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技術為公共考古打破“僵局”
作者:西蒙
最近,《三星堆奇幻之旅》《雲(yun) 遊長城》等數字交互空間上線,通過虛擬技術為(wei) 公眾(zhong) 帶來了沉浸式交互體(ti) 驗,增強了公眾(zhong) 與(yu) 考古工作之間的互動。通過線上遊覽,每個(ge) 人都能獲得身臨(lin) 其境的感覺,“觸摸”曆史而非被灌輸曆史知識。新媒介技術賦能公眾(zhong) 考古,對打破專(zhuan) 業(ye) 壁壘、提升國人的曆史文化素養(yang) 大有裨益。
所謂“公眾(zhong) 考古”,就是通過文化資源管理、考古教育等行為(wei) ,在學校、公園、博物館等場所,讓考古走進公眾(zhong) 視野並融入公眾(zhong) 生活,提高考古行業(ye) 的社會(hui) 化程度,在全社會(hui) 健全文化遺存保護機製。過去,人們(men) 僅(jin) 能通過電視的鏡頭了解考古工作,能夠獲取的信息十分有限:觀眾(zhong) 能看到什麽(me) ,全靠媒體(ti) 和專(zhuan) 業(ye) 人士的“投喂”,而考古工作仍舊蒙著一層神秘麵紗。不僅(jin) 如此,很多人還對考古工作存在錯誤認知,認為(wei) 考古就是盜墓,用盜墓小說中的情節來曲解考古工作。這不僅(jin) 忽視了考古工作的科學性和嚴(yan) 謹性,也不利於(yu) 中國考古事業(ye) 的發展。營銷號製造的噱頭,將考古學科靈異化,將曆史命題娛樂(le) 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公眾(zhong) 對考古工作的興(xing) 趣,但更加深了公眾(zhong) 的誤解。
如今,虛擬技術、直播技術等新媒介技術的升級,助推公眾(zhong) 考古的發展,打破了公眾(zhong) 與(yu) 考古工作間的專(zhuan) 業(ye) 壁壘。新媒介技術將考古工作的諸多細節直接呈現在公眾(zhong) 麵前,不僅(jin) 能夠讓公眾(zhong) 與(yu) 考古工作“麵對麵”,還能消除公眾(zhong) 此前對考古工作的一些誤解。在科學探索麵前,玄學的迷霧會(hui) 消散;在全景展現麵前,謠言與(yu) 曲解會(hui) 減少。公眾(zhong) 主動走進考古事業(ye) ,決(jue) 定自己“看什麽(me) ”“怎麽(me) 看”,考古學的基本知識,考古工作的常見方法在此過程中潛移默化,在實現考古資源公眾(zhong) 化的同時深化公眾(zhong) 的文化遺存保護意識。
近年來,人們(men) 巧妙地利用新媒介技術創新公眾(zhong) 考古形式。考古人員和媒體(ti) 利用虛擬技術構建文化遺址、博物館的數字交互空間,甚至還原古跡原貌;文博愛好者做視頻博主,拍攝係列視頻,向外界介紹考古和曆史知識。比如,在視頻網站上就有多個(ge) 以“探訪古跡”為(wei) 主的UP主,遍訪中國各處的文化遺跡和曆史名人墓,讓觀眾(zhong) 和粉絲(si) 置身其中,在遊覽中學習(xi) ,在遊玩中思考。公眾(zhong) 考古不再是單向的“灌輸模式”,而在社會(hui) 上掀起一陣陣“考古熱”。
而公眾(zhong) 考古的新形式也引發了一些人的擔憂,主要集中在考古過度娛樂(le) 化和過於(yu) 依賴技術。對此,我們(men) 目前可以持樂(le) 觀的觀望態度。娛樂(le) 化的形式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促進考古知識的傳(chuan) 播,也能削弱考古活動的嚴(yan) 肅性和專(zhuan) 業(ye) 性。如何用好這把雙刃劍,關(guan) 鍵要看如何把握尺度。媒體(ti) 和平台要做好內(nei) 容的“把關(guan) ”,提高內(nei) 容生產(chan) 的準入機製;考古工作者應在提升考古學科研究素質的同時,挖掘不同類型文化遺產(chan) 的拓展邊界,有針對性地對不同人群進行分層教育。此外,每一次媒介技術的革新都會(hui) 帶來信息傳(chuan) 播方式的改變。從(cong) 書(shu) 籍、電視、廣播,到互聯網技術,再到如今的虛擬技術、直播技術、區塊鏈技術和5G技術,傳(chuan) 播方式越來越人性化、智能化、數字化,也讓人們(men) 信息獲取考古信息的邊際成本大為(wei) 降低,考古知識也能夠高效地傳(chuan) 遞給公眾(zhong) 。
新媒介技術拓展了公共考古的路徑,讓其更好地發揮社會(hui) 教育的作用,讓考古學走進了公眾(zhong) 的日常生活,拉近公眾(zhong) 與(yu) 考古學的認知距離,消除偏見和誤解,促進公眾(zhong) 了解考古學理論、方法與(yu) 技術,健全公眾(zhong) 參與(yu) 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長效機製,使國人的曆史文化素養(yang) 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西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