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國實施多項技術建絲路文物“數字檔案” 探個性化“複原套餐”

發布時間:2022-06-16 14:2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蘭(lan) 州6月16日電 (記者 丁思 李亞(ya) 龍)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部部長吳健近日接受中新社、中新網記者專(zhuan) 訪介紹說,國內(nei) 首次針對絲(si) 綢之路中國段境內(nei) 石窟寺與(yu) 大遺址等相關(guan) 文物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絲(si) 路文物數字複原關(guan) 鍵技術研發》,目前已完成前期基礎調研,研製了麵向石窟寺壁畫二維圖像、雕塑與(yu) 大遺址三維數據采集裝置原型,其他相關(guan) 研究任務正在按照計劃有序開展。

  該項目曆時三年,由敦煌研究院牽頭,聯合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國內(nei) 高校,以及絲(si) 綢之路沿線文博單位攜手合作,為(wei) 2020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yu) 防範”重點專(zhuan) 項項目。

  吳健說,該項目旨在提出絲(si) 路文物數字複原技術的整體(ti) 評估方法和成套數字化解決(jue) 方案,加快絲(si) 綢之路文化遺產(chan) 全麵信息的搶救性科技保護力度,通過特定手段對文物進行實體(ti) 原大複原與(yu) 虛擬呈現,擴大數字成果應用範圍,助力絲(si) 綢之路文化傳(chuan) 播。

  從(cong) 20世紀90年代開始,敦煌研究院就開始研究探索數字化記錄珍貴敦煌壁畫的技術和方法。目前,已完成莫高窟278個(ge) 珍貴洞窟的數字化采集工作。2016年,“數字敦煌資源庫”正式上線,並充分利用數字資源在國內(nei) 外舉(ju) 辦多場數字敦煌係列展覽。在網上推出“雲(yun) 遊敦煌”小程序,與(yu) 華為(wei) 公司合作推出虛實融合的“飛天遊線路”等。

  “科技賦能文物保護成為(wei) 越來越重要的手段,沒有高科技的運用,文物保護走不到今天。”吳健說,從(cong) 莫高窟70多年的保護管理實踐證明,要充分依靠科學原理和技術手段。通過探索,莫高窟有了自己的數字化標準和流程,但它並不適合於(yu) 其他所有的石窟、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需一對一具體(ti) 研究,包括研究設備、方法,軟件和硬件方麵等,都亟待進行整合。

  研究絲(si) 路不同類型文物高保真數字化、原大及等比例實體(ti) 複原;凝練多種技術集成解決(jue) 絲(si) 路相關(guan) 文物數字化複原方法等成為(wei) 該研究項目亟待解決(jue) 的關(guan) 鍵科學問題。

  “涉及文物種類眾(zhong) 多,數據采集較為(wei) 困難。”吳健說,包括有敦煌莫高窟、新疆克孜爾石窟、河南龍門石窟等典型石窟寺,以及墓葬、長城、古建等不可移動文物;同時,還對館藏文物、陶器、字畫、絹畫等可移動文物進行數字化複原研究。

  另外,該項目涉及大多數不可移動文物都是裸露在戶外,或者是離城市較為(wei) 偏僻的地方,遭遇沙塵暴等極端天氣也是常有的事情。“大量的戶外采集任務,如何保證文物、設備、研究人員安全,如何做到預警防護等,也是麵臨(lin) 的難點之一。”吳健說。

  該項目已完成研製了麵向石窟寺壁畫二維圖像、雕塑與(yu) 大遺址三維數據采集裝置原型,並對壁畫二維圖像采集設備和方法進行了測試和改進,還進行了極高環境、極端氣候和館藏文物三維重建的應用實踐等研究任務,並將在絲(si) 路沿線文化遺產(chan) 管理單位進行應用示範。

  “數字化已成為(wei) 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重要方式和組成部分。”吳健說,該項目將有效解決(jue) 絲(si) 路沿線相關(guan) 文物數字化保護及複原問題,形成海量的數字檔案,並達到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目的;項目研究與(yu) 成果的應用,既培養(yang) 了數字化人才,又滿足民眾(zhong) 精神需求。該研究成果還可廣泛應用於(yu) 數字化保護工程項目的實施,工程項目成果形成新的數字資產(chan) ,並可持續轉化利用,助力地方文化旅遊建設。

  該項目還創新首次研發成套高精度、快捷、便捷、高效數字化采集設備,完整采集高質量絲(si) 路文物數字化數據,全麵推進絲(si) 路及數字化保護、研究與(yu) 應用,促進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協同發展。極大提高絲(si) 路相關(guan) 文物數字化圖像拚接、三維重建等工作效率和成果質量。

  吳健說,基於(yu) 大數據、人工智能多學科融合理論,該項目還將首次研發麵向絲(si) 路相關(guan) 遺產(chan) 單位智能調度的文物數據處理雲(yun) 服務平台,避免數字化硬件和軟件的重複投資,解決(jue) 絲(si) 路遺產(chan) 管理單位技術人才、資金、設備缺乏的問題。

  經過70餘(yu) 年艱苦卓絕的探索,敦煌研究院保護隊伍已經由原來的“保護四人組”發展為(wei) 200多人,涵文物本體(ti) 保護、數字化保護和預防性保護的專(zhuan) 業(ye) 保護團隊。成為(wei) 全國最大的集研究—設計—施工全鏈條一體(ti) 化的文物保護團隊。當前,以敦煌石窟為(wei) 代表的“中國特色·敦煌經驗”文物保護模式已基本形成,並逐步走向國際。(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