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科技創新的嶄新題材
作者:許春樵
了解既往歲月,各種史書(shu) 是權威依據。而文學,不僅(jin) 記錄時代、見證時代,同時也在參與(yu) 建設一個(ge) 時代。當《追風》直麵產(chan) 業(ye) 轉型科技創新的時代,全方位記錄一座城市鳳凰涅槃的傳(chuan) 奇,深度挖掘理想信念與(yu) 人性精神的默契對接和相互成全,文學就成了另一種曆史——一種活著的曆史,有情感、有溫度的曆史。
這是一個(ge) 不斷提供全新寫(xie) 作資源和寫(xie) 作空間的時代,規劃新的創作方向和寫(xie) 作路徑擁有諸多可能性。當代文學中,出現了一大批貼近時代的主題性創作,《太陽照在桑幹河上》寫(xie) 土改,《創業(ye) 史》寫(xie) 合作化,《喬(qiao) 廠長上任記》寫(xie) 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後,工業(ye) 化進程飛速發展,科技創新站到了時代前沿,創新驅動發展成為(wei) 國家戰略,新題材應運而生。洪放搶先一步,以某省會(hui) 城市南州為(wei) 典型,寫(xie) 出了這部科技創新題材的長篇小說《追風》。
當然,僅(jin) 有好題材是不夠的,洪放還要遵守“文學的紀律”。
小說首先解決(jue) 了“以人為(wei) 本”的問題,不少主題性創作常常將重心放在故事設計上,以至於(yu) 淹沒了人物。這本小說寫(xie) 時代、寫(xie) 故事,但核心是人。抱定理想信念,一路披荊斬棘;陽剛豪邁的男子漢,又免不了英雄氣短、兒(er) 女情長,這就是小說中有血有肉、鮮活生動的南州市市長杜光輝。他首先是一個(ge) 生動的人,然後才是一個(ge) 踐行科技創新的市長。小說將他放在父親(qin) 、丈夫、戀人、朋友、同學、同事這些“人的本位性”角色上去刻畫和塑造,避免了人物標簽化和扁平化。
其次是在結構與(yu) 情節上進行了精心設計。現實主義(yi) 長篇小說遵循的是傳(chuan) 統的或者說是經典的技術規範,戲劇衝(chong) 突和人物關(guan) 係的戲劇性是重要的技術支撐。《追風》的故事結構中,人物關(guan) 係、情感關(guan) 係處於(yu) 不斷變化中,科技創新的艱難曆程也充滿了矛盾衝(chong) 突。撤銷化工園區時宗一林對杜光輝的明暗對抗、科技創新推進中杜光輝與(yu) 同僚的分歧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將杜光輝這一人物形象置於(yu) 多重矛盾中去刻畫,既完成了杜光輝人性化的設計,又在人物的多重困境中揭示了科技創新的艱巨性、複雜性和必要性。通過故事展開和情節推進中不斷設計對抗和衝(chong) 突,體(ti) 現了小說呈現“有難度的生活”這一追求。
第三就是在宏大敘事中保持了詩性追求。主題性創作需要寬廣的視角,但小切口是回歸世俗化和生活化的寫(xie) 作起點。杜光輝一到南州,拒絕了接風洗塵的宴請,獨自到城隍廟地攤上喝“南州老雞湯”,尋找當年在南州讀書(shu) 時的青春記憶,這段描寫(xie) 以及反複出現的小鵬堆砌沙雕的情景,還有與(yu) 孟春的故事,都寫(xie) 足了細節、寫(xie) 出了詩意。這些詩意和詩性成分在《追風》中雖說不多,但極其重要,這些場景和細節的不斷重複穿插,是對宏大敘事的一種平衡和對衝(chong) ,為(wei) 主題性創作粗獷堅硬的氣質融入了柔美與(yu) 溫情。
如果未來的人們(men) 想了解21世紀中國科技創新的這段曆史,也許有人會(hui) 說:“去讀一讀《追風》吧!”
(作者係安徽省作協主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