》《山本》《秦腔》等作品中,自然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人和自然交融共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秦嶺記》這部小說,是作家對自然的集中和深度的思考,是文學自然觀的一次整體(ti) 亮相。
《秦嶺記》以筆記小說的形式,講述秦嶺中人與(yu) 自然的近60個(ge) 故事,其中有山川裏隱藏著的萬(wan) 物生靈,有河流裏流淌著的生命低語,還有萬(wan) 千溝坎褶皺裏生動的物事、人事、史事。小說中,既寫(xie) 秦嶺的天文地理、村落山民、鳥獸(shou) 蟲魚,也寫(xie) 花草樹木和人生之悟。閱讀中不難看出:這部小說既有《山海經》《聊齋誌異》等中國傳(chuan) 統文學的基因,也蘊含著作家生長於(yu) 斯的生命密碼,其境界開闊深遠、筆法搖曳多姿。在寫(xie) 作風格上,小說借鑒了散文更加自由的表達,多點透視成為(wei) 小說的鮮明特征。
對一個(ge) 優(you) 秀的小說家而言,創作中要充分考慮自然、環境和地域因素,這些因素在某種程度上講,讓作品最後形成獨特的氣質和麵相。對於(yu) 這一點,賈平凹深以為(wei) 然。2017年創作長篇小說《山本》時,他說秦嶺是“一條龍脈,橫亙(gen) 在那裏,提攜了黃河長江,統領著北方南方”。2021年創作《秦嶺記》收官之時,他反倒不知如何去描述秦嶺,“幾十年過去了,我一直在寫(xie) 秦嶺,寫(xie) 它曆史的光榮和苦難,寫(xie) 它現實的振興(xing) 和憂患,寫(xie) 它山水草木和飛禽走獸(shou) 的形勝,寫(xie) 它儒釋道加紅色革命的精神。先還是著眼於(yu) 秦嶺裏的商州,後是放大到整個(ge) 秦嶺。如果概括一句話,那就是:秦嶺和秦嶺裏的我。”這不難看出,作家對秦嶺的深情,藏在骨子裏,流淌在血液中。
色彩斑斕的“野居圖”
無論小說還是散文,賈平凹所寫(xie) 的故事,皆發生於(yu) 文學地理意義(yi) 上之秦嶺南北,而中國大曆史之重要事件,亦大多發生於(yu) 此。為(wei) 了寫(xie) 小說,在數年時間裏,他去過秦嶺起脈的昆侖(lun) ;去過太白山和華山;去過從(cong) 太白山到華山之間的七十二道峪,還有商洛境內(nei) 的天竺山和商山。但是在他看來,這和秦嶺的瑰麗(li) 與(yu) 磅礴都不能相提並論。在秦嶺裏行走,賈平凹能體(ti) 會(hui) 到一隻鳥飛進樹林子是什麽(me) 狀態,一棵草長在溝壑裏是什麽(me) 狀況。他的筆端對準秦嶺,既寫(xie) 自然的秦嶺,也寫(xie) 人文的秦嶺,有“雙向奔赴”之感。自然的秦嶺綠水青山、物產(chan) 豐(feng) 富,就是一座大型的寶藏。對自然秦嶺的文學呈現,他當然不會(hui) 直奔主題,更不會(hui) 簡單表達熱愛之情,而是如數家珍,對秦嶺風物進行記錄。這種記錄,不是學者們(men) 田野調查式的數據采集,而是發揮文學無與(yu) 倫(lun) 比的想象力,加之直麵現實的反思精神。
秦嶺對賈平凹而言,就是一幅色彩斑斕的“野居圖”。《秦嶺記》的每一行字,感覺都是有生機的、奔騰的,這樣的小說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快讀,而是要安靜下來慢慢品。小說開篇,寫(xie) 到秦嶺有一條倒流河,河流一般是由西往東(dong) 流淌,而這條河由東(dong) 向西。倒流河邊有一座白烏(wu) 山,山是一塊整石形成,山上隻生長楷樹和模樹。如此特殊的河和山,其實是為(wei) 整部小說定調:秦嶺的一切是不凡的,自然萬(wan) 物的各種故事在這裏輪番上演。小說中寫(xie) 到,有一棵古銀杏樹,原本被老人照看得挺好的,可一個(ge) 商人絞盡腦汁雇人砍掉,而在運輸途中,一係列離奇的遭遇讓商人不寒而栗,他於(yu) 是悟出一個(ge) 道理:古樹雖不會(hui) 說話,但也有生命的氣場,糟蹋古樹必遭天譴。小說中沒有多餘(yu) 的感慨和議論,在敘事中表達一種質樸的自然觀:人與(yu) 自然萬(wan) 物其實就是生命的共同體(ti) ,這個(ge) 共同體(ti) 的平衡若破壞了,就會(hui) 遭到自然的懲戒。
連綿起伏的秦嶺,不僅(jin) 樹木繁茂,也是動物們(men) 的樂(le) 園。《秦嶺記》對於(yu) 動物有精彩的描寫(xie) 。小說中寫(xie) 到,在秦嶺南坡,一個(ge) 接一個(ge) 的村落,質樸的山民一代又一代在此安居,這裏常有各種動物出沒。“在黑暗的深處有了許多星星,光點微小,還是一對一對的,遊移不定。那不是星星,是星星的眼睛,要麽(me) 是狐狸,要麽(me) 是獐子或獾。”如果說這樣寫(xie) 動物還算中規中矩,接下來的描寫(xie) ,想象豐(feng) 富,讀來讓人腦洞大開,“他麵前是一隻鵝,鵝在叫著自己的名字……一頭豬前腿搭在圈牆上,哼哼唧唧在笑。”擬人的手法,把動物寫(xie) 得惟妙惟肖,盡管顯得誇張,但在這山林的語境中恰到好處。在賈平凹的眼裏,樹也好、動物也罷,都通人性,都能和人交流。這從(cong) 另外一個(ge) 方麵可以看出,人在自然萬(wan) 物麵前,根本就沒有什麽(me) 優(you) 越感,人就是自然物種中平等的一分子。
時代呼喚自然主題力作
《秦嶺記》呈現出的自然與(yu) 人,就如同一個(ge) 魔幻而傳(chuan) 奇的萬(wan) 花筒:能聽懂人話的忠犬;高僧進入便會(hui) 流出泉水的山洞;人抱著哭,葉子就會(hui) 一起流眼淚的皂角樹;可以進入別人夢境的小職員……小說中,類似這樣看上去匪夷所思的人、動物、植物比比皆是。在現實的自然世界裏,自然萬(wan) 物看上去是平凡的、不足為(wei) 奇的,而在賈平凹的筆下,自然界一切生命的進場和退場,都自有安排。
這部自然主題濃鬱的小說,讓筆者更加感受到好奇心和想象力在小說創作中的重要地位。《秦嶺記》既傳(chuan) 統又現代,既寫(xie) 實又高遠,語言樸拙、穩健,充分彰顯出一位作家老到的文學內(nei) 功。寫(xie) 好中國文字的每一個(ge) 句子,是賈平凹的座右銘。“不論是人是獸(shou) ,是花木,是莊稼,為(wei) 人就把人做好,為(wei) 獸(shou) 就把獸(shou) 做好,為(wei) 花木就開枝散葉,把花開豔,為(wei) 莊稼就把苗稈子長壯,盡量結出長穗,顆粒飽滿。”這形象生動的比喻,值得所有作家去仔細揣摩。
賈平凹不是專(zhuan) 門的自然文學作家,但是自然世界在《秦嶺記》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呈現,若一個(ge) 人不經常在自然中行走,對自然萬(wan) 物不夠友善,就不會(hui) 寫(xie) 出這樣接地氣、沾露珠的力作。筆者無意給賈平凹和這部小說貼上自然文學的標簽,可是他書(shu) 寫(xie) 自然的情懷和智慧,足以令人折服。
時代呼喚自然主題的力作。對自然的重視和關(guan) 注,是因為(wei) 我們(men) 身邊的自然環境曾經受到人為(wei) 的踐踏,如今全社會(hui) 高度重視自然環境的治理和修複,小說中的秦嶺在現實中也經曆過這樣的遭遇。書(shu) 寫(xie) 環境之變、彰顯自然之美,是當前文學創作的題中之義(yi) ,至於(yu) 用怎樣的視角表現自然,那就各顯神通了。
(原題:人文與(yu) 自然的“雙向奔赴”)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河東(dong)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